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楚勇崛起

蓑衣渡,湘军一鸣惊人

当江忠源因丁忧再次回到新宁的时候,李沅发起义已经被镇压了下去。虽然没有参与镇压李沅发起义,但江忠源注定将要走向历史前台。历史不会抛弃他,也不能抛弃他。

谈到江忠源的出山,我们不能不提到左宗棠的哥哥左宗植。左宗植当时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的官职,他很熟悉江忠源,知道江忠源怀抱经天纬地之才,于是向朝廷重臣祁寯藻推荐江忠源。

这时候,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发展势头迅猛。被咸丰皇帝派往广西镇压起义军的大臣都成了太平军的手下败将。咸丰皇帝不得已,只得命重臣赛尚阿前往广西,主持镇压起义军的大局。赛尚阿临行前,祁寯藻向他推荐了江忠源。于是,江忠源率领着他的团练,跟随赛尚阿来到了广西。

新宁团练刚到广西的时候,衣服褴褛,与穿着光鲜的绿营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绿营兵,打仗没本事,嘲笑团练却很在行。各种污言秽语传到了江忠源的耳中,江忠源毫不在意。他知道,只要团练能打一两场胜仗,那些人自然会闭嘴的。

机会很快就来了。绿营兵数万人遇到太平军,根本不敢逼近作战,只有江忠源率领着新宁团练一边筑垒,一边逼近太平军。

太平军见新宁团练只有几百人,穿着又那么烂,没把他们放在眼里,于是纷纷出垒将新宁团练包围住。面对气势很盛的太平军,江忠源主动示弱,好像毫无战斗力的样子。这样一来,太平军的骄气就更盛了。

突然,鼓声大作。还没等太平军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江忠源已经率领团练杀进了他们阵中,斩杀数百人。太平军大败,撤出战斗。

新宁团练的表现令绿营兵刮目相看。绿营将领乌兰泰对那些绿营兵说:“你们平时就知道嘲笑团练,今天看到他们的厉害了吧!”

江忠源的表演还没有结束。绿营军中有一个叫开隆阿的将领,擅长射箭,曾经射杀老虎数十只,得了一个绰号,叫作“打虎将”。

江忠源的才能远在开隆阿之上,但他依旧尊重开隆阿。这天作战,开隆阿冲得太猛,陷入了重围中,箭很快就要用完了,而周围的太平军越聚越多。

江忠源在高处观战,看到开隆阿被围,一边喊道“勇将难得,不得不救”,一边骑上一匹好马,冲入太平军阵中,将开隆阿救了出来。

开隆阿非常感激江忠源的救命之恩。之前,开隆阿因勇猛在绿营军中很有威信。现在连他都拜服江忠源,其他绿营官兵也就更不敢小看江忠源了。

虽然江忠源率领的新宁团练在战斗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力,但他依旧难以摆脱小人物人微言轻的悲剧命运。他的许多重要策略,没有被上级采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合围永安城。

当时,太平军一改初期的灵活机动,长期驻守永安。清军数万人很快杀到了永安城周边。江忠源认为,太平军聚集在一处,人数不足一万,清军比他们多几倍,如果采用合围的战术,挖深沟,筑高垒,长期围困,则太平军终有一日会弹尽粮绝。

江忠源的这一战术,在日后会被湘军反复应用,九江、安庆、江宁等重要城市,都是通过这一战术攻下的。事实证明,这一战术是太平军的重大威胁。但这时候,并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一点。

主持前线战事的向荣反对江忠源的看法。他认为,兵力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容易被太平军各个击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集中兵力驻守永安北部,然后挑选数千精兵进战。

之后,清军按照向荣的战术行动,虽然逼近至永安城下,但始终无法战胜太平军。太平军也乘胜冲出重围,北进桂林。

江忠源愤恨自己的策略得不到采纳,称病回到新宁。不久,清军在桂林城下被太平军重创,大将乌兰泰也战亡,对于清军来说,形势变得非常危急。江忠源不得已,只得再次出山,前往桂林。

这时候,刘长佑已经从京城回到了新宁。江忠源对刘长佑说:“桂林危险了,我不能不去解救。你当出山助我一臂之力。”

刘长佑本不想再带兵打仗,但江忠源是他多年的好朋友,他不能不出手相助。于是,他答应了江忠源。刘长佑自此加入江忠源军中。江忠源性格豪爽,擅长领导;刘长佑性格严谨,擅长管理。两人的搭配天衣无缝,江刘系湘军早期的一系列重要胜利,都是两人倾力合作取得的。

