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商品和货币

购物是用货币购买商品。商品和货币是现代经济生活使用最普遍的东西。我们都知道,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商品,企业购买的原材料、机器设备也是商品,市场交换是商品和货币的转手,收入分配采取货币形式,财富的储存也主要采取货币形式,个人消费的物品是从市场上用货币购买来的商品,全社会待销售的商品总量形成总供给,全社会货币的购买力形成总需求。由此可见,现代社会的财富表现为与货币密切相关的庞大的商品堆积,现代经济离不开商品和货币。

一、商品的特性和含义

(一)商品的特性

市场上买卖的东西是商品。商品和其他不是商品的东西有以下不同。

首先,商品是对人有用的。没用的东西自然就没有人购买,因而也就卖不出去,就不能成为商品。有用性是商品的一个重要特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叫作使用价值,也叫效用。使用价值由商品体的属性决定,如钢铁、汽车、电视机、小麦等商品各有不同的属性,因而就有不同的用途。对于个人来说,使用价值也取决于人的欲望,例如,同样是面包,对于饥饿的人和吃饱的人来说,其有用性的大小是不同的;对于不喜欢吃面包的人来说,面包的使用价值是很低的。同一种商品可能会有多种使用价值,例如,服装既可保暖又可给人美感。

其次,商品是用于交换的。也就是说,商品必须具有交换性。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是自己使用,例如,农民生产的粮食留下一部分自己吃,这些产品就不能被称为商品。如果把产品无偿送给别人使用,这种产品也不是商品。只有用于交换的东西才能称之为商品。所谓交换是指有偿的转让。最早的商品交换是不同商品之间相互交换,例如粮食和牲畜交换。现在的商品交换是商品和货币的交换,即商品买卖。

有用性和交换性是商品的两个特性,二者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称其为商品。

由于商品是用于交换的,所以,商品必须对别人有用,否则商品就卖不出去。这样一来,体现人与物的关系(物对人的有用性)的使用价值,在商品身上就同时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生产者生产对别人有用的使用价值。由此可见,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和商品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二)商品的含义

在经济学里,商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根据商品的两个特性,凡是用于交换的有用的东西就是商品。这是广义的商品概念。广义的商品,既包括物质形态的有形商品,又包括非物质形态的无形商品(如服务业提供的是无形的劳动产品);既包括劳动产品,又包括非劳动产品,如土地、矿藏等自然资源,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还有外汇(货币)、期权(权利)等,都是非劳动产品。广义商品的范围很广,其主要内容是劳动产品。

狭义的商品的范围只包括劳动产品,不包括非劳动产品。此外,还有更狭义的商品概念,就是只包括有形的劳动产品,不包括服务业提供的无形的劳动产品。经济学分析最多的商品是有形的劳动产品。

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

在我国和许多国家,经济活动主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用于交换的商品,我们把这种社会经济形式叫作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生产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式。商品经济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我们现在都觉得,没有商品经济是不可思议的。可是在人类社会开始的很长一段时期,是不存在商品经济的。在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原始人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劳动成果仅能勉强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没有剩余产品用来交换,因而当时就不可能出现商品经济。

后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畜牧业和种植业,这就产生了农业(包括畜牧业和种植业)和采集狩猎业的分离,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社会分工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满足本部落的共同消费外,还有剩余,可以跟其他部落调剂余缺。这样,就产生了部落之间的偶然的产品交换。当时还没有专门为交换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剩余产品只是在交换时才成为商品。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和交换也进一步发展,从而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经过这次分工,可供交换的产品越来越多,专门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就出现了。

由此可见,商品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

从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过程来看,商品经济的存在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指社会生产分成各种不同的部门,各部门又分成不同的行业。农业、工业、运输业等,就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养殖业等,就是农业部门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分工。在社会分工条件下,一方面,各个生产者的劳动是单方面的,他们只专门生产某些种类的产品;可是生产者的需要又是多方面的,因此,他们的需要不能通过自己生产的产品得到满足,而必须要取得别人生产的产品。另一方面,生产者的产品绝大部分或全部都不是用于自己消费,而要把产品转让给别人。例如,制衣者只生产衣服,这些衣服绝大部分是给别人穿的,他自己则要从别人那里得到粮食、房子、家具、日用品等生活资料,还要得到布料和制衣设备等生产资料。因此,社会分工使生产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产生了产品交换的必要性。

