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改革的战略定位
- 全面深化改革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书系)
- 杨海英主编
- 13813字
- 2019-11-20 15:02: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表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一、当代中国发展的动力之源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探索中,不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展示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觉醒,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一)解放思想释放社会活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极大地释放了社会活力。1978年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53]。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之一,进入21世纪后召开的几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在会议主题上鲜明地做了强调。党的十六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八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表明,我们党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场革命性变革,须臾离不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只有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才能真正做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谱写新的理论篇章,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做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二)综合国力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十二五”规划目标即将全部顺利完成。仅以经济发展为例,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风险挑战,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据统计,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就业稳,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高于上年。价格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经济结构有新的优化,粮食产量达到6.07亿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个百分点,达到51.2%,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46.9%提高到48.2%,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发展质量有新的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6%,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超过2%,能耗强度下降4.8%,是近年来最大降幅。人民生活有新的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快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32万人;6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出境旅游超过1亿人次。[54]2014年与2010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从40.2万亿元增至63.6万亿元;按美元折算,从6万亿美元增至10.4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占全球经济比重由9.2%上升到13.3%。2011-2014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2010年的4300美元提高至2014年的7380美元,在上中等收入国家中的位次不断提高。[55]
这些数字表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从世界范围看,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从国内来看,虽然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只有充分考虑这些趋势和要求,才能制定出契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确保我国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为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奠定基础。
(三)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战略部署、发展态势总会引来各种评价和争议。“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此消彼长,国内外一些不良社会思潮总在试图左右和影响中国改革的方向和步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来之不易,是全党全社会一次次战胜各种风险挑战而谱写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组壮丽的史诗,彰显和升华了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就从夯实当代中国社会精神基础的高度,对发扬光大我们的精神优势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
历史反复证明,物质文明硬实力与精神文明软实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不仅要有高度发展的经济,还要有昂扬向上的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奋斗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些深刻的论述,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其次,提升文化软实力要注重维护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把全国人民凝聚起来。因而,我们要倍加自豪地宣传发展的辉煌成就与丰硕成果,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直气壮地传播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成果,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增强我们的制度自信。最后,提升文化软实力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的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为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文化深深地植根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民族凝聚力和自我继承的作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越要有效地学习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有益成果,越必须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彰显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二、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去倾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进而引领时代发展。
(一)认识时代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时代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一个政党,只有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抓住初露端倪的发展机遇,才能做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战略抉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面对国际上的不同看法,邓小平认为,从政治角度来说,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力量,“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国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领导的时候,就强调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并认为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制定中国的国策,同样也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到本世纪末,中国能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也就是……达到小康水平,那时中国对于世界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肯定会起比较显著的作用。”从经济角度来看,邓小平认为:“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56]这些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时代的正确认识和时代所提供机遇的准确把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产技术的状况是“几亿人口搞饭吃,粮食问题还没有真正过关。我们钢铁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国外先进水平的几十分之一。新兴工业的差距就更大了”[57]。面对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国内亟待解决的各种问题,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下,我们党审时度势,提出了著名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58]。邓小平在1987年时说,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目标不高,但做起来可不容易。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到2012年,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已经完成,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目标。
(二)分析时代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分析和把握当今时代特点,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这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因为,中国要发展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要看准、看清、看透,需要我们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秉持中国立场,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社会历史发展的长远趋势和未来走向。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要充分估计”,即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更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更要看到国际体系变革方向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更要看到亚太地区总体繁荣稳定的态势不会改变。这段论述内涵十分丰富,为我们分析和认识所处时代及其特点指明了方向。总的来说,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且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对于这些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细心地观察。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的世界局势下,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而,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才能赢得主动和优势,从而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也已变得空前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程度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这些变化启示我们观察和规划各项改革发展事业,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既切实运筹好大国关系,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同时扩大同发展中大国的合作。采取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措施,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把我国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积极推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改革,增加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注重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不断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
从国内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表明,一切改革发展都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最大的实际。从这一实际出发,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胜利,这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国际国内两个舞台上的一系列生动实践表明,“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59]。
(三)引领时代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引领时代,要准确把握时代所提出的问题。马克思认为:“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60]当今时代的问题是什么?找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饱含深情地阐述了三个重大责任,即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展开来说,就是要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就是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61]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能否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当前,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存在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应对风险和挑战,关键在于从严治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凡是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都要全力克服,凡是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都要彻底医治,凡是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都要坚决祛除,使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62]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发展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道路的选择是具体的历史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取决于十分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状况、文化传统、外在国际环境等。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福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63]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其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艰苦奋斗,勇于牺牲,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因而,我们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这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在总目标的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深化改革的一系列分目标,体现了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深化。
(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全面深化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他认为,这一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有鲜明的方向和立场。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反复强调:“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64]他认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同时,他也看到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机制的弊端。如果不改革,就很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为此,邓小平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65]
在2014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66]
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有辩证的眼光和思维,要处理好改与不改的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历来是全面改革。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不能把这说成是不改革。我们不断推进改革,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不能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推进改革,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67]
(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自问世以来,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中国从革命、建设到改革,每一项成就、每一次飞跃,无不展示着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威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表现为思想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68]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新中国成立及建设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与实践启示人们: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密不可分,与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提高紧密相关。第二,一个社会要实现协调快速发展,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引领与创新。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邓小平告诫人们,我们“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69]。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以这样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第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扎根于党员干部的灵魂深处,“要拿事实给人民看,这样人民的心里才会平静下来”[70]。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一刻也不能脱离生动的现实生活,任何只满足于做表面文章,离生活太远,离人民群众太远的自弹自唱,都会导致人们的淡漠甚至反感。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十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举行过专题集体学习。在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在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好传统。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难题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我们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领和启迪。全面深化改革,既要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通过理论学习不断增强战略定力。同时,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并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梦是一种形象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六十多年前,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三十多年前,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这两件大事大大加快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当前,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必须深化改革,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新活力。
(一)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蒙受了百年的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争,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邓小平在1990年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一九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七国中除加拿大外,其他六国再加上沙俄和奥地利就是当年组织联军的八个国家。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71]磨难和困境唤醒了深藏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情怀,开启了各种各样艰辛的探索。然而,太平天国、戊戌维新变法、义和团乃至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虽然这些探索失败了,但是这些努力与牺牲表明中华民族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不惧强权、勇于牺牲的精神。
中国近代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从而走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因为“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72]。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先锋队。在中华民族生死危亡面前,毛泽东反复强调:“共产党员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应该成为英勇作战的模范,执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共产党员在政府工作中,应该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73]共产党人正是在血与火的考验中,证明了自己是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模范,是执纪守规、严于律己的模范,是面向未来、甘于奉献的模范,党才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向世人宣告:“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74]
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政治基础和制度基础。经过六十多年的奋斗,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来彰显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走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中国道路,从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勤劳勇敢、热爱生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开创和建设了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美好家园,为人类文明发展史培育和贡献了灿烂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深情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段论述引起中外媒体热议,人们从中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全体人民逐步摆脱落后贫穷状态,实现物质上的丰富和精神上的充实。“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75]。“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76],“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力量也就在于了解这个真理”[77]。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三)全面深化改革,让梦想照进现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改革开放,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制度等做了总体的全面的改革部署。关于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关于政治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于社会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关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要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这一系列部署开启了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