临行前,刘长佑前往劝说刘坤一跟随自己一起战斗,但刘坤一的父亲很古板,只许刘坤一参加科举,不许他出去带兵。就这样,刘坤一错过了江刘系湘军早期的所有重要战斗。

当时,清军在桂林城的东、西、南三面都驻有重兵,太平军想攻破并不太容易,唯独城北清军力量薄弱,是太平军的主攻方向。就在太平军即将从北门破城而入的时候,江忠源、刘长佑率领新宁团练进驻城北,导致太平军的计划失败。太平军无法攻下桂林,只得继续北进,进入广西、湖南交界处。

太平军的北进,给江忠源、刘长佑出了一道难题,那就是太平军下一步的作战目标将是哪里。经过缜密的分析,江忠源、刘长佑认为,太平军下一步很可能趁湘江水涨,乘船直下,攻打湖南省城长沙。

哨探的报告证实了江忠源、刘长佑的判断。太平军获得了几百艘民船,将老幼妇女和辎重,全部载在船上,准备乘船直下,北攻长沙。

江忠源、刘长佑知道,要想阻挡太平军,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湘江中设置障碍物,限制其水营的行动然后伏击之。那么,伏击地点选在哪儿呢?刘长佑说出了一个地方,得到了江忠源的认可。这个地方就是蓑衣渡。

蓑衣渡是湘江上的一个渡口,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在水中设置障碍物的话,很容易封锁船只行动。同时,蓑衣渡的西岸有一个沙滩,可以布置伏兵。

伏击地点选中后,江忠源、刘长佑率领新宁团练迅速来到蓑衣渡,砍掉江边的大树,将树干丢进湘江中,封锁住湘江。接着,将军队布置在西岸的沙滩上,等待太平军的到来。同时,江忠源派人联系驻守在蓑衣渡北边的绿营将领和春,请求他派兵封锁住蓑衣渡东面,以便合击太平军。和春派麾下名将张国梁率兵前往东岸布防。张国梁阳奉阴违,迟迟没有到达指定地点。

这时候,太平军犯了重要错误。南王冯云山为发泄私愤,攻打毫无战略意义的全州,结果不仅自己身受重伤,而且拖慢了太平军的进军速度,给了江忠源、刘长佑从容布防的机会。这是导致太平军兵败蓑衣渡的重要原因。

1852年6月5日早晨,太平军全军北进。由于侦探不仔细,此刻的太平军并不知道江忠源、刘长佑已经截断了湘江。当他们来到蓑衣渡的时候,才发现河道已经被堵塞,而且西岸有伏兵。

事已至此,太平军只好仓促应战。战斗持续了两昼夜,太平军的伤亡特别大。南王冯云山在攻打全州的时候已经身受重伤,在此战中再次受伤,不久离世。冯云山的英年早逝,是太平天国的重大损失。假使冯云山不亡,太平天国日后的权力斗争应当不会发展到兵刃相见的程度,太平天国的历史或许会因此而改写。

激战至6月6日晚上,洪秀全、杨秀清见损失惨重,被迫放弃乘船直下攻取长沙的计划。这时候,清军方面,张国梁的部队依旧没有来到蓑衣渡。这意味着,太平军将再一次绝处逢生。

6月7日,太平军以小部分兵力牵制湘江西岸的新宁团练,而大部队由陆路东进。清军发现后,连忙尾追,但无济于事。从此,太平军纵横湘南,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对手。对于清廷来说,湖南的局势危险了。

永安、蓑衣渡两战,在江忠源的谋划下,清军都有可能重创太平军。然而,绿营将领大多是饭桶,前有向荣不采纳江忠源合围永安的谋略,后有张国梁不按指令到达蓑衣渡东岸,太平军因此一再绝处逢生。战火,向湘军的大本营——湖南燃烧开去。

长沙城下,江忠源、左宗棠无力回天

湖南省城长沙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屈原、贾谊曾在这里吟咏,名将黄忠在这里归顺刘备,五代十国中的楚国在这里建都,朱熹、张栻曾在这里讲学。及至近代,这里更成了无数湖湘名人成长的所在。作为晚清众多湖湘名人对立面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也在这里留下了重要印迹。

太平军在湘南站住脚跟后,即以西王萧朝贵为首领,率领两千精兵长驱直入杀至长沙城下。长沙之战正式打响。

当时,湖南巡抚骆秉章已经被革职,新任湖南巡抚张亮基还没有到,因而骆秉章暂时仍拥有巡抚职权。为了不给太平军留下任何屏障,骆秉章主张坚壁清野,命手下焚烧长沙城南的民房。他的这一应敌措施遭到了一个人的反对。这个人就是湖南安化人罗绕典。

