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序

甘肃作为古丝绸之路要道之一,承载和传播了人类文明的丰硕成果,自古以来就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广袤与壮阔,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与赤诚,的确如是,这里有着辽阔的大漠,有大漠上终年缓慢而行的驼队,有驼铃声里摇曳生辉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壮美,有壮美里连绵起伏的胡杨林,以及胡杨深处炊烟袅娜的村庄……这一切就像一曲绵密幽深的歌谣,绵绵诉说着古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史册中的璀璨光辉。

而这一切,又无不与高原大漠中的村庄息息相关。于是,作为这村庄所养育了和养育着的一代代丝绸之路的子民,怎能不用歌喉去歌吟和颂扬人类文明传承的驿站呢?《丝路乡村——甘肃民间风物》作为这驿站上的一扇小窗,折射出丝路上的一些风土人情,让我们在不经意间了解和把握丝路风情。

本书从“村庄印象”“聆听时光”“远去的物事”“行走的脚步”四个方面记录了丝路之上广袤辽远的村野,写下了村野之间的青青瓦舍,瓦舍之上鸟鸣如洗的晨昏,晨昏之间风吹叶落、冬去春来的斑驳尘世景象,沉淀和融入着我对丝路乡村独有的生命体验。这些年,我偏居西北一隅,安静地与生养我的大地融为一体,与虫鸣一同在春日的清晨醒来,与蛙声在夏日的烈焰里奔跑,与旋舞的落叶在秋阳里静默守望,与一场迟来的冬雪在阔野漫步。就这样,我的生命中已沉淀和融入了西北广袤大野的粗犷与沉着,以及等待着生命星光降临的柔韧与耐心。因此,我将每一声悬挂在屋檐的鸟鸣当作生命叮咚的钟声,把冬夜里的一声狗吠当作冬春交季的临界,把拐过山崖背负柴禾的老者当作我未来人生的明天,把一棵扭歪了脚踝的榆树看成我前世命运的缩影。于是,我愈是长久地与土地为伍,就愈是不能离弃。就这样,我安静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三十余载,土地成了我书写的册页,我成了土地上行走着的文字。有时,当我一个人背负满天星光彳亍村野时,我就感到大地与我相伴而行,甚至开口说话,说春潮暴动,说暴动里一些亲人匆匆地走着走着就走向了大地安静的腹地,在那里建立属于自己的另一所宫殿。

于是,有风无风的日子,我都与我的大地相厮守,行走着,记录着,像一条河流,背负着前行的热望,一路前行。我知道,辰星和驼队就在远方,只需要用歌声走出暗夜,丝路就是一条光明大道,承有文字的果实和诗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