第二个条件是生产者具有自己独立的物质利益。当生产者在物质利益上有明显的界限时,产品在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就不能不计较利益得失,不能不以利益平等为基础。这种以利益平等为基础进行的产品交换就是商品交换。原始部落之间产品的偶然让渡之所以不是无偿的,是由于各个原始部落都有自己独立的物质利益,于是这些交换的产品就转化为商品了。私有制产生之后,产品被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产品体现了他们的物质利益,这时不仅要求产品交换的公平,而且出现了直接为交换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于是就产生了商品经济。

由此可见,社会分工和生产者独立的物质利益,决定了生产者为市场交换而生产,决定了商品经济的存在,它们是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必要条件。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商品经济。

1.简单商品经济

简单商品经济是建立在手工劳动和个体劳动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历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这段漫长的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简单商品经济则从属于自然经济。在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商品总量在社会总产品中比重很小;社会分工不发达;商品生产者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商品生产设备简陋,手工操作,规模狭小,排斥内部分工和外部协作;生产和交换的主要目的是使用价值,即满足生产者的生活需要,而不是赚钱;市场狭小分散,只存在生活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没有形成市场体系;市场对社会的资源配置不起主要的调节作用。

2.社会化商品经济

随着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生产方式,简单商品经济发展为社会化商品经济。社会化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它在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它既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化商品经济中,社会总产品大部分是用于交换的商品;社会分工发达,全社会各部门、各生产者之间形成互相依赖、紧密结合的关系;商品生产的组织形式是企业;商品生产普遍采用机器设备,规模较大,实行内部分工和外部协作;生产和交换的目的是价值增值,即赚钱;形成了包括商品市场、劳动市场、金融市场、土地市场等多种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大型集中的商业在商品市场中起主导作用,交易方式多样化;全社会劳动力自由流动,通过劳动市场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货币在经济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银行信用为主体的信用关系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市场调节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将来,当生产力发展到极高水平,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各类劳动的差别也基本消失,各种产品的生产者的劳动可以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时候,商品经济才会自行消亡。

三、货币的产生、发展和职能

(一)货币的产生

商品经济的出现导致了货币的产生。在商品交换的初期是没有货币的。当时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即商品换商品。在物物直接交换中,交换者要换回自己需要的商品是很困难的。例如,粮食生产者要用粮食交换衣服,如果衣服生产者不想要粮食,交换就不能成功。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交换的商品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逐渐地从众多的商品中分离出一种作为代表各种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大多数交换者都乐意和它交换,并把它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例如,先把粮食换成一般等价物,再用一般等价物换衣服,这样,交换就可实现,交换的矛盾也就解决了。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逐渐地固定在某种商品上。这种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和交换媒介的特殊商品就是货币。在货币产生的早期,贝壳、布帛、牲畜、兽皮、烟草、茶叶、工具、铁和铜等都充当过货币。后来,由于黄金和白银的自然属性最适宜担任货币职能,货币形式就逐渐转到金和银上。

(二)货币的发展

人类社会长期以来使用白银和黄金作货币材料。由于金银生产的增长赶不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到了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以不能兑现贵金属的信用货币取代贵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现代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是纸币和支票存款,此外还包括比重很小的硬币。现代信用货币取代贵金属货币,是货币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现代信用货币的使用解决了市场经济发展与黄金生产不足的矛盾,节省了大量社会财富,且在使用上更加方便,从而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但是,由于这些价值符号可以通过银行发行或创造而扩大数量,因而存在着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当前,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广泛应用电子技术的金融创新中,还产生了电子货币。

(三)货币的职能

货币是一种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作交换媒介和计价单位,并具有价值储藏作用的商品或者法定的凭据。贵金属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纸币是一种法定的凭据。

货币职能是指货币的内在功能,是货币在商品经济中所起的社会作用。货币具有四个主要职能,这就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

