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简答题

1.画图解释税收的收入效应。[东北师范大学2007研]

答: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下面以图1来说明。

图2-1  税收的收入效应

图2-1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计量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数量。假定纳税人的收入是固定的,而且全部收入用于购买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价格也是不变的,则将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连成一条直线,即AB线,此时纳税人对衣物和食品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纳税人的消费偏好可以由一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每条曲线表示个人在得到同等满足程度下,在两种商品之间选择不同组合的轨迹。由于边际效应随数量递减,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AB线与无数的无差异曲线相遇,但只与其中一条相切,即图中的

I1,切点为P1。在切点P1上,纳税人以其限定的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1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的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1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若政府决定对纳税人课征一次性税收(如个人所得税),税款相当于AC乘以衣物价格或BD乘以食品价格,那么,该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由AB移至CD。CD与另一条无差异曲线I2相切,切点为P2。在切点P2上,纳税人以其税后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2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2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而使纳税人在购买商品的最佳选择点由P1移至P2,这说明在政府课税后对纳税人的影响,表现为因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商品购买量或降低消费水平,而不改变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2.简述公共产品类型及其特征[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8研]

答:(1)公共产品是和私人产品相对应的。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私人产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一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是公共产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产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产品中受益。非竞争性是公共产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公共产品的重要特征。

(2)类型有以下两种:

纯公共产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属于纯公共产品,一般完全由政府提供。

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有些物品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称之为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混合产品中包括两种情况。

a.具有非竞争性而不具有非排他性。例如,一座桥梁在不过分拥挤的条件下,多出一辆车通行,并不影响其他车辆的正常通行,也就是增加一辆车通行并不增加边际成本,具有非竞争性;但要阻止车辆通行也是可能的,只要设置一个岗亭即可做到,所以又具有排他性。

b.只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种特征往往是由过分拥挤和外部效应两种不同情况引起的。前一种情况还以桥梁为例,该桥梁通行的车辆已经接近或超过负荷能力,如若再增加通行车辆,则必须增加执勤人员来缓解通行的车流量。后一种情况可以一座花园为例,一座花园,即使设置围墙,也不可能排除路人闻到花香并享受净化空气的好处。

3.公共支出增长的“经济发展阶段论”的理论解释内容是什么?[中央财经大学2010研]

答:“经济发展阶段论”是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共同提出来的,他们用该理论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

他们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环境卫生系统、法律与秩序、健康与教育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这些投资,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处于早期阶段的国家进入“起飞”乃至发展的中期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在发展的中期,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将逐步转换为对私人投资的补充。

马斯格雷夫认为,在整个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总投资以及政府投资的绝对数会是增长的,但社会总投资占GDP的比重以及政府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则会趋于下降。罗斯托认为,一旦经济发展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而且这方面支出的增长速度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速度,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4.简述养老社会保险的两种筹资模式。[中央财经大学2009研]

答:综观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可分为现收现付式和基金式两大类。

(1)现收现付式

现收现付式是指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不留或只留很少的储备基金。

从资金角度来看,现收现付式的养老保险是一种靠后代养老的保险模式,上一代人并没有留下养老储备基金的积累,其养老金全部需要下一代人的缴费筹资,实际上这种保险靠的是代际之间的收人转移。

(2)基金式

基金式又分为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两种。

完全基金式是指当期缴费收入全部用于为当期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建立储备基金的目标应当是满足未来向全部受保人支付养老金的资金需要。

部分基金式则是介于现收现付式和完全基金式之间的一种筹资模式,即当期的缴费一部分用于应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一部分用于为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当一个非完全基金式的养老保险的储备基金可以满足2年以上的养老金支出需要时,则属于部分基金式。

完全基金式是一种自我养老的保险模式,各代之间不存在收入转移,每一代人都是靠自己工作期问缴纳的保险费所积累起来的养老储备基金来维持老年生活;而部分基金式的养老保险则是自我养老和后代养老相结合的一种养老模式。

5.简析财政补贴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研]

答:财政补贴指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由此,财政补贴在各国都是被当做一种重要的调节经济手段。

财政补贴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表现在:

(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人们的需求客观上有一个结构,决定这个结构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人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一般来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低,需求越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高,需求越小。既然价格的高低可以影响需求结构,那么,能够影响价格水平的财政补贴便具有影响需求结构的作用。

(2)财政补贴还可以改变供给结构

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企业购进产品的价格(供给价格或销售价格加补贴),从而改变企业盈利水平发生的。

(3)财政补贴可将外部效应内在化

对科学研究的补贴就是矫正外部效应的一个典型例证。一般来说,应用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由私人部门去承担更有效率,然而任何一项有突破性的应用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成果都会对许多领域产生影响,比如电子科研与开发的投入很多,成功率却很低,而且从事研究、开发的机构和个人不可能获得全部的收益,而财政给予补贴,可以降低研究与开发成本,缓解风险,实际上是将外部效应内在化,从而推进科研与开发的开展。

