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第二十三辑)
- 刘正刚主编
- 1837字
- 2020-08-29 14:00:09
十七、解释文意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第2994页)
称物芳,蕉讲云:“《离骚》咏香草也,《楚辞辩证》:‘此辞之例以香草比君子,王逸之言是矣。然屈子以世乱俗衰,人多变节,故自前章兰芷不芳之后,乃更叹其化为恶物。’”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第2996页)
《楚世家》曰:“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昭雎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王心。’”
虽放流,眷顾楚国。(第2997页)
幻谓:“是时虽云放流,出未迁南乎。”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第2997页)
幻谓:“怀王不悟者,不知贤不肖、忠不忠也,故不反矣。”
《困学纪闻》十七:《离骚》曰:“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以楚君之暗而犹曰哲王,盖屈子以尧舜之耿介,汤武之袛敬,望其君,不敢谓之不明也。太史公《列传》曰:“王之不明,岂足福哉”,非屈子之意。
顷襄王怒而迁之。(第2998页)
“顷襄王怒”,朱子《离骚经序》云:“襄王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复作《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篇冀伸己志,以悟君心而终不见省。”
文质踈内兮,众不知吾之异采。(第3001页)
“踈内”,踈,《楚辞》作“疏”。朱注:“文质,其文不艳也。内,木讷也。异采,殊异之文采也。”“内,旧音讷,又如字。”
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故也。(第3001页)
《楚辞》:“古固”,朱注:“古有不并,言圣贤不并时而生也。”
“岂知其故也”,《正义》曰:“岂有此死事故也?言人固有不可比并。汤禹久远,不右慕也,乃怨忧,不可其志,故进路北次,自投汩罗而死。”
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第3001页)
“惩违改忿”,《正义》曰:“惩,止也。忿,恨也。”
朱注:“违,一作连。强,其两反。愍,《史》作愍,一作闵。像,《史》作象。违,过也。像,法也。强于为善而不以忧患改其节,欲其志之可为法也。”
“惩违改忿”,抄:言违世则见谗谪,故惩之,改其忿,抑其心,以欲顺之。
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第3001页)
北,背也,《楚辞》曰:“进路北次兮”,朱注:“言将北归郢都,而日暮不得前也。于是将欲舒忧以娱哀,而念人生几何,死期将至,其限有不可得而越也。”
乱曰:“浩浩沅、湘兮,分流汨兮。”(第3002页)
《离骚经》第一:“乱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兮。”朱子注:“乱者,乐节之名,《国语》云‘其辑之乱。’辑,成也,凡作篇章既成,撮其大要,以为乱辞也。《史记》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礼》曰:‘既奏以文,又乱以武。’”
怀情抱质兮,独无匹兮。伯乐既殁兮,骥将焉程兮。(第3002页)
《楚辞》:“怀质抱情,独无匹兮。伯乐既没,骥焉程兮。”朱注:“质,《史》作情,情,《史》作质。匹,当作正,字之误也;以韵叶之,及以《哀时命》考之,则可见矣。没,《史》作殁”云云;“无正,与日夜无正之正之意同。伯乐,善相马者也。程谓:‘校,量才力也。’”
《楚辞辩证》:“怀质抱情独无匹兮”,诸本皆同,《史记》亦然。而王逸训“匹”为“双”。《补注》云:“俗字作‘疋’”,则其来久矣。但下句云:“伯乐既没,骥马骋兮”,于韵不叶,故当疑之。而上下文意及上篇“并日夜而无正”者证之,知“匹”当作“正”,乃与下句音义皆叶,然未敢必其然也。及读《哀时命》之篇,则其词有曰:“怀瑶象而握琼兮,愿陈列而无正”,“正”正与此句相似,其上下句又皆以荣、逞、成、生为韵,又与此同,晓然知其当改而无疑也。
人生禀命兮,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第3002页)
《楚辞集注第八·续离骚·庄忌〈哀时命〉》云:“伯夷死于首阳兮,卒夭隐而不荣。太公不遇文王兮,身至死而不得逞。怀瑶象而佩琼兮,愿陈列而无正。”朱注:“逞,叶丑京反。正,叶测京反”云云;“无正,言无人能知之贤而平其是非也。”
《楚辞·九章第四·抽思》章:“与美人之抽思兮,并日夜而无正。”朱注:“思,意也。并日夜,言旦莫如一也。无正,无与平其是非也。”
《楚辞》“民生禀命”云云,朱注:“错,置也。言民之生莫不禀命于天,而随其气之短长、厚薄,以为寿夭、穷达之分,固各有置之之所而不可易矣。吉者不能使之凶,凶者不能使之吉也。是以君子之处患难,必定其心,而不使为外物所动摇;必广其志,而不使为细故所狭隘。则无所畏惧,而能安于所遇矣。”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第3005页)
师古曰:“谓有诏令出下及遣议事。”
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第3018页)
讲云:“屈原有才不游诸侯者,不见二君之义与。”
“又怪屈原”,幻谓:“取义于‘瞝九州岛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