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刀光剑影鸿门宴

刘邦西取关中后,其力量迅速膨胀,夺取咸阳后,军队已经达十万人之众。然而,他还不是最强者,在秦末战争的风云人物中,项羽鹤立鸡群,独领风骚。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坚忍不拔的意志、令人瞠目结舌的骁勇,以寡击众,以少胜多,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大破秦军,赢得反秦战争中最伟大的一场胜利。霸气十足的项羽成为义军真正的领袖,他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秦军,令秦将章邯最终放下武器投降。在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后,隶属项羽名下的军队已经达到四十万之众。他率众向西攻掠,此时传来消息,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已抢先一步进入咸阳。

项羽勃然大怒,自己与秦军主力苦战,刘邦却乘机窃取了胜利的果实!

残暴的秦帝国在熊熊的战火中轰然倒塌,但战争并未结束。

刘邦与项羽这两位在秦末战争中涌现出来的军事巨头,曾并肩与共同的敌人作战,如今敌人被消灭了,昔日的战友,便成了剑拔弩张的对手。

根据先前楚怀王与诸将达成的协议,先入咸阳者,可占据关中为王。在刘邦看来,这里就是他的地盘,他开始飘飘然忘乎所以了。军队的纪律变得乱七八糟,特别是在入咸阳城后,诸将争先恐后地掠夺秦帝国留下的金帛财物。刘邦也不例外。秦国奢侈豪华的宫殿、堆积如山的奇珍异宝、美艳如花的后宫佳丽,激发了他贪婪的欲望。他迫不及待想住进富丽堂皇的秦宫,享受权力、富贵与美女。

所幸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刘邦的同乡萧何在其他将领忙着抢夺财物时,却在默默地收集秦丞相府、御史府的各种地图、律令、户籍资料等,以免这些重要文献档案毁于战火。

对于刘邦的志骄气懈,麾下大将樊哙非常不满,心直口快地批评道:“你是想要拥有天下呢,还是想当一个富家翁呢?这些奢侈华丽之物,就是秦灭亡的原因,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我们赶紧离开秦宫,返回灞上军营吧。”谋士张良也挺身而出,力谏道:“秦失道义,所以我们才能一路顺利进军到这里。如今方入秦都,便安逸享乐,岂不是助纣为虐吗?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您还是听樊哙的意见吧。”这一番话,如当头棒喝,令刘邦心头一震。革命尚未成功,现在还不是享乐的时候!纵观中国历史,有多少义军的领袖,在危难之时崛起,在安逸之中倒下,后世的李自成、洪秀全都是这样。刘邦的非凡之处,在于迷途知返、不远而复。他悬崖勒马,重整军纪,禁止抢掠,将军队有序地撤出咸阳城,屯驻于灞上。

为稳定民心、结束无政府的混乱局面,刘邦宣布废除秦国苛法,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个临时政策,对于恢复咸阳及附近城乡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废除秦的法令,让百姓欢欣鼓舞,争着扛着牛、羊、酒等前来犒军。刘邦谢绝说:“军队中的粮食并不缺乏,我不想增加百姓的负担。”这一表态,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拥护,刘邦的威望也急剧上升。

关中土地富饶,秦国当年就是以此为依托,最终完成一统中国的历史使命。这么一块香喷喷的地盘,项羽岂肯让它落入刘邦之手呢?他统率各路诸侯联军,一路向西,直抵函谷关。项羽明摆着是来抢地盘的,刘邦不甘示弱,指示守军武装抗拒。气急败坏的项羽以武力回击,攻陷函谷关,并一鼓作气推进到新丰鸿门,距灞上只有几十里的距离。

在刘邦麾下担任左司马的曹无伤,盘算着项羽的势力强大,不如前去投奔,遂打小报告:“刘邦打算占据关中称王,让前秦王子婴为相,要霸占秦国的金银财宝。”项羽一听,可恶,你刘邦想独吞好处,传令全体将士秣马厉兵,准备次日大举进攻。