罗绕典是前任湖北巡抚,三年前丁忧回籍,此时奉旨帮办湖南军务。罗绕典不忍心人们因战争而流离失所,坚决反对坚壁清野。

罗绕典反对,骆秉章也就不好采取行动。这样,太平军来到后,就得以凭借民房的掩护,向清军发起猛烈袭击。

罗绕典这才后悔反对骆秉章的主张,悬赏招募一些胆大的人,前往城下焚烧民房。虽然有重赏,但没多少人敢拿性命开玩笑,所烧的房子并不多。于是,长沙城中的官绅都怨恨罗绕典,都说是他把战火引到长沙城中来的。

得知太平军前锋部队杀至长沙城下后,江忠源、刘长佑率领楚勇(即新宁团练),日夜兼程往长沙赶。虽然速度很快,但他们还是晚于太平军半个月才来到长沙城下。这时候,西王萧朝贵已经阵亡,但太平军的攻势依旧猛烈。

江忠源、刘长佑来到长沙城下后,仔细查看地势,发现了一处战略要地。那就是天心阁对面的蔡公坟。此处是长沙城南的制高点,占据这里就可以屏蔽长沙城,再加上西面的湘江,便可将太平军的活动范围大大缩小。

江忠源将他们的想法告诉给罗绕典。罗绕典不以为然,怒斥道:“敌军凶猛,谁敢去那里扎营!”

罗绕典话音刚落,江忠源即怒吼道:“只要你下令,我就敢在那扎营!”罗绕典平时见到的,都是一些绿营将领,杀敌落后,抢功争先,从没见过像江忠源这么不要命的。听江忠源这么一吼,他愣了许久才答应江忠源的请求。

得到罗绕典的同意后,江忠源即会同和春,率兵占据蔡公坟。从此,太平军的活动范围被局限在城南一角,不能进击长沙城的东面以及北面。

杨秀清得知萧朝贵阵亡后,率领太平军主力部队杀至长沙城下。当杨秀清看到蔡公坟已经被清军占领的时候,责备前期负责攻城的将领不抢先攻占此处,并说:“长沙城中肯定有高人。”

长沙城中的确有高人。第一位高人江忠源已经到了城中,第二位高人左宗棠也即将到达城中。

此时的左宗棠虽然是村野匹夫,但名气很大。他的亲家陶澍、恩师贺熙龄都是当时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大名鼎鼎的林则徐就是陶澍的部属。因为这层关系,林则徐很重视左宗棠,曾经邀请左宗棠充当他的幕僚。1850年年初,两人在湘江舟上夜话一宿,谈到了安定新疆的问题,更是一时的佳话。

此外,左宗棠之所以名气大,和一位日后湘军的重要统帅的竭力推荐有关。这个人就是胡林翼。胡林翼与左宗棠本是好友,后来胡林翼妻弟陶桄又成了左宗棠的女婿,因为这些关系,两人情同手足。胡林翼到贵州当官后,不遗余力地向长官推荐左宗棠,对左宗棠名气的提高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新任湖南巡抚张亮基准备去长沙收拾烂摊子的时候,胡林翼向他推荐了左宗棠。此前,张亮基在云南当官,胡林翼在贵州当官,是云贵总督林则徐的左膀右臂。两人惺惺相惜,感情很深。胡林翼认为,凭借这层关系,张亮基一定会重用左宗棠的。于是,他给张亮基写去了一封推荐左宗棠的信。

胡林翼说:“左宗棠品行端正,廉洁自律,忠肝义胆,与一般人绝不相同。他懂地理,懂兵法,懂典章制度,更精通时事,是难得的奇才。另外,他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淡泊名利,即便他的谋略成功,他也不愿受赏。相信您一定会赏识他的。”

张亮基接到胡林翼的信后,很高兴,立即派人带上礼物去湘阴请左宗棠出山。令张亮基感到奇怪的是,左宗棠拒绝了他的邀请。

张亮基并没有放弃。在他看来,能否请左宗棠出山关系到长沙城能否守得住。于是,在进入长沙城中后不久,他就又派人前去邀请左宗棠。

当时,左宗棠的哥哥左宗植以及好友郭嵩焘、郭崑焘都和左宗棠住在一处。在劝左宗棠出山的这个大事业中,这三人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一起劝左宗棠说:“张中丞是堂堂的一省巡抚,不惜放下身段,用厚礼来请你出山,这种事在古代或许有过,但现在很少看到了。你应该答应他,成全他礼贤下士的美名。”

这时候,左宗棠又收到了江忠源和胡林翼请他出山的信件。当时,江忠源正率楚勇在长沙城南与太平军作战,看到局势危急,他想起了昔日好友左宗棠,于是给他写了一封信,劝他出山。

左宗植、郭嵩焘、郭崑焘、江忠源的劝说,对左宗棠肯定会有所触动,但最终促使左宗棠成行的,很可能是胡林翼的这封信。胡林翼说:“张中丞赤胆忠心,是林文忠公(林则徐)一样的人物。您平时最佩服文忠公,怎么就不愿辅佐与他一样的张中丞呢?我不会劝您去危险的地方,但目前形势危急,您能袖手旁观吗?如果湖南全境都被太平军占领了,您住的那柳家庄、梓木洞能单独保住吗?”