在商品交换中,不同的商品会以不同的比例进行交换。例如,我们用10元货币可以购买1千克牛肉,也可以购买2千克大米,那就是说1千克牛肉值2千克大米,或者说1千克牛肉的价值量等于1千克大米价值量的2倍(关于“价值”的含义将在第三章阐述)。在这里,10元货币就衡量出同样重量的牛肉和大米的价值量的比例。正如用皮尺来测量人的身高、衡量物品的长度一样,我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也需要有把“尺子”来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而货币就是这把“尺子”。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会出现单位商品与一定数量货币的比例关系,例如,1千克牛肉10元,1千克大米5元,1件衣服50元等。这种货币与商品相交换的比例关系就是商品的价格。不同商品的价值量就是通过价格反映出来的。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要有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就行,不需要有现实的货币。例如,在市场上我们看到商品的价格只用文字标出来,或者只用口头说出来,没有在商品旁边放上货币。

2.流通手段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交换直接采取物物交换的形式,买和卖的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卖的行为同时也是买的行为,二者不可分割。例如,用粮食换衣服,农民卖出粮食和购买衣服是同一过程。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方式发生了变化,每个商品生产者都要先把自己的商品卖掉换成货币,然后再用换得的货币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形成了“商品—货币—商品”的商品流通过程,货币在交换过程中充当了媒介。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就是商品流通。

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使商品流通中“买”和“卖”分裂为两个独立的过程。从整个过程来看,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一方面打破了物物直接交换在时间、空间和个人等方面的限制,买和卖的行为不必在同时、同地进行,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买和卖在时间、空间和个人等方面的不一致,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一些人只卖不买,会使另一些人的商品卖不出,这就会出现买卖脱节,造成商品供求失衡,从而隐含着危机的可能性。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有两个特点:①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卖出者要得到的是现实的而不是观念上的货币,买入者也必须支付现实的货币。②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是转瞬即逝的,货币是交换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因而,在商品交换中的货币,虽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需要有十足的价值,可用价值符号(如纸币)来代替。

3.贮藏手段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

货币能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来贮藏,是因为货币可以购买任何商品。在现代信用货币条件下,纸币的流通是在国家政权力量保证下发挥商品交换媒介作用,因而尽管纸币本身不具有内在价值,也不能兑换金银,但是它仍然具有贮藏手段职能。例如,在币值稳定时期,人们会以银行存款方式贮藏货币,存款是人们的一种资产形式。

银行存款与金银货币贮藏有不同之处:首先,金银货币贮藏不会贬值,而存款资产在通货膨胀时期会贬值;其次,从全社会来看,金银货币贮藏是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而存款货币的贮藏只是对存款人来说的,实际上这些存款货币通过银行贷款又进入流通领域。

4.支付手段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交纳赋税,支付利息、租金、工资等。

货币的这一职能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即商业信用)的产生而出现的。赊账买卖就是指购买商品时不付款,到约定的一定时期才付欠款。在支付欠款时,商品早已退出流通,货币不是作为流通手段,而是作为支付手段使用。此外,在商品流通领域以外,货币还用于支付税款、利息、地租、工资等。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使商品在买者缺乏货币的条件下得以售出,从而加速了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形成一个接一个的支付锁链,从而造成了货币危机的可能性,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

货币用于国际间,以上四大职能就成为世界货币职能。具体来说,即:①作为价值尺度表现和衡量世界市场商品的价值量;②作为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这是它最主要的职能;③作为购买手段,主要用于国际间的单方面购买;④作为财富的代表,用来在国际间转移财富;⑤作为贮藏手段,用作世界市场流通的准备金。

在各国普遍以贵金属为本位货币时,充当世界货币的是贵金属。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普遍实行不兑现本位制,充当世界货币的主要是美元(不能兑现黄金的信用货币),其他少数国家的货币也在一定范围的国际间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目前,除美元外,欧元和日元也是重要的世界货币。黄金只是作为国际储备,以及国际支付和结算的最后手段来使用。

货币的四大职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货币是先有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而后才出现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其他职能都是在这两大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