一场大战迫在眉睫,刘邦还懵然不知。

黑夜来临时,灞上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来者是项羽的叔父项伯,他是张良的好朋友。他以前曾杀人犯法,是张良出手相救,两人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如今两人分属不同的阵营,项羽若消灭刘邦,张良难以幸免。重情重义的项伯不能见死不救,他骑上快马,连夜前往灞上,把消息透露给张良,劝他快逃,以免遭殃。

此事重大,张良对项伯说:“沛公处境危险,我若这样逃走,就不够义气,得通知他才行。”便将绝密情报汇报给刘邦。

刘邦面如土色,虽然他在函谷关阻挠项羽进入,但这毕竟只是一次小冲突,两人在名义上还都是楚怀王的部将,是战友,他没料到项羽竟然想以武力解决。张良问:“您的兵力能不能顶得住项羽呢?”刘邦答说:“肯定顶不住,怎么办好呢?”

张良想了想道:“只能请项伯帮忙,他是项羽的叔父,您向他说明绝不会背叛项羽。”张良把自己曾有恩于项伯一事简单说了一下,刘邦说:“你赶紧请他进来,我把他当作兄长看待。”

项伯本来只想通知张良,劝他远离战祸,不料张良非但不逃,还把这事通知了刘邦。事到如此,只能好人做到底了。在张良的一再邀请下,项伯勉强前去见刘邦。刘邦一见到项伯,又是进酒,又是祝福,甚至提出结为姻亲,并解释说:“我入关后,秋毫无犯,收集吏民的籍册,封存府库,就是等着项羽将军前来。函谷关事件,纯粹是误会,并非要阻拦项将军,而是用来防盗的。我日夜盼望项将军前来,哪里敢背叛呢?还望伯兄代我转告将军。”

看在张良的分上,项伯答应了下来,但是要求刘邦在次日清晨亲自前往项军驻地鸿门,与项羽会晤,化干戈为玉帛。刘邦除了答应之外,别无办法。他与张良一晚上没睡好,商量着第二天前去会晤项羽的对策。这无疑充满风险,可是这也是唯一可以避免战争的机会。倘若一旦开战,那结局只有一个,就是被项羽大军彻底粉碎。

项伯火速赶回鸿门,把刘邦讲的话向项羽做了一个汇报,并说道:“若没有刘邦击破关中,您怎能长驱直入呢?攻伐有功之人,是不仁不义的事,不如与他和解吧。”项伯是项羽的叔父,说话比较有分量。项羽听他一说,若刘邦自愿把咸阳拱手相让,省却一番血战,岂非好事吗,便爽快地答应。

谋士范增却不同意,范增地位非比寻常,项羽尊之为“亚父”。他说:“刘邦贪财好色,入关中后,不搜刮财富,也不宠幸美女,可见他志向不小,不能把他放跑了。”项羽不以为然,自认为拥有天下最强的军队,就凭刘邦也能翻江倒海吗?

次日一大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及一百名骑兵,前往鸿门拜见项羽。刘邦态度谦卑,自称为臣,恭敬地说道:“臣与将军戮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臣在黄河以南作战,侥幸先入关中,今天得以同将军见面,没想到有小人暗中挑拨,使将军对我有些误会。”

项羽是个残忍、骁勇的战将,但玩政治不行,不够圆滑,过于率真。他答道:“这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误会呢?”不打自招,把刘邦阵营的内鬼供出来了。范增在一旁听得急了,一定不能让刘邦活着回去!

