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序言

赵宝煦

在当前改革开放大潮中,祖国正突飞猛进。经济在发展,科学在进步。但是,相对于自然科学的繁荣兴旺来说,我们的社会科学就显得很不景气。这是因为重理轻文的社会风气,多年来没有根本扭转。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往往容易受到许多不该有的人为干扰。在各门社会科学中,政治学的处境最为艰难。政治学最容易被人误解:有人把政治学看成权术或宣传术,也有人习惯于把政治学看成是犯上作乱的阴谋术。此外,政治学本身与现实政治关系最紧密,因此,它受到政治气候和临时政策的干扰也最大。各种干扰从四面八方袭来,这就使得我们的某些政治科研成果,不易坚持严格的科学性。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都要为社会实践服务,这是天经地义,中外皆然。但是必须是真科学,才能有效地为社会实践服务。如果科学研究不能坚持严格的科学性,它本身就成为半科学或伪科学。若用这种半科学或伪科学来为社会实践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根据,那就等于卖假药给人治病。祸国殃民,莫此为甚!

十多年来,在政治科学领域内,质量好、水平高的科研成果还是出版了不少。这些政治学者们“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研究工作的严格科学性要求。他们努力做到像毛主席要求的那样,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因此,他们有独到见解,有真知灼见。因为他们认识了真理,所以才能坚持真理,真正做到有胆有识。这样的人,是中国社会科学界的脊梁骨。只有这样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真贡献。

在已出版的能坚持科学性要求的政治学优秀著作中,有老年学者的贡献,也有青年学者的成果。但是,正如1957年毛主席在莫斯科时所说:世界的未来,归根到底是年轻人的。这句话显然也适用于中国的社会科学界,包括政治学界。青年人不只是青春正富,如日方中,而且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新鲜事物敏感,对真理追求心切。他们头上的棱角,还没有被世故磨光,因而一往直前,锐不可当。自然,这里不是说老年学者无足轻重。相反,他们是识途老马,是带路人。他们在科学发展中起着无可代替的作用。但是他们一生中最有效的时光已经逝去,他们不应当再承担攻坚的任务。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振兴中华的最主要希望在年轻人!振兴中国社会科学,包括振兴政治学的最主要希望也在年轻人!

本书就正是几位青年政治学者坚持科学性要求研究政治学原理的一个可喜成果。五人中博士三人,硕士二人。主编王浦劬副教授是中国第一批国内培养的两位政治学博士之一(旧中国没有培养过政治学博士)。这几位青年学者,据我所知,都能一贯坚持科学治学方法和严谨学风。他们共同合作完成的这本书,应该承认确实是近年来国内出版的同类书中的力作之一。下面我愿简单谈一下本书的几个特点:

首先,本书采用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从对社会人的利益分析入手,揭示了利益的二重性,即利益实现要求的自我性和利益实现途径的社会性,并从这个角度论证了政治现象在人类社会中的发生、发展及其动因。自此出发,作者对人类社会政治关系,包括政治权利关系,作了全面分析。然后,再进一步分析人类社会基本政治现象。本书是以政治关系中的利益分析作为理论架构的基点。这就与一般同类著作中以阶级分析、国家分析或政治体系分析为理论的基点,有所不同。这种分析方法上的创新,不只构建了新的政治学原理体系,而且重要的是使政治学研究得以在人们的社会和政治利益分析方面进一步深化,拓宽了政治学原理的视野,使人们可以更具体、更实际地理解政治行为和政治运动规律。

其次,本书构建的政治学原理体系,具有严密逻辑性。作者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两大原则,即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原则,划分政治学原理的主要内容为五大部分,它们是: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这是最具抽象概括性,同时又是逻辑上紧密联系的五个政治学基本范畴。从历史的顺序看,它们之间具有时间序列上的起承关系。政治关系是政治行为的社会前提;政治体系是社会政治活动的产物;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无疑是由作为物质存在的政治生活决定的;而政治发展则是全部政治活动内容的历史变化过程。从理论的逻辑看,政治关系是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性内容(在阶级社会中,它们表现为阶级关系)。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动态表现,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在组织上和制度上的体现,政治文化反映政治关系的精神方面,政治发展则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以上五个范畴,或说政治学原理的五大部分,加上绪论,形成作者构建的政治学原理的基干框架。在此五大范畴之下,由其各自的具体外延构成次级范畴,并对这些次级范畴分别具体论证。这就从体系结构上体现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原则。这就使全书各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严密逻辑体系。

第三,对于政治学研究中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一些独到的新见解。例如关于政治这一复杂概念的新界定。本书提出:政治,在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围绕特定利益要求,借助于特定的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又如本书中关于人类社会政治关系中利益、政治权力、政治权利的本质,及其相互间逻辑联系的分析;关于三权分立本质的分析;关于各种不同政治管理形态的分析;以及关于政治民主的本质及其特征的分析等等,都令人耳目一新并各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这些方面不仅反映了作者的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精神,而且给人启发,引人思考。

最后一点,本书博采众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政治学界的新水平、新成果。可以看出,本书吸收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许多新发展。如关于无产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权之后,最大的政治就是经济建设;关于当前政治的主要内容在于分析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协调以及进一步满足人民的利益要求;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建设方向、目标途径及其基本原则;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观和政治发展观等等。同时,本书还客观介绍了当前在政治学原理学术范围内外的许多不同观点和看法,并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评价其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作者力图在比较分析和鉴别中,阐明并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

作为本书主编人的博士学位导师,我上述种种,是否有任何溢美之辞,相信读者在读完全书之后,当有公正判断。

1994年5月31日于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