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BA、MPAcc管理与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写作高分突破
- 张乃心
- 4140字
- 2020-11-28 15:49:27
第二节 逻辑与写作的关联
一、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其最基本的研究对象是推理。由此出发,逻辑也研究组成推理的组成成分——概念和判断以及推理的应用——论证理论,等等。
批判性思维和其他任何思维一样,必须符合逻辑,这就是说,批判性思维首先是一种逻辑思维,它也需要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但是,批判性思维高出逻辑思维之处在于,批判性思维更关注思维的真实性、精确性、意义和价值,更强调思维的见识性和思维性。也许,逻辑思维的结果是符合逻辑的,但是未必是有意义的。有时,某个人对你讲了一通他的理论,尽管他的概念很周密,推理也很严密,完全能自圆其说,但并没有引起你的兴趣,因为,你觉得他的理论没有什么思想性和新的见识。
二、逻辑与论证有效性分析的关系
在《联考大纲》中,逻辑推理题型的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论证几个部分,论证有效性分析题型的分析要点为:论证中的概念是否明确、判断是否准确、推理是否严密、论证是否充分等,通过大纲的对比就会发现两者考查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换个角度来看,论证有效性分析的考查本质是批判性思维,而正如前文所说,逻辑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批判性思维是逻辑的延伸,据此也不难发现两个题型其实是相通的。
简单来说,逻辑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考生是否具备较强的分析、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能力,而论证有效性分析则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考生能否将这一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主观转化,组织语言进行分析和表达。
在学习备考的过程中,考生可以将逻辑的学习和论证有效性分析的学习相结合,论证有效性分析题型中分析点的选择和评论的语句都可以从逻辑题中进行借鉴,在完成论证有效性分析题型时也可以进行逻辑题型的逆向思考,两者相辅相成,强化思维模式,进而优化文章的行文思路。
三、论说文与逻辑、论证有效性分析的关系
很多考生对于论说文都存在着一个误解,即认为论说文考查的是文采,其实不然,论说文考查的本质也是批判性思维。
我们从考纲出发,大纲中对于论说文考查内容的描述是:“论说文的考试形式有两种:命题作文、基于文字材料的自由命题作文。每次考试为其中一种形式。要求考生在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对命题或材料所给观点进行分析,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细心的考生会发现,其最后的行文落脚点不是让大家写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而是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
也就是说,论证有效性分析题型是题干中给一段论证,我们把论证的缺陷给找到,把论证的前提和结论拆开。而论说文则是根据题干确定一个观点作为结论,再寻找示例、数据等作为前提,从而搭建一个论证。一个是拆,一个是搭。这一拆一搭之间的关联就在于学习论证有效性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论证的缺陷,进行批判性思考,那反过来我们能找到别人的缺陷,那么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就应该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因此,论说文其实是对论证有效性分析学习成功的一个验收。
四、逻辑推理、论证有效性分析与论说文结合示例
(一)逻辑推理题示例
【例】(2007年1月联考逻辑45题)社会成员的幸福感是可以运用现代手段精确量化的。衡量一项社会改革措施是否成功,要看社会成员的幸福感总量是否增加,S市最近推出的福利改革明显增加了公务员的幸福感总量,因此,这项改革措施是成功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上述改革措施并没有增加S市所有公务员的幸福感。
B. S市公务员只占全市社会成员很小的比例。
C.上述改革措施在增加公务员幸福感总量的同时,减少了S市民营企业人员的幸福感总量。
D.上述改革措施在增加公务员幸福感总量的同时,减少了S市全体社会成员的幸福感总量。
E.上述改革措施已经引起S市市民的广泛争议。
(二)逻辑推理题示例解析
题干的论证结构具体如下。
前提:S市最近推出的福利改革明显增加了公务员的幸福感总量
结论:这项改革措施是成功的
(将代词和成功标准代入结论)
=S市最近推出的福利改革增加了社会成员的幸福感总量
通过对题干论证结构的梳理不难发现其论证的实质就是:公务员幸福感总量增加→社会成员的幸福感总量增加。故若想削弱上述论证,就是找到阐述“公务员幸福感总量增加”不等同于“社会成员幸福感总量增加”的选项。
由此明确正确选项方向:公务员幸福感总量增加≠社会成员幸福感总量增加。
A选项仅针对论证的前提进行削弱,没有关注论证过程,力度很小。
E选项为无关选项。
BCD三个选项都可以削弱论证,但从力度上来看,B选项忽略了这样的可能性,就算公务员的比例再小,其他成员幸福感不变,若公务员的幸福感提高了,整体还是会提高的。选项C中S市民营企业人员的幸福感总量减少的幅度若是小于公务员幸福感总量增加的幅度,则社会成员幸福感总量依然是增加的。可见BC选项虽能削弱,但力度不及D选项,故该题应选择D选项。
(三)逻辑推理与论证有效性分析题型结合
逻辑推理中的削弱题型是与论证有效性分析相似度最高的一类题型,现在,让我们切换一个角度,将该题的题干作为一道论证有效性分析试题的题干,并据此来进行论证有效性分析。
【例】寻找以下论证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要点,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
社会成员的幸福感是可以运用现代手段精确量化的。衡量一项社会改革措施是否成功,要看社会成员的幸福感总量是否增加,S市最近推出的福利改革明显增加了公务员的幸福感总量,因此,这项改革措施是成功的。