在众多亲友的劝说下,左宗棠终于放弃了隐居避世的想法,来到长沙城中襄助张亮基。刚来长沙的时候,张亮基对守住长沙毫无信心。江忠源、左宗棠两大高手先后来到他身边,极大地提升了他的信心。他觉得,只要按照江忠源、左宗棠所说的去做,这长沙城一定守得住。

这时候,长沙城内的战局又发生了变化。由于江忠源抢先占领蔡公坟,太平军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城南一角,清军得以集中兵力对太平军形成反包围之势。同时,由于活动范围受限,太平军的粮食油盐供应都出现了紧张的局面。长此下去,太平军将被清军聚歼在长沙城下。

杨秀清明白,只有派一支队伍渡过湘江向西发展,才有活路。河西的洋湖一带晚稻已经成熟,可以供给军粮。其他的军需用品,在河西也可以得到有效补充。于是,杨秀清派翼王石达开率军渡过湘江,在河西扎营,连绵十余里。同时,搭建浮桥连通湘江两岸,在湘江中间的水陆洲上驻有重兵,以保护浮桥。

太平军的行动引起了江忠源、左宗棠的注意。两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放到了河西一个叫龙回潭的地方。

左宗棠对张亮基说:“敌军背水结阵,犯了兵家大忌。官军已经封锁了他们的东面、北面,只要再封锁住河西,就可以将他们彻底困住。河西最紧要的地方是土墙头、龙回潭。现在应该派一支军队进军河西,扼守两地,防止敌军逃窜,然后便可将他们聚歼。”

江忠源的看法与左宗棠完全相同。当骆秉章、张亮基、罗绕典向他询问守城方略的时候,他说:“官军对敌军已经形成包围之势,只有西面还有空隙。请调一支军队扼守龙回潭,防止敌军逃窜,然后便可将他们聚歼在长沙城下。”

看来,龙回潭成了这盘棋局中最紧要的一个所在。那么,派谁领兵渡江扼守龙回潭呢?当时,太平军在城南的攻势很猛,张亮基、江忠源、左宗棠都不能他顾,只有向荣手握雄兵,没有用武之地,可以西进。于是,张亮基命向荣迅速率军挺进河西。

此前,张亮基曾会同曾国藩的老师吴文镕参劾过向荣。向荣怀恨在心,不愿听从张亮基的指挥。张亮基只好请赛尚阿发布命令,向荣这才率军渡过湘江。

张亮基请向荣扼守战略要地土墙头,向荣不听,结果土墙头被太平军占据。接着,张亮基又请向荣扼守另一个战略要地龙回潭。向荣不听,回话说:“我是已经革职的提督,敌军从龙回潭逃窜,我不负责。”

向荣不去扼守土墙头、龙回潭,却看上了水陆洲。按照他的想法,只要将水陆洲上的太平军消灭,断掉浮桥,太平军就将被彻底困死在城南一角。

向荣率领精兵三千人,由河西渡江到达水陆洲北,然后向南推进。石达开命令士兵以水陆洲上的树林为掩护,开展游击战,对抗清军。

清军一放枪,太平军就躲进树林中。清军找不到太平军,士气低落。这时候,太平军迂回至清军的背后,发起突然袭击。清军哪里见过这种阵势,被太平军一冲就彻底溃散。

清军伤亡上千人,狼狈逃往河西。此战中,向荣要不是骑着一匹好马跑得快,就成了石达开的俘虏。这是太平天国第一条好汉石达开的成名之战。

向荣经此惨败,心灰意冷,完全没有心思前往扼守战略要地土墙头、龙回潭。张亮基很焦急,但是没有办法。

这时候,清廷因钦差大臣赛尚阿、湖广总督程矞采屡战屡败,罢免了他们的官职,任命徐广缙为钦差大臣、湖广总督,督办军事。

太平军对长沙发动猛攻,张亮基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而徐广缙派来的先锋大将福兴却丝毫不着急,行军速度很慢。从衡阳到湘潭,不过三百里,福兴走了七天;从湘潭到长沙河西南端的坪塘不过一百里,福兴走了五天。看来,这位先锋大将是有些惧怕太平军,不敢迫近作战,所以才慢腾腾地行军。

