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 全面深化改革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书系)
- 杨海英主编
- 13110字
- 2019-11-20 15:02:1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立足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的国情,着眼于深化改革所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78]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提出有力地回应了时代要求,明确了改革方向,凝聚了改革共识,因此,深刻阐释、准确把握总目标内涵、内在的辩证关系及其所体现的价值意义,对于全党和全国人民统一思想,确保改革方向始终正确非常必要。
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从古至今,制度是立国治国的根基和关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两句话中的第一句话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呢?这个制度在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居于何种地位呢?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所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它涉及并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的各个层面,既有宏观上的整体规划,又有微观处的兼顾,从不同层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和优势。邓小平曾讲过:“我们的党和人民浴血奋斗多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这个制度还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坏,但是无论如何,社会主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7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80]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稳步推进的历史事实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其应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生产力得到了不断的解放和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得到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社会公平正义得到进一步维护和促进,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得到不断增强。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保障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根本制度,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应该而且必须始终自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持坚定的制度自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完善
正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制度自信,我们有理由对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做出高度的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我们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更需谨记邓小平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思考:“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81];“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82]。因此,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和生命力,但还是不完善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党和人民通过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来克服和解决。党的十八大就当前我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做出了较为全面而精准的概括: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这些困难和问题涉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其产生与我们的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健全、不与时俱进有很大程度的关系。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而来破除和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基于此,党的十八大强调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制度保障。
(三)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则
是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事关改革成败、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福祉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改革的总目标的重要内容,明确了改革的方向、性质等根本问题。目标的明确有利于我国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稳步而大胆的推进,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这个目标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对于社会主义,恩格斯曾这样讲道:“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83]邓小平曾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和抛弃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大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84]因此,在通过改革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内含的坚持与发展、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做到在坚持中着眼于发展,在发展中立足于坚持,或者说,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因为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和首要条件,发展是坚持的力量源泉和必要保障。
首先,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破除体制机制弊端。邓小平曾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85]因此,我们坚持制度自信,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要在始终坚持保障国家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前途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地变革那些制约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优越性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或者说,破除那些不适应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构建适应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进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其次,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我国在国家制度建设和完善方面是不是要完全无视、绝对排斥“外来货”呢?当然不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借鉴不等于替换,也就是说,深化改革不是要使我国制度全盘西方化、资本主义化,或者说通过改革废弃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代之以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而是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因此,只有在坚持“以我为主”的前提下,才能保证西方治国理政的体制机制方面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和力量,使其通过改革由不完善逐渐走向完善甚至成熟,进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地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初级阶段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涵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第二句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86]因此,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作为一个整体和系统,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国家治理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体系以制度化、科学化、法治化和规范化为本质特征,是国家治理能力得以有效发挥的制度依据;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构建合理有效的有力表现,是国家治理体系协调、有序、灵活运行的具体表征,是国家治理体系执行能力的实际表征。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党和政府首次明确使用的崭新命题,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重要表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于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的新阶段的清醒认识,或者说,体现了我们党对于当前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与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在某些方面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的清醒认识;更体现了我们党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魄力和决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本质特征。因此,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国家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体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进程已进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将在国家制度与时代要求之间形成一种弹性,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承受力能够经受住时代发展带来的各种历史考验,破解阻碍改革进程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兴旺发达,从而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拓广阔前景。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总体上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态势,这充分表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然而,我们在创造辉煌、取得成功和经验的同时,也有遗憾、不足和教训。
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有:贫富差距日益拉大、阶层分化日益固化、民众政治诉求日益高涨、道德问题不断凸显、社会公平屡被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加剧影响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福祉和国际竞争力。从本质上讲,这些问题不是改革本身造成的,而是改革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引发的,与我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一定程度上没有与时俱进而呈现出相对落后状态有关。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一定程度上停留于传统的管理型模式,即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政府扮演着主导角色。这种管理模式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所扮演的主导角色一定程度上依然具有全能型、集权型、管制型的“家长式”的特质,导致了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和执行力不到位、法治弱化、腐败突出,政府职能出现一定程度的“越位”“错位”“缺位”以及经济结构的畸形,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社会活力不足,进而引发了上述问题。显然,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需要有序、有活力运行的时代发展要求。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解决好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一定程度地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如此才能走出困境、迎接未来,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1.加强和完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伟大实践。党对改革的领导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必须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来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一是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中央要求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把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二是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三是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加强重大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宽容改革失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2.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同时,要积极发挥政府作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3.推进政治领域的改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性质而言表现为积极的反作用和消极的反作用。因此,必须勇于推进政治领域的改革,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三是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邓小平曾指出:“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87]因此,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在于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三、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辩证关系