第一步,找点。在找点环节,论证有效性分析和逻辑推理削弱题型两者的方法本质是相同的。可以参考逻辑试题解析过程快速锁定论证缺陷为:公务员幸福感总量增加≠社会成员幸福感总量增加。
第二步,确定角度。备考过程中,很多考生都会纠结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点到底应该从哪个角度来分析?的确,对于一个有缺陷的论证来说,往往有很多角度可以作为突破口,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角度才是最好的呢?在此,有两个权威的答案可以参考,第一就是考试大纲参考答案中给出的参考分析点,而另一个就是逻辑试题的选项,而这两部分往往是最容易被考生所忽视的。在做逻辑推理题型时,考生往往会首先通过梳理问题和题干信息确定正确选项的方向,接下来再在选项中进行验证排除;逻辑推理试题中削弱题型的正确选项方向大多可以作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分析角度,而在比较削弱力度的过程中,也会促使考生去优化分析角度。例如本题中的B、C、D三个选项都可以作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分析角度,但当篇幅有限的时候,D选项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步,行文。论证有效性分析的每一个分析点在行文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引论证,评漏洞,析错误。在析错误这部分,考生可以参考逻辑选项的语言,而不是盲目地去背一些套话和模板。
例如,该材料可以照此分析:
仅由S市最近推出的福利改革明显增加了公务员的幸福感总量就能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幸福感总量在增加吗?未必。因为很有可能真实的情况是(D选项)上述改革措施在增加公务员幸福感总量的同时,减少了S市全体社会成员的幸福感总量,若是如此,则“该项改革措施是成功的”这一结论也就不攻自破了。
当篇幅足够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分析:
仅由S市最近推出的福利改革明显增加了公务员的幸福感总量就能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幸福感总量在增加吗?未必。因为很有可能真实的情况是:(B选项)S市公务员只占全市社会成员很小的比例,而上述改革措施在增加公务员幸福感总量的同时,(C选项)大幅度减少了民营企业人员等其他群体的幸福感总量,(D选项)进而减少了S市全体社会成员的幸福感总量,若是如此,则“该项改革措施是成功的”这一结论也就不攻自破了。
可见,逻辑推理题型与论证有效性分析题型两者的关系密切,逻辑试题中的假设题型、削弱题型以及评价题型等的分析思路和角度以及话术都可以应用到论证有效性分析中来,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应当抓住规律,相辅相成。
(四)论证有效性分析与论说文题型结合
提到论说文,很多考生会不由自主地将其与初高中作文等同,而忽视了该题型对于批判性思维的考查,这也是导致很多考生论说文分数走低的原因。事实上,论说文考试中也考查批判性思维,也需要以逻辑和论证有效性分析作为基础。
例如,各位同学可以看一下如下段落,大家觉得这样一个论说文段落能拿到几类卷的分数呢?
题目:唯有创新,才能成功。
俞敏洪之所以能够从一个三次高考才成功的普通考生到现在成为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总裁,正是因为其在企业经营的每一个阶段都在秉承着创新精神。无独有偶,马云之所以能够从一个乡村教师到现在成为阿里巴巴的总裁,也是因为创新。可见,成功需要创新,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应该通过创新来收获成功。
相信如上段落的套路很多同学再熟悉不过,但我要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如果在论说文中出现了这样的段落,这个文章最高也只能拿到11~15(+5)分这样一个四类卷的分数。大家不妨去对照一下论说文的评分标准,之所以只能拿到四类卷的分数,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论证有缺陷。
我们不妨转换一下思维,现在对上述段落做一下论证有效性分析,我们会发现什么问题呢?
首先,“唯有创新,才能成功”的题目是不是有些过于绝对了呢?创新真的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吗?
其次,俞敏洪和马云的成功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创新精神吗?很明显其忽略了其他的成功要素。
再者,俞敏洪和马云两个人的经历能够论证得到所有人的成功都需要创新吗?
还有,成功需要创新,就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要通过创新来成功吗?
转变思维后,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平时的日常表达中居然存在着这么多逻辑漏洞,我们在写论证有效性分析文章的时候能够找到别人文章里面的错误,那么反过来在自己进行论证写论说文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从我做起,规避这些逻辑谬误呢?
所以,我们在后面的论说文练习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填补逻辑漏洞,例如,可以将上述段落修改成如下表达:
无论是从高考失败成功逆袭为上市公司总裁的俞敏洪,还是从教师一步步走到今天创立了阿里帝国的马云,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他们的创新精神。当然,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俞敏洪、马云,但是他们的经历却无疑在启发和激励着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应当勇于创新。
如此表述既有效传递了观点,又弥补了逻辑漏洞。
可见,逻辑推理、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这三种题型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将三者有机结合,寻找共性,相辅相成,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