雄才汉武——开拓丰功伟绩

人物小传

人物:刘彻

别称:汉武帝、刘彘

生卒: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故乡:西汉长安(今陕西西安)

历史地位:西汉第七位皇帝,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

经历:汉武帝十六岁时登基,为巩固政权,在中央设置中朝,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罪己诏。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七十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改彘为彻

汉武帝的父亲是汉景帝刘启,母亲是槐里人王娡。王娡对汉景帝说,自己梦见一个大太阳钻进了怀中,汉景帝高兴地说:“这可是一个好兆头哇!”

汉武帝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的祖父汉文帝就逝世了,刘启即位后,称汉景帝。

随后不久,汉武帝出生,这是汉景帝登基之后的第一个儿子,王娡唤他为“彘儿”。汉武帝也是王娡唯一的儿子,他还有三个姐姐。汉武帝小时候叫刘(本指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彘,zhì),彘虽然是“猪”的意思,但是在古代,猪的地位并不低,也有说法称猪在当时有“龙”的含义。

汉景帝刘启像

刘彘从小就天生聪颖,过目不忘,慧悟洞彻,进退自如。有一天,汉景帝把三岁的刘彘抱在膝上,笑着问他说:“你想不想当皇帝呀?”聪明的刘彘回答说:“这事是上天决定的,不是儿臣决定的。儿臣愿意每天都住在宫里,在父王跟前玩耍。”刘彘的这一番回答,既有深刻的道理,又不失孩童的天真。汉景帝顿时对自己的这个儿子刮目相看,认为刘彘日后必成大器。

刘彘的确与众不同。他记忆力惊人,求知欲超强,尤其喜欢读古代圣贤帝王的事迹。又一天,汉景帝抱着刘彘,慈爱地问他最近都读了什么书。于是,刘彘就从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开始,将群圣的事迹、阴阳诊候、龙图龟策等内容,一共数万言,都背诵了出来,没有遗落一个字。汉景帝非常惊诧,从此对刘彘更加喜爱。

在刘彘七岁的时候,汉景帝改刘彘的“彘”为“彻”。“彻”字的意思是充满智慧,达到了圣德的要求,这足以凸显出汉景帝对这个儿子的疼爱和器重。

首立年号

汉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4月,汉景帝立宠妃栗姬的儿子刘荣为太子,同一天还册封了四岁的刘彻为胶东王。

汉景帝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4月,汉景帝册封王娡为皇后,立王娡的儿子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刘彻时年七岁。

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景帝去世,十六岁的刘彻即位,称汉武帝。

从先秦开始到汉朝初年都没有年号,汉武帝即位以后,首创了年号,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建元”是汉武帝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意思是“建立纪元”,时间上是从公元前140年到公元前135年。后来汉武帝又先后使用了年号“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元光,意思是“纪念星光”,这是为了纪念公元前135年天空中出现的大彗星而定的。

元朔,意思是“纪念北伐”,这是为了纪念卫青北伐匈奴龙城的胜利。

元狩,意思是“纪念狩猎”,这是为了纪念汉武帝狩猎时猎到了一只白麟。

元鼎,意思是“纪念宝鼎”,这是为了纪念在汾水之畔发现的宝鼎。

元封,意思是“纪念封禅”,这是为了纪念汉武帝在泰山进行的封禅。

太初,意思是“天道本源开启”,汉武帝宣布改元,纪念《太初历》的颁布施行。

天汉,意思是“天佑汉朝江山”,这是为了纪念贰师将军李广利,斩杀了大宛国国王,获得了汗血宝马,宣扬了汉朝的威名。

太始,意思是“回归本来开始”。

征和,意思是“征伐实现和平”。

后元,意思是“再度开始纪元”,汉武帝在北边巡视的时候发现了一群仙鹤,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于是宣布改元。

汉武帝在执政的五十四年中,一共使用了十一个年号。

汲黯直谏

名臣汲黯为人耿直,好直谏廷诤,汉武帝刘彻称其为“社稷之臣”。汲黯曾在朝堂之上指出汉武帝刘彻的缺点,但却并没有被治罪,足以见得汲黯的耿直和汉武帝的大度。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也就是汉武帝在位的第七年。汉武帝励精图治,将唐尧和虞舜当作学习的榜样。他推举儒学,在全国广求贤才,希望建立起清明的政治。

汲黯像

但是,当汉武帝在朝堂之上谈起这件事时,汲黯却说:“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直截了当地指出了汉武帝内心欲望太多的缺点,说他只是在表面上学习仁义而已,无法学到唐尧、虞舜的精髓。汉武帝听后勃然大怒,直接罢朝了。群臣中有人责怪汲黯说话太直接,汲黯却说:“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为了让他们一味阿谀逢迎,将君主陷于违背正道的窘境吗?何况我已身居九卿之位,纵然爱惜自己的性命,但要是损害了朝廷大事,那可怎么办!”

