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 既有模式分析

以上两个脉络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为本研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研究素材和理论基础。当然,在借鉴利用的时候,我们发现既有的模式构建、总结成果除了不断丰富、发展之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以具有固定称谓的机构或项目为研究出发点

在既有研究中,无论是电子文件中心还是数字档案馆,都是具有固定称谓的机构或项目,而不是确定性的任务或者问题。电子文件中心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一个机构的名称,这个机构与当地综合档案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数字档案馆则多为各级各类档案馆开展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而这样的名称后面的“实”则成为大家讨论的出发点,学者们倾向于“统一、确定”,而实践者们则倾向于“创新、求异”,以致“乱花渐欲迷人眼”。[43]

本书研究的地方政府数字档案集中管理模式则以地方政府数字档案集中管理的业务问题为出发点,具有确定性。在某些地方,这个问题可能是以“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机构”的方式解决的,也可能是以运营“数字档案馆”系统项目的方式解决的,两者之间并非排斥的关系,前者注重组织层面的重构,后者着眼于系统层面的建设。本书尝试建立的模式是包括组织、系统等多层面在内的完整的解决方案,以回答地方政府数字档案集中管理的业务问题。

2.以功能定位为模式研究的主要维度

电子文件中心模式研究角度相对一致,基本都是从功能定位出发。而数字档案馆建设模式研究角度更为多元化一些,除了建设任务(功能定位)外,还包括资源类型、建设主体等。

我们认为,在这些维度中,功能定位最为接近本书构建地方政府数字档案集中管理模式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路,分析电子文件中心或者数字档案馆主要的工作内容,实际上也就是确定电子文件、数字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而电子文件中心、数字档案馆的文件(档案)管理工作基本是以集中的方式开展的。

与本书不同的是,既有成果并未从数字档案管理功能(问题)出发,分析哪些是适合集中的,哪些是不适合的,而是根据自身对电子文件中心、数字档案馆、综合档案馆功能的理解,构建或归纳模式,因而尚欠数字档案管理的全局视角,相对欠缺系统性、连贯性,单个成果还不足以反映地方层次数字档案集中管理的全貌。

3.以数字环境下档案馆的履职方式为焦点

数字档案馆研究成果关注数字环境下档案馆的履职方式,除了将实体档案馆的职能予以信息化之外,档案馆还通过合作的方式寻求职能的拓展、延伸,开展信息的共享服务,构建基于云服务的平台。

对从电子政务系统延伸过来的电子文件中心,大家一致认为应归属于档案部门。对其功能的定位,也从开始的现行电子文件利用中心变为后来的电子文件永久保管中心。而邵枫、胡杰等对“归档式”的认同,黄玉明、于英香、李明娟等对电子文件中心永久保管功能定位的多次重申,也反映了我们对于数字时代档案部门应对电子文件管理挑战问题的求解。

赵屹则进一步指出,电子文件中心、数字档案馆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新生事物命名所形成的名称不同的概念。两者的本质并没有区别,这两个概念理当保留其中一个,淘汰另一个。从字面上看,她更加认同“电子文件中心”这个概念。[44]

研究小组和这些研究者的情怀是一致的,我们同样关心数字时代档案馆的履职方式。与此同时,我们也关心新时代哪些新的主体加入了管理数字档案的队伍,成为可以集中承担某项业务的专业队伍。对档案部门来说,这是必须正视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我们既不直接套用既有成果,也不为了求新求异而要特意构建出有别于既有成果的“新”立论,而要夯实本书的研究思路,牢牢把握本书的核心问题——地方层次数字档案集中管理,按照确定的逻辑框架展开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意广泛吸纳既有成果。


注释

[1][美]唐·埃思里奇著,朱刚等译:《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149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参见刘越男:《数字时代地方政府档案集中管理内容和方式的探索——我国电子文件中心问题的实质》,载《档案学通讯》,2013(4)。

[3]参见邹杰、高菊梅:《青岛市电子文件管理模式素描》,载《中国档案》,2006(12)。

[4]参见黄惠珍:《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载《档案与建设》,2005(8)。

[5]参见黄玉明:《安徽省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的思路与做法》,载《中国档案》,2006(12)。

[6]参见李翠绵、李学英:《天津开发区电子文件处理中心的建设》,载《办公自动化杂志》,2004(10)。

[7]参见南宁市政务信息网:《南宁电子文件中心系统试运行市民可上网查文件》,http://www.gov.cn/zfjs/2006-04/26/content_266639.htm,发布日期:2006-04-26,访问日期:2016-04-14。

[8]参见中国档案编辑部:《以建立电子文件中心为突破口全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文件管理体系——国家档案局召开“全国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经验交流会”》,载《中国档案》,2007(5)。