张亮基得知福兴来到坪塘后,写信给他说:“河西最紧要的地方是龙回潭,请迅速派兵扼守,以免敌军从那里逃脱。”福兴收到信后,并不回复,也没有派兵前往扼守龙回潭。

张亮基见形势危急,派江忠源前往湘潭说服徐广缙。无论江忠源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说,徐广缙就是无动于衷。徐广缙对江忠源说:“敌军首领生长在岭南,害怕寒冷,将来肯定不会北进。从湘潭南下回窜广西是他们的唯一选择。所以,扼守湘潭比进军长沙更重要。”

事已至此,江忠源已经无力回天,几个月的辛苦,换来的是这样的结局,这令江忠源感到非常愤怒。

后来的事实证明江忠源、左宗棠的判断是相当准确的。太平军果然从龙回潭逃出了重围,并迅速攻克了益阳。

太平军离开长沙后,湖南布政使潘铎到张亮基处报喜。张亮基拍案长叹,道:“敌军本来已经陷入了绝境,如果我们能按岷樵(江忠源,字岷樵)、季高(左宗棠,字季高)的办法,早点扼守龙回潭,现在敌军很可能就全军覆没了。可是现在,敌军跑了,万一让他们渡过洞庭湖,天下将再也没有其他力量可以制伏他们。我们不能消灭敌军,对不起圣上,罪孽深重,还谈什么庆贺?”于是,张亮基连忙派兵追击太平军。向荣最喜欢尾追,行动最迅速,追得最紧。

虽然暂时摆脱了危险,但太平军依旧很困难。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望无际的洞庭湖,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无法逾越的天险。

太平军来到了一个叫作临资口的地方。临资口是资江和湘江交汇的地方,临近洞庭湖。太平军在这里遇到了麻烦,这里的河道中塞满了木栅、石块,还有众多渔船组成的强大防线。

布置这些防御措施的,是一个叫吴士迈的岳阳人。之前太平军还在湘南的时候,湖北巡抚常大淳就预料到太平军很可能北进,奏请将岳州的防务划归湖北办理,并亲自前往布置。吴士迈自以为擅长军事,向常大淳主动请缨,常大淳便把布置防御的重任交给了他。吴士迈深知临资口的重要性,命人截留渔船,堵塞入湖口,并以木栅、石块堵塞河道。

太平军见临资口已经被封锁,放弃了经由洞庭湖北进的计划,转而从陆路攻打湘阴,试图杀出一条血路来。

负责湘阴防御的清军将领得知太平军前来,早已经逃之夭夭。不过,湘阴城中有一位牛人,最终阻止了太平军的前进。他就是之前参与镇压李沅发起义,日后将成为湘军水师重要统帅的杨载福。杨载福凭借湘江天险,积极防守,太平军不能攻克,只得再次折回临资口。

这时候,太平军陷入了绝境。前面是一望无际的洞庭湖,后面是向荣的追兵,太平军已经无路可走。此刻,如果向荣尽力一战的话,太平军将很难幸免。然而,这位向荣将军,是个十足的饭桶,他根本不敢逼近攻击太平军。太平军也因此再次摆脱危机。

其实,清军方面并不是没有明白事理的人。有一个叫周清元的湘阴人,在太平军来到临资口后,混在那些前往太平军中交易的商人当中,暗自记下太平军的士兵、舰船、粮食、枪械数目。

随后,周清元前往向荣营中,对向荣说:“敌军在长沙城下遭遇重创,现在能战的不过三千余人,其余都是被裹挟的老百姓。临资口四面环水,湘江包裹东南,资江绕其西北,周围数十里都是平原,没有遮挡,不利于敌军转移或躲藏,是聚歼他们的绝佳场所。他们所掠夺的船只,笨重不能行动,一把火就能烧光。请将军派精兵扼守他们可能逃窜的道路。这样一来,他们就只能坐以待毙。”

向荣不以为然,斥退了周清元。自参与镇压太平天国以来,向荣已经错失了三次重创太平军的机会。第一次在永安,第二次在长沙,第三次就是这次。

太平军无路可走,只好集中全力攻打临资口。不久,他们就将河道中的木栅、石块全部清理,杀到入湖口。吴士迈得知太平军进攻,立马逃跑,他辛辛苦苦截留下来的一万多艘渔船,全部成了太平军的战利品。日后,太平军就是凭借着这一万多艘船,纵横长江两岸,并最终攻下江宁,走进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小天堂。

地道战,在南昌城下打响

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真正算得上太平军对手的,只有一个江忠源。在永安,在蓑衣渡,在长沙,江忠源都有机会重创太平军,但最终都因绿营的无能而功亏一篑。这令江忠源感到懊恼。不过,在清廷给他加官晋爵后,他的愤懑情绪就没有了。清廷每奖赏他一次,他为清廷效力的心情就急迫一分。长沙之战后的一年中,他不断奔波,到处镇压农民起义。

