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视频讲解]

2.1 复习笔记

一、国际货币体系

1.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

一国货币制度问题超出国界时,就成为国际货币制度或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货币在国际交往之中,主要涉及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安排和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2.金汇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金汇兑本位是一种必须有双边的国际安排才能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短暂存在过金汇兑本位。

金汇兑本位的特点是:各国货币依然维持金平价,即规定有含金量。但只是一种不完全的金平价,本币不能自由兑换成黄金,而是通过兑换外汇间接与黄金联系;汇率实际上是一种钉住汇率制度,即与某一特定强国的货币挂钩;一国政府当局或中央银行除持有黄金储备外,还持有大量外汇——与之挂钩的强国货币,以保证本币可以通过兑换为外汇来保持稳定。

3.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是其为双挂钩制度,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确定黄金官价为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各国政府可随时按此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比率,各国的中央银行有义务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汇率波动幅度不超过±1%(1971年12月后调整为±2.25%)。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

197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取消固定汇率的决议,并于1978年4月1日起正式生效,这标志着布雷顿制度的彻底崩溃。

(3)浮动汇率制

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达成《牙买加协议》,宣布废除黄金官价,实行黄金非货币化,以特别提款权(SDR)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各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

4.货币局制度

(1)货币局制度的特征

本国的货币钉住一种强势货币,与之建立固定汇率联系,这种强势货币被称为锚货币。

本国的通货发行以外汇储备为发行保证,保证本币与外币随时可以按固定汇率兑换。

建立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一般不具有独立建立自己货币制度的政治经济实力。如果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较小,开放程度较高,进出口集中在某一些商品或某一国家,货币局制度是一种选择。实施货币局制度,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独立实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权。

(2)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香港从1983年起实施对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其基本内容是:

发钞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中国银行)每发行1元港币,要按7.8元等于1美元的比例,向外汇基金存入百分之百的外汇储备。

外汇基金由政府设立。收到发钞银行交来的外汇储备,外汇基金给发钞银行开具无息的负债证明书。

一般的存款货币银行需要港币,则需用百分之百的美元向发钞银行兑换。

在香港的外汇市场上,港币的汇率是自由浮动的,凡涉及外汇的交易往来都是按市场供求所决定的汇率进行。多年来的市场汇率一直低于联系汇率。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通常也归入货币局制度范围,但有其特点(或区别):它只是在发行储备上规定有港元与美元的刚性比率,市场交易中则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5.美元化

美元化是指一个国家以美元代替本国的本币进行流通的现象。

从货币制度的角度说,美元化涉及的主要问题是:货币主权完全丧失,这应如何评价。放弃了本币的发行,也就是放弃了货币发行的铸币税和发行银行在本国金融体系陷入困境时进行最后救助的可能。

但是,美元化也有一定的优点。对于那些进行美元化的国家,推行美元化政策,短期内对摆脱经济危机会有所帮助。由于政府将不再发行自己的货币,这有利于遏制通货膨胀,一直困扰历届政府的货币对外贬值问题有可能短时得到解决。这些对稳定经济非常重要。使用美元后,美元与当地货币之间反复兑换的麻烦将会消失,经济效率将会提高。而伴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将更容易得到国际贷款。

6.欧洲货币同盟与欧元

欧元是由欧洲货币联盟(EMU)操作推出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提出建立欧洲货币联盟和推出欧洲单一货币欧元的设想。1998年欧洲中央银行正式成立;1999年单位为“埃居(ECU)”的欧元开始使用;2002年欧元纸币和硬币进入流通,全面取代原来欧元区各国的货币,欧元货币制度完全建立。

欧元货币制度的建立是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成功的首例。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是指一定地区内的国家和地区,在货币金融领域实施国际协调,并最终形成统一的货币体系。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理论依据是由蒙代尔所提出的最适通货区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区域内,各国放弃本国的货币,采取统一的区域货币,有利于安排汇率,以实现就业、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

欧元的出现直接刺激了世界其他地区对于建立区域货币合作和建立货币区的关注。

7.对货币制度主权的挑战

(1)货币局制度与美元化。美元化尤其对货币制度主权构成挑战,连本国的本币都让位于外国货币——美元,无疑意味着货币主权的彻底丧失。

(2)欧元登上历史舞台。就对抗美元中心来说,欧元的出现有重大意义。但同时,欧元是超越欧洲各国传统边界的货币;欧洲货币当局是超越各国货币主权的统一的中央银行。对于传统的货币制度观念,这更是直截了当的挑战。