[9]杨冬权:《以丰富馆藏、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实现档案馆事业新跨越——在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中国档案》,2009(12)。

[10]参见方燕:《档案馆建立文档资料服务中心的思考与实践》,载《中国档案》,2000(12)。

[11]参见郭红解:《历史的选择——中国档案管理从封闭走向开放扫描》,http://www.archives.sh.cn/dabke/ghj/zhtd/201209/t20120925_36731.html,发布日期:2012-09-25,访问日期:2016-04-14。

[12]参见张照余:《电子文件中心引论》,载《档案学研究》,2005(4)。

[13]参见中国新闻周刊:《阿波罗登月录像带失踪:损失不可估量》,http://scitech.people.com.cn/GB/4751255.html,发布日期:2006-08-29,访问日期:2016-04-14。

[14]参见何嘉荪:《现行文件阅览中心、文件中心与数字档案馆》,载《档案学研究》,2003(1)。

[15]参见胡杰、张照余:《电子文件利用新模式——电子文件中心》,载《档案与建设》,2005(12)。

[16]参见张照余:《电子文件中心引论》,载《档案学研究》,2005(4)。

[17]参见张照余:《基于政务网的电子文件中心建设》,载《档案管理》,2005(6)。

[18]参见曹书芝:《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文件中心归属及角色定位的思考》,载《档案》,2006(2)。

[19]参见胡杰:《基于政务网的电子文件中心的构建与实现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7。

[20]参见邵枫:《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模式初探》,载《中国档案》,2007(10)。

[21]参见冯惠玲:《综合档案馆电子文件管理项目的功能定位》,载《档案学通讯》,2007(6)。

[22]参见黄玉明:《电子文件中心的定位与核心取向》,载《档案学研究》,2010(2)。

[23]参见于英香、张其林:《莫使乱花迷人眼——我国电子文件中心研究与建设剖析》,载《浙江档案》,2009(1)。

[24]参见李明娟、肖秋会、张照军:《苏南模式与安徽模式电子文件中心的比较研究》,载《浙江档案》,2010(6)。

[25]参见赵屹、陈晓辉:《电子文件中心:路在何方——电子文件文档一体化管理机构构想》,载《档案学通讯》,2011(5)。

[26]参见梁凯:《杭州市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思路与实现》,载《电子政务》,2012(1)。

[27]邹杰、高菊梅:《青岛市电子文件管理模式素描》,载《中国档案》,2006(12)。

[28]王宇晖:《21世纪数字档案馆发展之我见》,载《档案与建设》,2000(3)。

[29]参见李国庆:《深圳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理论架构及阶段性成果》,载《中国档案》,2003(3)。

[30]参见淮南子档案业务交流网:《青岛市区(市)数字档案馆建设方案》,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406/23/34476_107708759.shtml,发布日期:2011-04-06。

[31]李国庆:《深圳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理论架构及阶段性成果》,载《中国档案》,2003(3)。

[32]参见黄玉明:《安徽省电子文件中心的思路与做法》,载《中国档案》,2006(12)。

[33]参见毛海帆:《电子档案元数据方案设计与应用初探》,载《档案学研究》,2010(1)。

[34]参见毛海帆:《电子档案接收管理系统平台设计与应用》,载《中国档案》,2012(9)。

[35]参见北京市档案局:《北京市数字档案馆建设总体方案》,研究报告,2012。

[36]参见于丽娟:《国外数字档案馆建设概况》,载《中国档案》,2003(3)。

[37]参见傅荣校、陈荣红:《数字档案馆模式研究(一)——现阶段不可能有统一模式》,载《档案学通讯》,2005(4)。

[38]参见傅荣校、陈荣红:《数字档案馆模式研究(二)——现阶段综合性数字档案馆建设模式初步介绍》,载《档案学通讯》,2005(5)。

[39]参见肖秋会、杨青:《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档案馆和电子文件中心辨析》,载《档案学研究》,2009(2)。

[40]参见张宁:《基于国外最佳实践对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几点思考》,载《档案学通讯》,2010(4)。

[41]参见梁毅:《对英美数字档案馆建设模式分析与借鉴》,载《中国档案》,2011(11)。

[42]参见薛四新:《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运行模式研究》,载《档案学通讯》,2007(5)。

[43]参见于英香、张其林:《莫使乱花迷人眼——我国电子文件中心研究与建设剖析》,载《浙江档案》,2009(1)。

[44]参见赵屹、陈晓辉:《电子文件中心:路在何方——电子文件文档一体化管理机构构想》,载《档案学通讯》,2011(5);赵屹:《数字档案馆与电子文件中心关系及其未来发展研究》,载《上海档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