6.简述你对税收效率的理解。[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研]

答:税收不仅应是公平的,而且应是有效率的。征税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这里的效率包括两层意义:

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即较少的征收费用、便利的征收方法等。征税过程本身必须有效率,必须以尽可能少的征收费用获得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征收费用与税收收入的比值越小越好。

指征税对经济运转效率的影响,宗旨是征税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就是有效地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

a.资源配置方面,通过征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是更高层次的税收效率。税收作为一种重要的再分配工具,可以在促进资源配置合理化、刺激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作用,但也可能扭曲资源配置格局,阻碍经济发展。如果税收起的是前一种作用,就是有效率的;如果税收的作用属于后一种,就是无效率的。

b.经济运行效率方面,税收是否有效率必须结合经济运行本身的效率来考察。假如经济运转本身已是高效率的,税收活动就应以不干扰经济运转为有效率,假如经济运转是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税收效率则体现在它对经济运转的影响和干预上。对长时期的、全面的经济运转过程的考察结果表明,经济运转本身具有极限效率的情况极为少见,在市场经济国家,总是存在所谓市场失灵的问题,在计划经济国家,也会有计划失误和生产者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因而税收干预总是大有可为的。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在调节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功能日益强化,并在实践中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高。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已明确指出,充分运用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宏观和微观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说明我国政府把提高税收效率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7.如何正确理解征税中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首都经贸大学2010研]

答: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密切相关的,从总体上讲,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统一体。效率是公平的前提。税收作为一种分配手段是以丰裕的社会产品为基础的,而没有效率的公平便成了无本之木。所以,真正的公平必须融合效率的要求,必须是有效率的公平。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税收不公平必然会挫伤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甚至还会引致社会矛盾,从而使社会生产缺乏动力和活力,自然也就无效率可言。

但是,税收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并不是绝对的,就某一具体的税种来说,两者会有矛盾和冲突。例如,商品课税可以通过各类奖励政策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生产发展,一般被认为是有效率的,但由于它背离了量能纳税的原则,有时会造成纳税人的苦乐不均,通常又被认为是不公平的。所得课税具有负担合理、课征公平的优点,但它距离经济运转过程较远,很难直接调节生产和流通,又有效率不高的缺点。

正因为如此,在税制建设和征收管理上才有公平与效率难以兼顾的说法。

只有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的税制才是最好的税制,这是无需证明的。但就具体的税种来说,往往不是低效率、高公平就是高效率、低公平,高效率、高公平的最优结合是少有的。就某一具体的税收政策来说,往往不是以效率为主导就是以公平为核心,两者并重并不一定是理想状态。

因此,对税收公平与效率的研究必须跳出具体的一个税种或某项税收政策的圈子,而要从整个税制或税收总政策来思考。

仅就某一个税种来说,可能是以公平或以效率为主的,但作为税种集合的税制,通过各税种的互相补充,完全有可能组成一个公平与效率兼备的好的税制。不过,有些国家从本国国情出发或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目标,在建设本国税制时实行以公平或效率某一方面作为侧重点的税收政策,从而形成效率型税制或公平型税制,这样的税制往往更具有实践价值。

总之,把税制的设计同本国的具体情况和长远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是对公平与效率两者更深层次和更高层次的兼顾。

8.比较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优缺点。[中央财经大学2009研]

答:(1)全额累进税率是指以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为基础计征税款的累进税率,是累进税率的一种。实际税率按课税对象的绝对额划分若干级距,每个级距规定的税率随课税对象的增大而提高,就纳税人全部课税对象按与之相适应的级距的税率计算纳税的税率制度。“全”字的含义就是全部课税对象按一个达到级距的相应税率征税。目前,全额累进税率一般已不采用。

(2)超额累进税率,与全额累进税率相对应,是指分别以征税对象的超额部分为基础计征税款的累进税率,累进税率的一种。凡税基每超过一个级距时,即分别以其超额的部分适用相应级距的税率征税。超额累进税率是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税率。

(3)全额累进税率的优点是:计算简便,在按照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确定税率后,实际上等于按比例税率计税;全部课税对象都适用相应的最高税率,可以增加财政收入;累进的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一致。其缺点是:在课税对象级距的分界点附近,税负不合理,会出现税收增加额超过课税对象增加额的不合理现象。

(4)超额累进税率的优点是:在征税过程中,对不同等级的课税数额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课税数额越大,适用税率越高,以充分体现对纳税人多收入的多纳征、少收入的少纳征、无收入的不纳税原则,更好的体现公平原则。累进幅度比较缓和,税收负担较为合理。只就超过部分按高一级税率计算,一般不会发生增加部分的税率超过增加的征税对象数额的不合理现象,有利于鼓励纳税人增产增收。更好解决了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不一致的现象。其缺点是:计算方法比较复杂,征税对象越大,包括等级越来越多,计算就越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