二、外汇与外汇管理

1.外汇及其构成

(1)外汇的含义

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可用作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并能兑换成其他形式的外币资产和支付手段。其特征包括:必须是外币或以外币表示;必须具有自由兑换性。

(2)我国外汇的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所称的外汇,是指下列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外国货币,包括纸币、铸币;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位;其他外汇资产。

2.外汇管理与管制

(1)外汇管理与外汇管制的含义

外汇管理是政府对外汇收、支、存、兑所进行的一种管理。一般来讲,凡是有自己法定货币的地方,就存在外汇管理。至于管理的松紧程度,因国、因地、因时而异。外汇管制是指政府对于公民、企业乃至政府机关取得、支用、携带、保管外汇等行为的严格限制。

(2)外汇管理与外汇管制的关系:严格的管理就是管制。

(3)可兑换货币与不完全可兑换货币

根据是否存在兑换其他货币的限制性规定,外汇分为可兑换货币和不完全可兑换货币。

一般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实行本币与外汇的自由兑换,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实行本币与外汇的不可兑换或不完全可兑换。

3.我国的外汇管理和人民币可兑换问题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又一次更具实质意义的重大改革,开创了我国外汇管理的新局面。1996年底我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至于资本项目的可兑换,虽尚无确定的时间表,但总体思路是明确的: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以放松资本项目交易限制、引入和培育资本市场工具为主线,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依照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留有余地的原则,分阶段、有选择地逐步推出资本项目开放措施。在顺序方面应是先放松流入,后放松流出;先放开长期资本流动,后放开短期资本流动;先放开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后放开对非金融机构和居民个人的管制;先放开有真实背景的交易,后放开无真实背景的交易。

三、汇率与汇率制度

1.汇率

(1)汇率的概念

汇率是不同货币间的折算比率,也可以理解为以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2)汇率的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即对一定基数(1或100)的外国货币单位,用相当于多少本国货币单位来表示。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采用这种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即以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单位为基准,用折合成多少外国货币单位来表示。目前英美等几个少数国家使用。

美元标价法。即只用美元标示一国货币价值的标价法。多用于国际金融中心,如香港。

(3)汇率的种类

单一汇率与复汇率。

这是根据经济生活使用的汇率数量划分的。

单一汇率是指一种货币(或一个国家)只有一种汇率,这种汇率通用于该国所有的国际交往中。

复汇率是指一种货币(或一个国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汇率,不同的汇率用于不同的国际经贸活动。

市场汇率、官方汇率和黑市汇率。

市场汇率是指在没有外汇管制或外汇管制较松的国家,由外汇的供求决定的汇率。

官方汇率是指在外汇管制较严的国家,由一国货币管理当局对外制定和公布的汇率。

黑市汇率是指在外汇管制较严的国家,汇率由官方制定,但是存在一个不被官方认可的一种盲目性较强的供求关系,从而形成的一种不被官方认可的汇率,这种汇率比较接近市场汇率,但是在操作上不尽规范。

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

这是根据汇率能否随市场供求的变化而自由波动以及波动范围是否存在限制划分的。

固定汇率是指政府用行政或法律手段选择一基本参照物,并确定、公布和维持本国货币与该单位参照物的固定比价的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是指汇率水平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决定、政府不加干预的汇率制度。如果政府对汇率的波动不加干预,完全听任供求关系决定汇率,称为“自由浮动”或“清洁浮动”。若政府出于某种目的,采取各种干预措施,则称为“管理浮动”或“肮脏浮动”。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汇率制度安排

199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汇率制度安排如表2-1所示。

表2-1 汇率制度按排

四、汇率与币值、汇率与利率

1.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

币值是泛指货币具有的购买能力,它相当于物价的倒数。在引入汇率概念后,一国货币的币值还可以用另一国的货币来表示。前者习惯上称为货币的对内价值,后者习惯上称为货币的对外价值。