太平军占领江宁后,发起了西征作战。江西省城南昌成为太平军的进攻目标。江西巡抚张芾并无军事才能,他把守住南昌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了江忠源以及楚勇身上。

江忠源得知太平军即将进攻南昌后,率领楚勇三昼夜疾驰四百里,在太平军到来的前一天进驻南昌城。负责攻打南昌的太平军将领赖汉英本来想杀南昌清军一个措手不及,却不料半路杀出个江忠源,破坏了他的好事。

张芾把江忠源看作是大救星,将军队的指挥权完全交给江忠源,并下令文官知府以下、武官副将以下,必须听从江忠源的指挥。之前,江忠源从没有全权指挥过一场战役。人微言轻是导致他的许多重要谋略落空的重要原因。这一次,他终于掌握了全部指挥权。

在长沙之战中,罗绕典在太平军未到之前拒绝烧掉南门外的民房,导致清军被动。江忠源吸取了罗绕典的教训,刚到南昌城,就下令焚烧城外的民房、店铺。一时间,火光冲天,烟雾弥漫数十里。城外方圆两里,顷刻间就成了一片焦土。江忠源的这一策略给太平军的攻城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在整个南昌攻防战中,太平军都因没有遮蔽物,无法迫近南昌城作战。这大大增加了太平军攻城的难度。

江忠源深知不听指挥是绿营的通病。于是,他把楚勇安排出去,监督其他军队。遇到玩忽职守的,怯战逃跑的,骚扰百姓的,楚勇可将其抓住斩首。江忠源的这一招很管用,南昌城内原本混乱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

太平军无法迫近南昌城作战,只得依托江边的船只,在江畔的文孝庙建立据点。当清军来进攻的时候,他们就依托文孝庙反击;当清军退却的时候,他们就回到船上休整。太平军凭借这种战术,以逸待劳,多次击败清军的进攻。

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1853年7月7日。这一天,江忠源以绿营兵在前,他弟弟江忠济率领的楚勇在后,兵分三路向太平军发起猛攻。为了鼓舞士气,他自己亲自登上城楼督战。

江忠源的意图并不是正面强攻。事实上,清军在正面的进攻虽然声势浩大,却只是佯攻。江忠源真实的目的是要烧掉停泊在文孝庙附近的太平军船只。在主力队伍兵分三路杀向太平军的时候,他另派一支队伍前往文孝庙烧船。

正面进攻的清军气势汹汹,直逼太平军营垒。太平军假装不能战,躲在营垒中不出去。清军以为太平军怕了他们,骄气很盛。

这时候,狂风暴雨突然而至。太平军乘机从营垒中一起杀出,喊声震动沙场。清军没料到太平军有这一手,稍作抵抗就退回城中。

与此同时,偷袭文孝庙的另一路清军也遭遇了失败。这支队伍平时没怎么参战,不少士兵临阵慌张,将火弹抛掷到自家队伍中,烧了自己人,秩序大乱。这样一来,行动也就失败了。

清军无法拿下文孝庙,太平军无法迫近南昌城作战,南昌攻防战因此陷入了焦灼状态。双方的较量变成了地道战术与反地道战术的交锋。

江忠源在长期与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总结和掌握了一套预防和破坏地道攻城的办法。这些办法包括月城法、开壕法、瓮听法等。

所谓月城法,就是加筑月城,以防城墙被轰塌后太平军直接冲入城中。所谓开壕法,就是挖掘壕沟,截断地道。所谓瓮听法,就是在城根处挖洞放入瓮,使人坐其中,通过声音判断太平军在何处挖掘地道,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破坏太平军的地道。

江忠源的这些办法行之有效,太平军挖掘的地道遭到很大破坏。另外,江忠源还收买变节分子,获取地道信息,从而破坏地道。

江忠源的办法虽多,但也不能做到万无一失。少数太平军挖掘的地道最后成功引爆并轰塌城墙,对江忠源的城防体系构成了致命威胁。

最严重的一次情况发生在7月28日。这天,太平军的一处地道成功引爆,将南昌城轰塌六七丈。江忠济等人急忙派兵勇前去堵塞。这时候,附近的太平军另一处地道也引爆了,刚刚前去堵塞缺口的清军兵勇被炸得血肉横飞。

太平军抓住这千载难逢的良机,纷纷来到城下,发起了总攻击。清军兵勇奋力抵抗。当时,南风很大,爆炸引起的烟雾往城内吹,清军很难受。太平军乘势登上城墙,清军吓得不敢抵抗,掉头就跑。

眼看太平军就要攻入南昌城中,江忠源的楚勇精锐部队杀了过来,与城上的太平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这时候,风向转变,太平军的后继部队被烟雾眯住了眼睛,没能及时赶上。楚勇乘机冲下城墙,对太平军发起猛攻。