退朝后,公卿大臣们都为汲黯惊恐担心。但汉武帝退朝后,只是对身边的近臣抱怨说:“太过分了,汲黯太愚直!”

汲黯的确是个敢于直谏的忠臣,但也多亏他遇到了汉武帝这样善于纳谏的帝王。帝王要有帝王的胸襟,如果汉武帝连臣子的谏言都接受不了,又如何能效法尧、舜的千古美德呢?

外儒内法

“文景之治”时期,汉文帝和汉景帝所采用的治国策略是崇尚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他们采取让百姓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治国政策,外交上也极力维持和平,不轻易发动战争,害怕损耗国力。

但在年轻的汉武帝看来,“文景之治”时期的治国策略虽然仁慈宽厚,但做法过于消极。因此,汉武帝就想以儒生董仲舒所宣扬的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原则。108

不料,喜好“黄老之言”的太皇太后没有同意,当时的朝政大权都握在窦氏一族的手里,窦氏对自己这个年轻的孙子放心不下,尤其反感他推崇儒学。为此,汉武帝任用的很多儒生都被迫自杀或辞官回家了。迫于窦氏的压力,汉武帝不得不暂时放弃追求儒学。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5月,太皇太后去世。在治国理政上,汉武帝终于没有了任何阻碍。从此,“黄老之术”快速衰败,儒学成为主流。

第二年,也就是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重用公孙弘等儒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就是贬抑各家学说,只尊崇儒家思想。

汉武帝还下令所有郡国都要推举出一个孝顺父母的人、一个清廉方正的人。他还亲自担任主考官,自己出题来选拔“贤良”“文学”等人才。这是中国察举制度的滥觞(一般用来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后来演变成了科举制度。

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也注重权术和刑罚的运用,以巩固统治,显示权威。

汉武帝雕像

后世的汉学家们认为汉武帝的这种做法,是以儒学为主、法治为辅,也就是“外儒内法”的治国方针。

六大欲求

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间,既有丰功伟绩被后世称颂,也有一些缺点为后世诟病。汉武帝的致命缺点就是欲望太多,汲黯当初说得很对,汉武帝的确“内多欲”,下面就列举他的六大欲求:

第一,求壮观。汉武帝登基后的第二年,就开始效仿秦始皇,营建自己的陵墓,名为“茂陵”,这个工程每年花费全国税收的三分之一,足足耗时五十三年!汉武帝登基后的第三年,开始建造皇家园林,兴建天子专属的“上林苑”,这个工程更是施工长达五十二年,花掉的钱财不计其数。

第二,求文治。汉武帝先是设立了“五经博士”,然后颁发了推举贤良文学的命令。之后,汉武帝又在国都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学校,大力推广教育。元朔二年(公元前128年),他又颁行“推恩令”,削弱各诸侯王的势力。

汉武帝茂陵

第三,求武功。汉武帝最大的心腹之患就是北方的匈奴。文景之治期间,为了不给百姓造成骚扰、损耗国力,汉文帝和汉景帝都主张和平。汉武帝登基之后,就下定决心要好好解决这个汉初以来最大的困扰。由于前期的和亲、送财物等手段都无法阻止匈奴侵扰,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十三年后,张骞带回了在西域各国的所见所闻。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负责联络乌孙国,共同对付匈奴。四年后,张骞回到长安,乌孙国还是没有给出肯定的答复。

汉武帝之所以希望与西域各国结盟,夹击匈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理因素。匈奴地处北方,攻打他们路途太遥远、军费支出巨大,粮草供给也跟不上。

尽管如此,汉武帝在位期间对匈奴的出击却从未停止过,全国上下都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从东西两路夹击匈奴,此役大获全胜。从那之后,大汉帝国的北部边境暂时没有了匈奴侵犯。