货币的对内价值即货币的购买力,货币购买力的统计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作,要使各国的货币购买力可比,更是巨大的工程。国与国之间货币购买力之比,与汇率所标示的货币兑换比率,往往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也称为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的偏离。

2.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名义汇率是指忽略通货膨胀的因素,只考虑金融市场供求因素的汇率,或者说是外汇市场报出的汇率。而实际汇率则是相对名义汇率而言,是在剔除了通货膨胀的因素后而得到的汇率。

3.汇率与利率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与利率存在紧密的联系。

在对外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果利率水平有差别而其他条件不变,货币资本就会从利率水平偏低的国家流向利率水平偏高的国家;大量货币资本的流出流入,必将引起汇率的波动。

钉住汇率的国家和地区在利率上必须跟着钉住货币的那个国家的利率水平走。否则,货币资本大量流出流入的冲击,必将使钉住汇率经受挑战直至被迫放弃。

五、汇率的决定

1.古典汇率理论

(1)铸币平价说。指金铸币本位制时期,各国货币之间以铸币平价决定兑换基础,并受外汇供求影响,在各国黄金输出入点之间小幅波动。

(2)国际借贷说。强调国际收支差额通过外汇市场影响汇率变动。

国际借贷说也称“国际收支说”,是在金本位制度盛行时期形成的一种阐释外汇供求与汇率形成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一国的流动债权(外汇应收)多于流动负债(外汇应付),外汇的供大于求,外汇汇率下跌;反之,则外汇汇率上升。外汇供求取决于进出口和货币资本的流出入,而它们又取决于国内外国民收入、国内外价格水平、国内外利率水平以及人们对未来汇率的预期值等因素。因而有均衡汇率模型:

r=f(Yd,Yf,Pd,Pf,id,if,re

其中,Yd——本国国民收入;Yf——外国国民收入;Pd——本国价格水平;Pf——外国价格水平;id——本国利率;if——外国利率;re——未来汇率的预期值。

这个函数式说明,均衡汇率是由国内外价格水平、国内外利率水平以及人们对未来汇率的预期值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3)一价定律。在无贸易摩擦(比如运输成本和关税为零)和完全竞争(买卖双方无价格操纵)的情况下,若以同一种共同货币标价,则在不同市场上销售的相同商品拥有相同的销售价格。

导致以上结果的机理是:在完全竞争与无贸易摩擦的条件下,套利行为会使两个国家同类商品的价格趋同。

一价定律的汇率含义为,若一价定律成立,则汇率必然等于该商品以两种货币表示的价格之比。

(4)购买力平价说。认为各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汇率。以绝对购买力平价解释汇率的决定基础,以相对购买力平价解释汇率变动的内在规律。两种货币的汇率应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而货币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实际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决定。这一学说是以两国的生产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价格体系大体相仿为限制条件。具备这些条件,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可比性较为充分;反之,可比性则较小。

这也是极为古老的理论。由于不同货币之间的购买力必然会相互比较,所以这一理论今天仍然有存在的理由。但若用以单独论证汇率,则不充分。

(5)利率平价说。由凯恩斯提出。该理论表明,远期汇率的基本决定因素是货币短期存款利率之间的差额;与国内本币资产不同,投资于国外资产时,其回报不仅取决于本身的利率或者资产价格,还取决于汇率波动。利率平价条件表明,国内利率等于外国利率减去本国货币的预期升值率。

利率平价条件同时也是外汇市场的均衡条件,只有当汇率使得国内资产和外国资产的预期回报率相等时,投资者才愿意同时持有国内资产和外国资产。

(6)汇兑心理说。强调心理判断及预测对汇率变动的影响,适宜解释短期汇率波动。

2.现代汇率理论

现代汇率理论着重从资本流动和货币供应的角度进行分析。其背景是:各国对资本流动的管制逐步放松,金融市场日益国际化,国际资本流动已构成影响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在各国经济日益开放的情况下,汇率变动与国内的利率、货币供给、国民收入水平等联系加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各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汇率波动大,市场因素的影响加强。

(1)货币分析说。认为汇率要受两国货币供给量的制约,将汇率与货币政策联系起来。

(2)金融资产说。将视野扩大到货币以外的其他金融资产的供求分析,充分反映了客观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六、人民币汇率制度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其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