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心理学相关理论

信息处理过程中的认知偏差

一、信息获取阶段

人们获取的信息来源于主观记忆和客观环境。就主观记忆而言,最典型的就是易记性偏误,即人们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往往对容易记起来的事情更加关注,感觉发生的概率似乎最大。易记性偏误与客观环境中的易得性偏误异曲同工,即人们通常只是简单地根据客观事件已有信息的难易程度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再去发现其他相关的信息。除此之外,对于客观发生的信息,人们常常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称为次序效应。例如,人们有时会给予排列中最先到来者以优势地位,称为首位效应或第一印象;有时则会赋予最后到来者以更大权重,称为新近效应。

二、信息加工阶段

信息加工是人们对事物或问题进行求解的过程和方式。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人类决策过程或信息加工方式遵循贝叶斯法则。贝叶斯法则又称贝叶斯过程,原本是统计学概念,指人们根据新的信息从先验概率得到后验概率的方法,亦即假定理性经济人在面对不确定的环境与条件下,仍然能够不断地学习并持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但是,现实的决策并非如此,心理学家从“简化信息、情绪和情感、信息描述方式和对新信息的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看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一个复杂且不确定的问题时,并非总是严格理性地收集所有信息并进行客观分析和概率计算,而常常采用“搭便车”的方法,在头脑中“寻找捷径”,依靠直觉或以往的经验做出决策。具体表现为:代表性启发,即人们习惯用大样本中的小样本替代该大样本,忽视先验概率,而后验概率也主要受样本信息的表征影响;惯用性法则,即人们若遇到相似的问题或信息时,常常会重新使用过去处理这一问题或信息的方法和手段;锚定与调整法则,即人们面对事物在需要判断和评估时,往往先设定一个最容易获得的信息作为估计的初始值或基准值——锚点,随后的目标值以锚点为基础并结合其他信息上下调整而得出。幸运轮实验表明,人们过多地受到无意义初始值的约束和左右,而无论初始值是问题中暗示的还是粗略计算出来的,随后的调整通常都是不充分的。日常生活中的第一印象或先入为主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但情绪情感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而且对同一个问题描述方式的不同使得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也会不同。就前一点来说,好的心情通常会影响人的决策,使人们不自觉地偏向于乐观而付诸行动;而坏的心情则使人消极倦怠并导致负面的预期。就后一点来说,大量的实验表明,个体的概率思维并不符合贝叶斯过程的延展性原则,即相同外延的事物未必能够被认为具有相同的概率,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能够使人产生概率判断上的系统偏差。实验者面对不同方式描述的同一问题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框架效应。

心理学研究还表明,面对新信息,每个人的主观反应是完全不同的。譬如过度反应,指投资者对信息的理解和反应产生非理性偏差,从而出现对信息权衡过重、行为过激的现象,如过分重视近期信息而忽视以往信息,造成估价过低或过高。过度反应和贝叶斯法则中的恰当反应是相对而言的。再如保守主义,指人们思想一般存在惰性,不愿意改变原有的信念,因此新信念对原有信念的修正往往不足。即使新的信息出现且显而易见,人们也常常不会给予足够的重视,也不会按照贝叶斯法则修正自己的信念。

三、信息输出阶段

在信息输出阶段,人们有时会产生各种错觉。最常见的是所谓的“如意算盘”或“一厢情愿”,通常指如果人们偏向某种结果,就愿意收集与此相关的信息以强化这种结果,并常常感觉到事情正按照自己的意愿在进行。在多数场合下,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充满了自信与想象,表现为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大量的证据显示,人们经常过于相信自己判断的正确性,甚至这种信念即使通过不断的学习也很难修正,而且越有知识的人越难改正。“过度自信大概是关于判断心理方面最经得起考验的发现”已经成为心理学家的共识。

四、信息反馈阶段

信息处理过程的最后阶段是反馈。当人脑接收到反馈信息时,会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添加或减弱从而导致认知偏差。常见的有自我归因、后见之明、损失后悔和厌恶、认知失调和确认偏误。

心理学家将那些把成功归于自己、把失败归于他人或客观条件的人的行为称为自我归因;而把那些“我早就知道很可能是这个结果”,过分相信拥有先知先觉能力的人称为后见之明。投资是为了回报,但更应该懂得回避风险。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但在实际的决策中,成熟的投资者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避免损失,其次才是获取收益。这表明大多数人的内心深处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避害”因素的权重要远远大于“趋利”因素的权重,即所谓损失厌恶。人们不仅对损失有厌恶,对后悔同样有厌恶。后悔是一种除损失外还自认为必须对损失负责任的感受,因此后悔带来的痛苦比错误引起的损失所带来的痛苦还要大,这种心理特征被称为后悔厌恶。于是,为了在未来避免决策失误带来的后悔痛苦,人们常常采取推卸责任的方式,譬如委托他人代为投资、“随大流”“羊群行为”等。认知失调是指人们面临的情境与心中的想法和判断不一样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冲突,表现为焦虑、沮丧,并可能衍生为过激行为。确认偏误是指人们一旦形成先验信念,就会有意识地寻找支持或者有利于证实自身信念的各种证据,有时甚至会人为地扭曲新证据。确认偏误通常使投资者坚持错误的信念,直至非常强有力的证据出现。