清军的增援部队陆续赶来,在兵力上对太平军形成了绝对优势。太平军以寡敌众,伤亡很大,被迫撤出战斗。

在整个南昌攻防战中,江忠源无时无刻不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中。除了对付太平军外,他还得对抗来自内部的分裂势力。这比对付太平军更加麻烦。九江镇总兵马济美就是这么个专搞分裂的家伙,给江忠源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江忠源知道太平军的厉害,因而始终采取坚壁固守的防御战术,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很少主动出击太平军。马济美对此很不满。他认为太平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主动出击几次就能将他们彻底击垮。他多次请求江忠源主动出击,遭到江忠源、张芾的反对后,愤愤不平。

7月28日清军与太平军大战一场后,马济美觉得这一仗清军打得窝囊,扬言要报仇雪恨。第二天,他找到江忠源,请求楚勇配合他的军队,共同出击太平军。江忠源的幕僚怕马济美发生不测,建议江忠源派楚勇出击,但江忠源的答复只有四个字:坚守勿出。

马济美得知江忠源不愿出击后,非常恼怒,骑上一匹快马,冲入太平军阵中。他手下的兵勇知道太平军的厉害,不敢跟随前往。只有他的儿子马丙南一人前往营救。父子俩很快陷入重围。

激战片刻,马济美被太平军的长矛刺穿胸部,落马阵亡。马丙南也同时被太平军斩杀。马济美的阵亡告诉世人一个简单的道理:情商比能力更重要,一味蛮干,只会害人害己。

击斩马济美是太平军在南昌攻防战中取得的重大胜利。清军这边,自马济美阵亡后,大家普遍认识到了江忠源的正确。从此以后,质疑江忠源的声音几乎不存在了。江忠源办事也就方便了许多。

虽然多次击败太平军的进攻,但形势对江忠源来说,依旧严峻。他不得不四处请求援兵。正因为他的一纸请援书,引出了一支重要的部队,那就是湘乡勇。

湘乡勇也就是湘乡团练,其主要领导人除了之前已经讲到过的李续宾外,还有罗泽南、王錱二人。

罗泽南是湘乡的意见领袖,弟子很多,影响力很大。湘军中的许多名将都是罗泽南的弟子,包括李续宾、王錱、李续宜、曾国荃、杨昌濬等人。历史上有一种说法:中兴将相,十九出湖湘;湖湘将帅,十九出湘乡;湘乡名将,十九出罗山。罗山就是罗泽南的号,指代的就是罗泽南。所以,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湘军名将绝大部分都是罗泽南的弟子。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是罗泽南对湘军集团的第一个大贡献。

和李续宾一样,王錱也是罗泽南门下最优秀的弟子之一。不过,王錱的性格与李续宾完全不同。王錱热情奔放,擅长演讲,鼓动听众情绪的能力特别强。

王錱喜欢说大话。他七岁的时候,乡里有人考中了举人。王錱的父亲问他:“你羡慕吗?”王錱回答说:“羡慕。但是科举功名不可强求,得失不足挂怀。我的愿望是:造福天下百姓!”同样的大话,王錱还说过不少,其中有一句很经典:人生一息尚存,即当以天下万世为念。喜欢说大话,一方面反映出王錱志向高远,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不够务实的缺点。

罗泽南、李续宾、王錱等人编练的湘乡勇,与绿营有很大的区别,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军纪严明。湘乡勇编练初期,李续宾即请湘乡知县出告示曰:如有不遵号令约束,造谣惑众,奸淫掳掠,泄露军情,损坏人民房屋、坟墓及身体,犯此者死。如有聚众赌博,吸食鸦片,遗失器械,喧哗斗殴,犯此者杖革。如有点名无故不到,操练不勤,出入不告,吹弹歌唱,争先恐后,犯此者责罚。这些铁的纪律得到了认真地执行,所以湘乡勇以及由湘乡勇分化出去的各路湘军部队,一直是湘军当中军纪最严明的。

第二,注重思想道德教育。这主要是罗泽南的贡献。罗泽南早在从军之前就是到处布道的先生,从军后他就把讲堂搬到了军队中。每次技艺操练结束之前,罗泽南都要对士兵反复陈说忠君爱国、礼义廉耻等思想。他提出了一个口号,叫作:白天打仗,夜里讲学;上马杀贼,下马读书。正是这种不遗余力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得湘乡勇以及由其分化而来的各路湘军部队有了自己的灵魂。这是罗泽南对湘军集团的第二个大贡献。

第三,兵归将选,兵为将有。湘乡勇的组建,从一开始就不自觉地遵循一个原则:兵归将选,兵为将有。兵归将选,就是由营官组阁,一朝天子一朝臣。给你几百人的编制,你愿意要谁就要谁。营官自己选择的哨长和什长,自然都会绝对服从他的命令,把他当成自己的父兄,这就是兵归将有。