第四,求美色。汉武帝还是太子时,就娶了长公主刘嫖的女儿陈阿娇,“金屋藏娇”的典故讲的就是汉武帝与陈阿娇。汉武帝登基后,陈阿娇理所当然地成了皇后,但她和汉武帝始终没有孩子。

张骞雕像: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后来,汉武帝到霸上祈福,回程到姐姐平阳公主的住所时,又喜欢上了平阳公主的歌女卫子夫。后来,卫子夫为汉武帝生下了三个女孩和一个男孩,男孩名叫刘据。

陈皇后自己没有生下儿女,所以听说卫子夫怀孕的消息后勃然大怒,多次想寻短见。终于有一次,汉武帝被陈皇后惹怒,直接把她废掉,改立卫子夫为皇后,立刘据为太子。

几年后,卫子夫容颜渐失,汉武帝又喜欢上了王夫人,可是王夫人死得很早。于是,汉武帝又喜欢上了李延年的妹妹李夫人。李夫人是歌妓出身,非常漂亮,能歌善舞。汉武帝惊为天人,被她的美貌吸引,马上册封她为夫人。李夫人产下一子后不久便去世了。汉武帝伤心欲绝,最后用皇后之礼厚葬了她。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太子刘据被陷害,死于“巫蛊之祸”。皇后卫子夫被废,随后自杀了。

后来,汉武帝又宠爱起嫔妃钩弋夫人赵氏。钩弋夫人非常年轻,生下了一个男孩,名叫刘弗陵。汉武帝认为这个最小的儿子最像自己,于是便将四岁的刘弗陵立为太子,但却将其母钩弋夫人赐死,这是因为汉武帝害怕年轻的母亲会祸害朝政。

第五,求宝马。汉武帝十分喜欢宝马,到处搜罗名马。当时,大宛国出产一种“汗血马”,蹄坚体健,日行千里,脖子上流出的汗中带有红色物质,如同鲜血,据说是“天马”的后代。汉武帝渴望得到这种汗血宝马,便派专使带着千金和一匹用黄金打造的马,到大宛国请求交换。

大宛国觉得自己与汉朝之间交通不便,不肯交出宝马,拒绝了汉武帝的请求。汉武帝对此非常愤怒,便命令军队去攻打大宛国。这场战争打了四年,花费巨大,还葬送了十多万人的性命。

第六,求神仙。汉武帝迷信神仙方术到了极致的地步,以至于很多方士为了迎合汉武帝的这个喜好,开始编造谎言,哄骗汉武帝,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一个方士叫李少君,他编造自己曾到过蓬莱岛遇到神仙的经历,告诉汉武帝自己可以招鬼神、炼朱砂、去蓬莱找仙人。汉武帝果然相信了,非常高兴,赏赐他很多礼物,并满足了他的各种要求。但是,承诺自己可以长生不老的李少君最后还是早早地去世了,汉武帝却并没有因此而醒悟。

后来哄骗汉武帝的是一个叫作少翁的齐人。李夫人去世后,汉武帝郁郁寡欢,少翁便在夜里利用方术招魂,使汉武帝隔着帷幕看到了李夫人的影子。汉武帝便认为少翁能够通鬼神,就封他为文成将军,依照他说的方法建造甘泉宫,设祭坛,供奉神明的画像,以求与神仙交往,但最终没有成功。少翁也因此而被杀死了。

此外,还有一个叫栾大。他是乐成侯引荐进宫的,与少翁是同门师兄弟。栾大用磁石做棋子,手持铁棒来指挥棋盘,让棋子相互碰撞。他用这种新鲜的骗人伎俩取得了汉武帝的信任,因此飞黄腾达,被封为五利将军。没多久汉武帝又封栾大为乐通侯,甚至还把卫长公主嫁给他,送给他许多黄金。

后来,汉武帝为了讨伐南越,将栾大派到海上求神仙祝福,栾大心知这只是自己的谎言,不敢去海上,只好改去泰山。汉武帝派人查验其行踪,发现他并没有去海上,于是杀了栾大。

其实在很早的时候,还有个叫公孙卿的方士哄骗过汉武帝。当时,汉武帝发掘了宝鼎,公孙卿就讲了一个关于黄帝的故事,并说如果汉武帝能到泰山封禅,就可以成仙。汉武帝相信了他,并封他为中大夫。

