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政府数字档案集中管理模式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
- 刘越男
- 632字
- 2020-08-29 19:50:55
2.4.1 分布式保管的提出
20世纪80—90年代,美国学者戴维·比尔曼首先在理论上提出分布式保管的设想,即对于社会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并不像传统永久档案那样,需要移交给文件中心或档案馆集中保管,而是应留存在原形成单位。其原因有两个:第一,电子文件的分散保管并不会影响其集中利用,电子文件并不一定要物理集中;第二,将电子文件留在原始环境中,相比转移给文件中心或档案馆而言,成本更为低廉。这是因为某些电子文件,比如天文、气象、环保、工程等种类的文件,需要存储在价值昂贵的大功效计算机中,需要专门的复杂软件才能阅读,设备、软件的购置和维护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管的费用很高;而档案部门的技术和资源非常有限,无法承担保管职责。因此,将这些电子文件继续放在其形成系统中是最佳管理办法,可以保证具有长期利用价值的文件顺利地迁入新系统或实现迁移(migration)。[3]
分布式保管模式的提出,从表面上来看是一个无奈之举,反映了档案馆在应对电子文件保管问题上技能、方法的缺失,是对既有阵地的失守,却也折射出档案馆新的工作机会——为了监督、引导形成单位完成长期保存电子文件的任务,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工作中心应从文件内容转移到文件形成背景上,从文件自身转移到产生文件的职能活动上,从被动地管理、提供利用档案转移到主动地介入文件形成过程和规范形成者行为上,由此形成“后保管模式”。该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很多人的积极响应,代表性人物包括理查德·考克斯、玛格丽特·海兹乔姆、特里·库克、查尔斯·多拉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