第四,以静制动的战略战术思想。这也是罗泽南的贡献。罗泽南非常喜欢《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一句,以及《左传》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将其升华为以静制动的战略思想。罗泽南日后镇压太平军经常使用的办法是:开始假装不能战,使太平军懈怠,然后突然杀出。这就是以静制动的战术。这是罗泽南对湘军集团的第三个贡献。

湘乡勇的这些特色后来被曾国藩吸收改进,从而有了日后纵横天下的湘军。由湘乡勇分化出来的各路军队,是日后湘军的基础力量。曾胡系湘军以及左系湘军的骨干力量,都是从湘乡勇分化出来的。在收复新疆一战中充当主力的刘锦棠所部湘军以及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李光久所部湘军,都是从湘乡勇发展而来的。没有湘乡勇,就没有湘军,这是不争的事实。

时任湖南巡抚骆秉章、帮办湖南团练大臣曾国藩准备派出湘乡勇前往南昌,助江忠源一臂之力。湘乡勇因此由湘乡来到了长沙,屯驻在城南书院。由于穿着破烂,湘乡勇遭到了不少人的耻笑。湖南巡抚骆秉章也觉得湘乡勇的装备太寒碜,准备发给他们衣甲。

李续宾反对骆秉章的做法,他说:“敌军轻装上阵,不用防护,所以战斗力强。湘乡勇与之争斗,也应该穿短衣,踏草鞋,才能制胜。加上防护,士兵容易滋生胆怯心理,反而会打败仗。”湘军不用防护,拼命冲锋的风气,从李续宾这时候就已经形成了。

当初,江忠源的楚勇去广西,因穿着破烂,被绿营耻笑。现在,湘乡勇在长沙又遇到了同样的事情。看来,以貌取人是世人的通病。楚勇用战功折服了绿营,而湘乡勇,也即将用优异的战绩,令那些看不起湘乡勇的官员们刮目相看。

湘乡勇来到南昌后不久就遇上了战斗。清军兵分四路进攻太平军。罗泽南率领湘乡勇担任主攻,另外两路在旁边协助,还有一路趁机偷袭。

战斗打响后,罗泽南奋勇当先,督率湘乡勇扑向太平军营垒,喊杀声震动沙场。湘乡勇人人激奋,奋勇冲锋。

就在湘乡勇即将取胜的时候,太平军派出一路奇兵迂回袭击清军背后,导致清军阵脚大乱。其他三路清军先后溃逃,只剩下湘乡勇还在孤军奋战。在战斗中,罗泽南的多名弟子丧生。

罗泽南见已经没有了取胜的希望,率领湘乡勇撤出战场。湘乡勇出省的第一次战斗以失败告终。虽然如此,他们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风貌,还是令人眼前一亮。曾国藩在得知湘乡勇的战斗情况后,即料定湘乡勇日后必能成功。

清军增援南昌的队伍陆续到来,使太平军意识到,他们已经不可能攻克南昌。于是,他们选择了退兵。南昌攻防战以清军的胜利告终。

在南昌攻防战之前,太平军纵横长江两岸,没有人能阻挡他们。这次,江忠源让他们碰了一个大钉子。作为南昌获胜的最关键人物,江忠源在清廷眼中的地位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他的威望也达到了一生中的最高峰。

俗话说,盛极必衰。就在南昌攻防战结束后不久,发生了一件看似很小但后来却改变了江忠源命运的事情。

事情出在江忠源的弟弟江忠济身上。江忠济英勇善战,对江忠源的帮助很大。但这个人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贪财。

南昌攻防战结束后,江西省犒赏楚勇两万两银子,江忠济将这笔银子全部收入私囊,不分给士兵们。士兵们得知这件事后,愤愤不平,图谋杀掉江忠济。江忠源得知后,赶紧将江忠济打发回新宁,以抚慰楚勇。可是,经过这一番事变后,楚勇对江忠源失去了信心。他们希望刘长佑接替江忠源出任楚勇领袖。

江忠源得知士兵们的想法后,命刘长佑竖立“刘”字旗,让愿意跟随刘长佑的楚勇站到“刘”字旗下。刘长佑一向尊重江忠源,他不想搞分裂,但形势的发展已经不容他推辞了。就这样,刘长佑自立一军。楚勇一分为二,从此走向衰落。

江忠源之所以能够在蓑衣渡、长沙、南昌等战斗中取得不错的战绩,靠的是刘长佑、江忠济。刘长佑擅长管理,江忠济勇猛善战,是江忠源的左膀右臂。现在江忠济被迫回家,刘长佑因士兵的推戴另立门户,江忠源身边的能人越来越少了。这为他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