汉武帝心想,封禅不仅可以成仙,还可以显示天子一统天下的恢宏气象。于是,从公元前110年开始,每隔四五年,汉武帝就会进行一次封禅,每次出巡的花费都大到难以估算。

下诏罪己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仁厚的太子刘据被江充陷害,最后自缢而死。而太子之母卫子夫也在被废后,自杀身亡。受到株连的人达数万人之多。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兵匈奴战败,最后向匈奴投降。

年老的汉武帝多年来求神仙而不得,屡次被骗,经历过“巫蛊之祸”的惨痛教训后,变得更加心灰意冷。他知道自己长生不老的心愿是无法实现了。

这种种打击,让汉武帝对自己的一生产生了诸多反思。

对于太子刘据之死,汉武帝后来查清真相以后,感到非常后悔。因为自己轻信谗言,儿子才会惨死,每每想到这件事他就悲痛不已,于是建造了“思子宫”和“归来望思台”。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了一道自我反省罪过的诏书,史称“轮台罪己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皇帝写的114“罪己诏”。

这份诏书,重启了汉朝初年的“黄老之术”思想,推崇无为而治。汉武帝深刻反思了自己执政过程中的种种不当,回归到农桑之本上来。

从此,天下逐渐归于和谐,为后面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将年幼的太子刘弗陵托付给贤臣霍光之后就去世了,享年七十岁。

读原典

少君言于上曰:“祠灶则致,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于是天子始亲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

——《史记·孝武本纪》

注释

①上:指汉武帝。②祠灶:祭祀灶神。③致:招致。④物:神异的东西。⑤丹沙:水银和硫黄的天然化合物。也写作“丹砂”。⑥益:增加。⑦通:通行,往来。⑧祠:祭祀。⑨属:类。⑩药齐:药剂。齐,通“剂”。

看译注

李少君对汉武帝说:“祭祀灶神会招来神异的东西,招来了神异的东西就可以把丹砂炼成黄金,黄金炼成后拿来制成饮食用的器具就可以延年益寿,延年益寿之后就可以见到海上的蓬莱仙人,见了蓬莱仙人后若还举行祭天祭地的大典,就能长生不老,就像黄帝成仙一样。为臣曾经游历海上,见到了安期生,他吃的枣子巨大无比,就像瓜一样。安期生,是神仙,往来于蓬莱之中,和他合得来的人,他就见,合不来的话,他就退隐。”于是,汉武帝开始亲自祭祀灶神,派遣方士入海寻找和蓬莱安期生一样的神仙,开始着手将丹砂等各种药剂炼成黄金。

词语收藏夹

倾国倾城

释义: 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词语来源: 出自汉武帝时音乐家李延年诗:“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位佳人指的是李延年的妹妹,武帝闻此曲后,遂纳其妹为妃,即史上所称的“李夫人”。

近义词:国色天香 一顾倾城 沉鱼落雁

历史好奇问

①什么是“昭宣中兴”?

昭宣中兴,是指西汉汉昭帝、汉宣帝统治时期的治世。

汉昭帝、汉宣帝励精图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他们继续实行汉武帝以来的政策,整顿吏治,任用贤能。汉昭帝、汉宣帝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多次下诏赈贷农民,废除苛法,减免税收,使得国力一度衰退的西汉王朝又兴盛起来。汉昭帝、汉宣帝时期的这些政治、经济措施,让西汉处于恢复性稳定及发展的阶段。

因此,这一时期史称“昭宣中兴”或“孝宣中兴”。

慧言慧语

1.兴必虑衰,安心思危。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译文:兴盛时要考虑到衰败,平安时要想到时刻都会有危险。

2.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

——《史记·乐书》

译文:在上位的君子若不为简约的政治,就会修治功德,自强不息,否则自满自足,就会废弃礼仪。逸能不忘当初的劳苦,安能想到创始时的艰难,处身于安乐之中而歌颂勤苦,不是有大道德的人有谁能够这样!

3.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

——《史记·李斯列传》

译文:慈爱的母亲会娇惯出败家的孩子,严格的家庭里没有刁滑而凶悍的奴仆。

4.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史记·太史公自序》

译文:孝的初始境界是侍奉自己的双亲,中层境界是侍奉自己的国君,最高境界是修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