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李凇

本书呈现的是我和我的几个学生近几年工作的一个中间状态。

有赖于北大出版社的策划和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的支持,本书得以付梓。自2003年起,我开始着手国家社科项目艺术类的课题“道教美术史”研究,预设的目标和任务比较大,孤军奋战,进展却不如意。后来,我指导的一些研究生也把他们的学位论文聚焦到宗教美术史上来,或许是我器重图像实物材料的缘故,山西的遗存显露出选题方面的优势,许多学生选择了以山西的壁画作为进入学术大门的切入点。我们从原始材料开始做起,在各地考察道观及佛寺,有些地方反复去,做笔记、拍照片、辨识图像、抄题记、绘图、整理碑文、检点文献。其间发现了不少新的材料,补充了某些空缺,证实或纠正了某些已有的看法,或得出了某些新认识。这个过程有些艰难但很愉快,在和这些学界新生力量的互动中,我和学生们都有收获。

至于本书的各个篇章,“浮山县老君洞道教图像的调查与初步研究”是我自己作,其余均是研究生所作:“永乐宫三清殿壁画女主神身份辨析——兼论其他主神”和“永乐宫三清殿壁画廿八宿图像特征探源”由邓昭作、“永乐宫三清殿壁画人物冠式形制研究”由奚纯作、“稷山青龙寺壁画研究”由孙博作、“繁峙公主寺水陆画研究”由熊雯作、“新绛县东岳稷益庙明代壁画考”由张云志作、“汾阳太符观玉皇殿壁画图像的调查与初步研究”由沈晓东作、“汾阳田村圣母庙壁画绘制年代及主神考”由武丽敏作。他们目前大多在大学任教,这些篇目的基础来自他们的学位论文,收入本书时做了一些调整和压缩,博士生吴燕武默默无闻地做了许多编辑工作。总体面貌有些青涩,但我要求他们做到资料翔实、观察仔细、视野开阔、逻辑严谨、不被成见所囿、富有新意,提供一个充实的、力求客观可证的研究报告。这个标准当然很高,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则有学力和悟性的不同。包括我自己,也总是处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疏漏难免,何况年轻学子,刚刚走上学术研究之路。

我把本书称作“中间状态”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我近期的“大作业”是写作《中国道教美术史》,围绕这个任务展开的铺垫性工作当然都是中间状态。其二,本书作者都是新锐力量,多为开山之作,所作的课题还有待于继续深入和调整。在中国美术史学这个领域,不论是累积性的递进还是创意性的思维,近年多有实力派大作问世。具体到山西古代壁画,前面虽有北京王逊、山西柴泽俊、美国景安宁(Anning Jing)及其他许多人的卓越贡献,但相对于这个庞大而丰富的文化宝库而言,从材料到认识,待解决的课题实在太多,本书作者只是在这块“风水宝地”上不经意作了一些试掘,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平台,日后一定会有更具高度的论著出现。从原始的调查到成熟的洞见之间,有一段时间和质量的距离,本书也就是处于这个中间状态。

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希望读者诸君忽略书中的瑕疵甚至错误,相反,唯有认真的批评讨论才能使学术向前推进。从时间的维度看,我们的认识总是处在过渡的过程中。一个人的某个专题研究只是一个点,持续的研究可以形成一条线,一个群体的工作则组成一个面,多个群体的交互工作构成一个立体的框架。然而,再大的面或单体结构在时间的长河中都会被浓缩为一个过渡的点,每个过渡点又必然是下一个转折的新起点,或快或慢,又必将被更高的起点所取代。我们的足迹就是这些点,若能够对相关的学人和学术史产生些微的意义,就够了。

2011年7月6日记于北大中关园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