项羽设宴款待刘邦,张良陪坐,樊哙与一百名军士在帐外等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宴会上,宾主觥筹交错,刘邦借机赞扬项羽盖世功勋,项羽听得飘飘然。范增一直给项羽使眼色,手举佩带的玉玦,这是约定的暗号,暗示项羽要痛下杀手,可是项羽沉默不语。

范增当机立断,找来项伯的堂弟项庄,嘱咐说:“你去给刘邦敬酒,以舞剑助兴为名,把他杀了,不然以后我们都会成为他的俘虏。”

项庄心领神会,进帐中向刘邦敬酒,说道:“军营中没什么娱乐,我就表演一段剑舞吧。”说罢,拔剑起舞。张良心里急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他向项伯使眼色,项伯一看,得,好人做到底吧,也拔剑陪舞,挡在刘邦面前,令项庄没机会下手。

张良跑出帐外,找来樊哙,跟他说明情况的危险。樊哙本是个屠狗的,身强体壮,听罢暴跳如雷,左手持盾、右手持剑,撞倒卫兵,硬往里面闯。项羽见有人闯入,按剑猛喝道:“来者何人?”张良赶紧答道:“这是沛公的侍卫樊哙。”项羽将按剑的手松开,赞道:“真乃壮士。”下令赏他酒与生猪肩。樊哙也不客气,接过酒咕咚一下喝完,把生猪肩放在盾牌上,用剑切开来吃。项羽向来欣赏勇武之人,又问:“壮士还能喝酒吗?”

樊哙答道:“我死都不怕,何况是喝酒呢?请将军听微臣一句话: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麻,刑人无数,以致天下群起而叛之。当时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咸阳者可以称王。如今沛公先行破秦,攻占咸阳,秋毫无犯,分文不取,退守灞上,等候将军前来,劳苦功高,不仅没得到封爵,反被奸人陷害,以至将军要诛有功之人。将军这样做,与暴秦没两样。”

项羽听后没有作答,只是请樊哙入座,酒宴继续进行。有樊哙在,项庄更没机会刺杀刘邦了。不过张良明白,这里仍然杀机四伏,不可久留,便心生一计,对樊哙耳语一番。不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樊哙、张良尾随而去。出帐后,张良让樊哙护送刘邦从后门溜走,取小道回灞上军营。

张良留了下来,估算着刘邦与樊哙已经走远,才重新回到帐中,向项羽叩谢道:“沛公不胜酒力,有点醉了,不能来向将军辞行,特地差我献给将军白璧一对,献给亚父玉斗一双。”项羽问道:“他在哪儿?”张良再拜道:“沛公担心将军责备,故而先行告退,已经回军营了。”

项羽听罢不以为然,既然刘邦愿交出咸阳,自己的目的已达到。亚父范增却气得直跺脚,将张良所献的玉斗扔在地上,拔出利剑击得粉碎,大骂项羽道:“竖子不足与谋!夺取天下的,必是刘邦,我们都得成阶下囚。”

几日后,项羽的大军挺进咸阳城。虽然秦已灭亡,项羽仍然充满仇恨,四十万大军在咸阳烧杀抢掠。大批百姓死于屠刀之下,被废的秦王子婴也没能幸免于难,秦宫殿被一把火烧了足足三个月,金银财宝与女人成为被掠夺的对象。秦地百姓对这支残暴的义军大失所望,项羽隐隐地察觉到这种无言的不满。曾经浮华富丽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他便不想久留在此地,准备率军东归。这时,有人对项羽说:“关中地形险要,阻山带河,土地肥沃,是一块可资称霸的地方。”项羽答道:“富贵不归故乡,就像身着华丽的锦衣在夜间行路,谁看得到呢?”

在胜利面前,在权力、富贵面前,人性的弱点显而易见,项羽是这样,刘邦也是这样,并无不同。两人的区别在于,刘邦贪财好色,但他能采纳别人的建议,避免滑落到权力与富贵的陷阱之中;而项羽刚愎自用,听不得别人的意见,唯武力是崇,推行恐怖主义政策。

项羽的缺点在于自负,这是致命的自负!

秦帝国倒了,剩下的,就是一场瓜分权力的盛宴。谁来主持这场盛宴呢?楚怀王是名义上的元首,可他不过是项梁、项羽叔侄的傀儡罢了。起初项羽还给楚怀王一点面子,请示道:“如何封赏功臣呢?”楚怀王答说:“按以前的约定。”项羽一听,满心不高兴。以前的约定,是楚怀王与诸位将领的约定,终究谁才是老大?这小子还真当自己是老大,我呸!