(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两句话的辩证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提出,阐明了改革的性质、方向和路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往什么方向走呢?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必须回答好。考虑这个问题,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里面有一个前一句和后一句的关系问题。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也就是我经常说的,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只讲第二句,不讲第一句,那是不完整、不全面的。”[88]因此,只有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看作一个整体,才能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内涵和价值意义。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根本和灵魂,规定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完善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三项伟大成果,提出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初具形态,接下来的历史任务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那么如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或者说,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路径是什么呢?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所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根本途径和着眼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不到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难以在实践中得到严格执行和落到实处,也就谈不上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和发展,就会沦为一句空话。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已经表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制度保障,这个方向任何时候都来不得半点动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本质要求,是应对和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的根本手段,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之路。
(二)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与分目标的辩证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基于改革总体设计而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同时,为了保证总目标的顺利实现和落实,根据总目标的性质和要求,着眼于当前我国各个领域的改革重点,提出了各个领域改革的分目标,即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这六个领域的改革目标统称为“六个紧紧围绕”。总目标与分目标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总目标是由分目标构成的,分目标是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分目标,总目标就是一句空话;离开了总目标,分目标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就会“群龙无首”,难有成效。因此,总目标为分目标规定了性质、方向,分目标则是总目标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落实和展开。
具体而言,为了实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中央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提出了“六个紧紧围绕”的改革分目标作为改革路线图和航线标。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即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二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即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即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四是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即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五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即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六是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即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程度依赖于“六个紧紧围绕”的分目标的实现程度,努力推进“六个紧紧围绕”的分目标就是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实现夯实基础和实力,就是对全面深化改革正确方向的有力坚持。
(三)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89];“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90];“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91]。因此,必须坚持实现总目标以及处理总目标与分目标关系、分目标之间关系的正确方法论。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社会本身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各个改革领域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个领域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牵涉的利益关系不是单单局限于该领域,例如,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就涉及多个领域,不是一个领域的原因清除了,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没有那么简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92]因此,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和紧迫性倒逼改革不应也不能成为囿于某个领域或某几个领域的局部改革,而必须是一场全局性的全面改革,因此,改革已经走到必须注重“全面”才能出成果和效益的历史路口。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一是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从全局出发推进改革,切实斟酌各项改革举措和部署之间的关联性,做到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从而实现各个领域的改革良性互动,形成改革合力,成为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有力引擎和强大动力。二是必须坚持改革已有的重要的方法经验,即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三是必须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政策的五个关系,即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
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三个让”尤其是第三个“让”贯穿全面深化改革的始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体现了我们党在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和保护,对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坚持;体现了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精神和原则。因此,任何改革举措的提出和出台都要慎重考虑是否有利于“三个让”,做到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划。只有这样,改革举措才能有利于社会活力的解放和增强,才能真正符合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要求。
四、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彰显了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一)基于国情的判断而提出的总目标体现了科学价值
我们党在肯定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改革成就的基础上,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但是,我们党在面对辉煌成绩的同时,保持了应有的冷静和理性,对于国情以及改革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处的历史阶段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以及各个领域的改革举措和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把握,因此,基于国情的判断而提出的总目标具有科学性。一是对于国情的判断而提出的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正是基于“最大实际”和“重大战略判断”,我们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是对于改革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体现在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改革共识难以达成一致、利益博弈趋向零和博弈等方面,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我们党强调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三是对于实现总目标时间表的设定,即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国社会主义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它不是一个定型的阶段,而是一个过渡的阶段。因此,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定型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不可能是定型的,只能随着社会主义由初级阶段迈向高级阶段乃至共产主义的发展进程而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所以,制度成熟和定型只能是逐步渐进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的是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而不是完全成熟、完全定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93]
(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体现了人文价值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因此,在追求效率把经济社会发展的蛋糕做大的同时,更要让蛋糕的分配公平合理,因为只有公平才会出效率,公平是保障效率持久、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充分条件。因此,只有立足于最大公约数的原则,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将中国社会看作一个整体,将十三亿多人看作一个整体,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够凝聚共识、凝聚力量,保障改革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和持久的改革动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为广阔的前景。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发表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感言时讲道:“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94]因此,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和举措,特别是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改革举措,无不体现着改革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推进改革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人文价值。
因此,在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之后,我们要自觉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充满自信:“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