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

一、时间偏好

决策与偏好构成了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传统理论对个人决策行为提出了一些规范性假设,但行为财务学利用心理学原理对这些假设进行了验证,发现了大量不同于这些假设的投资者行为。例如时间偏好,即主流理论中跨期决策模型的目标函数,通常是一个时间可加、状态可分的效用函数,并且每期效用采用外生的、指数递减的时间折现率进行折现。但心理学证据表明,时间折现率可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折现率在时间上是不一致的,人们选择折现率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即人们对推迟消费或投资到下一期具有更强的厌恶情绪,从而会选择更大的折现率。

二、模糊规避

人们在心理上对主观或模糊不确定的厌恶性甚于对客观不确定性的厌恶,这一发现称为模糊规避。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主观概率的估计能力越弱,对模糊性的厌恶程度越高;反之越低。实验表明,有决策失误经历的人更加厌恶模糊性,但这与个体的性格和心理素质有关。

三、非线性概率转换

一般认为,不确定性事件的效用是由决策主体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加权估值后获得的。传统金融理论通常有理性的假定,决策主体对各种结果所赋予的权重是确定的,即该结果发生的客观概率或者其发生概率的线性函数。但心理学的许多研究表明,人们对概率很小的事件通常赋予较大的权重,而对一般概率或概率较大的结果赋予的权重并没有相应提高,即所谓的非线性概率转换。这说明人们过分地关注极端但概率很小的事件,却经常忽略容易发生的事件或基本的常识。

四、心理账户

理性人决策通常认为人们在决策时会全盘考虑各种结果,并综合计算各方面得失带来的效用。心理学则认为人们在实际的决策中常常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先确定一个参考点,其感受的效用来自相对于参考点所带来的损益并由此做出决策。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就是依据这一点提出了前景理论,并由此开辟了心理账户概念的研究,后由塞勒总结并正式提出。心理账户认为:个人在做决策时不可能纵观所有潜在的结果,个人会将决策分成好几个小部分——好几个心理账户;不同的心理账户具有不同的参考点,个人再根据不同参考点所产生的损益决定不同的决策思路。研究表明,每个人通常将自己的所得分成三部分——工资所得、资产所得和未来所得,个人对这三种收益所采取的态度是不同的。比如对于未来的收益,个人总是不太愿意提前花掉,尤其是中国人或年纪大的人。在金融市场中,专家认为散户的投资组合通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低风险的完全投资,比如储蓄;另一部分是风险较高但期望收益也较高的风险投资,比如股票。也就是说,个人投资者在期望避免贫穷的同时又希望变得富有,所以他们会把自己的财富分成两个心理账户:一个是避免贫穷账户,以保证基本生活;另一个是希望发财账户,幻想能暴发致富。

社会群体行为中的认知偏差

一、认知的系统偏差

群体行为在市场中是普遍的,比较著名的有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勒庞认为:人的个性有理性个性和非理性个性之分,理性个性就是人的自主自立性,而非理性个性具有很强的黏和性;所谓群体行为,常常是这种非理性个性黏和的结果,所形成的合力远远大于理性个性的力量总和,一般情况下,这种合力的结果表现为一种破坏性力量。群体行为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心理群体的群体智商远远低于各成员的个体智商;二是心理群体具有极端性,心理群体的行为经常超乎人们的预期并打破市场循环周期的规则程序,进而出现各种“异象”;三是心理群体具有服从性,指人们的盲从心理,对所谓市场“权威”的崇拜导致投资概念的统一性和投资行为的一致性,这种盲目的协同行为破坏了市场的完备性。群体行为的认知偏差通常表现为认知的系统偏差、信息瀑布、羊群行为。

每个人的认知都具有偏差,但如果受到某种相同或类似的特定诱发性因素的共同影响而产生几乎一致的偏差约束,从而对整个社会信念和决策产生重大影响,这就是所谓的认知系统偏差或称认知群体偏差。也就是说,当人们的认知受到整个环境因素和自身群体因素共同影响而出现偏差时,这种偏差具有系统性。

二、信息瀑布

信息瀑布是指人们面对众多信息,在大量传递和评估信息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丢失信息的现象。具体来说,人们在做决策时会参考其他人的选择,当该选择流行或比较权威时,由于受到注意力的限制,人们大都只关注那些热点或流行信息,从而在追随大众的选择和判断的过程中忽略或放弃了自己已有的、可得的信息。

三、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也称从众行为,是人类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如果说信息瀑布是从认知的角度刻画了群体认知的偏差,那么羊群效应则从情感的角度刻画了群体行为。处于群体中的人们彼此模仿、相互传染,通过循环反应和刺激而使得情绪高涨,最后失去理智,这被称为羊群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