项羽不干了,他把各路义军头头叫过来,对大家说:“怀王只不过是我们项家所立,没有任何征伐之功,凭什么分封诸王?只是天下暴动刚兴起时,不得不借助六国君主后裔的号召力。这三年来,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都是在座诸位与项某人的功劳。”大家一听,纷纷鼓掌:项将军说得有道理,我们听您的。

楚怀王碍手碍脚的,项羽索性把他赶到江南,扔给他一个“义帝”的名号,自己则称“西楚霸王”,主持分封诸侯的事宜。

项羽会打仗,但不懂政治,他的思想还停留在春秋战国时期“霸主”的水平上,从这点看,他不如秦始皇。

秦始皇尝试的帝国郡县制,虽然并不完善,但体现了一种历史趋势,这个趋势就是大一统的观念、中央集权的观念。为什么要搞中央集权,因为诸侯制的弊端显而易见,那么多诸侯国同时存在,兼并战争就不可避免。但是项羽自恃强大,谁敢跟他较量呢?所以,他完全废弃郡县制,大封诸侯。

更要命的是,项羽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完全出于一己之私,随心所欲,标准混乱不堪。受封的诸侯王总共十八人,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卬、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汉王刘邦。

乱封的结果,只是为战争埋下伏笔。为什么呢?不合理的因素太多了。

首先,秦国三个降将瓜分了关中之地: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这很难令人信服。关中是刘邦拼了老命才夺得的,当年楚怀王有言在先,谁先占领关中,谁就称王。刘邦浴血奋战时,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反动派正充当暴秦的打手镇压起义军呢!他们只是到了走投无路时,才向项羽投降,没有清算罪行就不错了,怎么还封为王呢?项羽有自己的小算盘。章邯骁勇善战,项羽要利用他来对付刘邦。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地为巴、蜀及汉中,章邯等人据守关中,便可以遏制刘邦挺进中原。

其次,反秦有功的英雄豪杰没有封王,大失人心。反动派章邯、司马欣、董翳都封王,而在反秦战争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义军首领陈馀、彭越等人,却没有捞到好处。项羽的傲慢带来严重的后果,彭越后来成为他最危险的敌人之一。项羽分封诸王,不是考量其功绩,只是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对异己分子采取打击排斥手段。比如对齐宰相田荣,曾经拒绝与项羽合作,没有得到分封,而他的部下田都居然都成了诸侯王,这岂不令他火冒三丈?后来田荣成为反项战争的急先锋,不是没有道理的。

最后,对诸侯王的地盘随意变更。在反秦战争期间,为增强凝聚力与号召力,被秦所灭的六国先后复国,其王分别是楚怀王、赵王赵歇、魏王魏豹、燕王韩广、韩王韩成、齐王田市。楚怀王被项羽赶到江南,架空了;魏国被项羽独占,魏豹改封西魏王;赵国改封给赵国宰相张耳,赵歇被赶到代国;齐国改封给齐国将领田都,田市被赶到胶东;燕国改封给燕国将领臧荼,韩广被赶到辽东。这便出现了很搞笑的一幕,以前诸侯王的地盘,都被手下的大将霸占,国王被赶到偏远的地方。为什么项羽要搞这套把戏呢?在他看来,现在是新权贵代替旧权贵,就像自己赶跑楚怀王一样,把其他旧诸侯王赶跑了,自己的做法就变得名正言顺。

从以上分析可见,项羽的政治头脑,确实太简单、太幼稚了。分封诸侯这等大事,他竟是当儿戏。更可笑的是,他是在建立一个国家吗?完全不是。根本没有一个中央政府,虽然周代也搞分封制,好歹有个中央政府,可见项羽的政治知识贫乏到何等地步。他不是建立一个国家政权,而是建立十几个地位平等的国家。你说,这样的结果,不打仗才怪呢。

果不其然,战争很快就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