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商业革命

欧洲商业虽然在中世纪晚期已经有了显著发展,然而商业革命的条件还是在15世纪以后才具备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对欧洲经济和世界经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商业革命即是其中之一。其主要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拓展、商品种类的增多、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商业强国的崛起和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商业上发生重大变革,主要表现为欧洲资本的流通范围和海外贸易的地域急剧扩大,进出口商品的种类、数量和贸易额迅速增加,出现了欧美、欧亚的跨洋贸易和全球性的经济关系,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如美洲以种植业为主,生产大量的砂糖、咖啡、烟草及棉花,并销往欧洲等地;其所必需的日用品如粮食、布匹等却需从欧洲进口,同时种植园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大,三角贸易因此繁荣起来;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也出现在全球各地。在洲际贸易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西欧,他们通过控制商业和航运业大发横财,这种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带有强烈的不平等因素。世界市场的拓展使新的商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引起了广泛的物种交流。

世界市场的扩大使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美洲特产传播到欧亚大陆。美洲的许多农产品是欧洲、亚洲和非洲诸国从未见过的,如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在新航线开辟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欧,马铃薯、烟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洲、欧洲和非洲,而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各国,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美洲农产品传播到世界,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因此促进了人口的增长。非洲人口的剧增,其原因之一便是美洲农作物的引进。

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不仅开辟了新的东西方贸易通道,还使得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最初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海外贸易的扩大和商品种类、数量的增加还使得商业经营日趋大众化趋势。在贸易市场上,普通的日常用品逐渐增多,代替了原来高级奢侈品的重要地位。在进口贸易方面,也开始从过去专为封建贵族服务转向广大居民的一般消费。国内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还促使商人纷纷组织起新型的贸易公司,这些公司大多经济实力雄厚,采用了资本主义方式的经营模式,完全不同于中世纪的封建性商人公会,不再具有浓厚的行会传统和平均主义的特性。

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的贸易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开始衰落,威尼斯、热那亚等地的商业中心地位先是被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取而代之,而伦敦、阿姆斯特丹更是后来居上,成为新的海上贸易中心。伴随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新的商业强国开始崛起:大西洋沿岸的国家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成为四大商业强国,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激烈的贸易争夺。

荷兰经济发展的特点在于商业超过工业,而且是对外贸易超过国内贸易。荷兰以新航路开辟带来的欧洲商业革命作为契机,把发展世界贸易作为基本国策,积极创造发展世界贸易的条件。荷兰拥有世界上一流的造船技术,并不断技术革新。17世纪的荷兰执世界贸易之牛耳,获得“海上马车夫”的称号。荷兰当时拥有发达的毛织业、丝绸业、造船业、捕鱼业,在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中,荷兰以其庞大的船队航行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地中海和波罗的海、北海,利用世界各地的价格差进行转口贸易,成为一个商业强国。但荷兰因缺少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作为其海外扩张的后盾,且只重视发展航运业却忽视了工业的发展,这一特点使荷兰在西欧的经济地位逐渐被英国取而代之。

英国在商业革命中表现突出,“英国实现中央集权制政府比较早,它是第一个成功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市场的国家;在这个统一的市场中,地方性的贸易限制相对来说是极少的。虽然还比较缺乏充分的定量证明,但是根据大多数报道,英国的商业革命比荷兰以外的任何其他国家都更加彻底。”[2]商业革命使英国进出口贸易在1698—1775年增长了500%~600%,其中对殖民地的贸易从15%增加到33%,使伯明翰成为重要的铁器制造工业中心。[3]商业革命也提供了工业革命所需要的大量资本。

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便是“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白银首先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流向欧洲其他地区,甚至流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由于白银供给数量的增加,西欧货币充足,使得金银价格下降,货币贬值,物价上升,投机活跃。价格革命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地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却大发横财,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场“商业革命”是极其缓慢和持久的,因为它早在15世纪就已经开始,一直持续到19世纪早期机器工业开始超过商业时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