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秉德《教学论》笔记和课后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6字
- 2020-11-19 00:15:18
第2章 过程论
2.1 复习笔记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的本质
(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几种观点
①认识发展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认识能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这种观点提出了教学的认识与发展的任务,但它并没有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抽象,因而不能完整而确切地定义教学过程。
②双边活动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该观点将教学过程看作一个活动过程,为进一步探讨教学过程的本质奠定了认识论的基础。但它并没有揭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主次关系。
③多重本质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既然是多层次、多类型的,那么教学过程的本质也应该是多级别、多类型的,从而提出教学过程有认识论、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和经济学五个方面的本质。这样从多学科多角度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打开人们的思路,清除教学论研究中的形而上学的弊端。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将“多方面的质”混同为“多类型的本质”,未能从整体上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综合与深刻把握。
④交往本质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交往即是教学过程的本质。这种观点有助于人们认识到教学活动的社会属性,但它又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认识中的相互影响,因而还是不能完全揭示教学过程的本质。
(2)本书的观点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它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
①从认识方面来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②从交往实践方面来看,学校教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形式之一。就教师来说,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改造受教育者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就学生来说,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促进自身社会化的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就其实质来说,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种形式,但它又是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认识和交往实践两个方面:
①从认识方面来看,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学生的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对象以间接经验为主。
第二,学生的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第三,学生的认识任务具有特殊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不仅要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发展智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②从交往实践方面来看,教学过程中的交往实践活动也有其特殊性。这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交往实践目的的特殊性。即更好地掌握理性知识,同时将其掌握的理性知识再回到实践中进行验证,从而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交往实践环境的特殊性。师生交往实践活动多限于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之中。
第三,交往实践的方式方法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实习参观等多种实践方法以及借助于自己的人格、精神魅力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2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
(1)教学过程的认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是研究一切科学的方法论,也是我们认识教学过程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教学过程论的指导思想。
(2)教学过程的心理学、生理学基础
只有当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身体发育、大脑神经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时,才能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教学过程必须以生理学、脑科学、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为其科学基础,这也是教学论科学化的重要条件之一。
(3)教学过程的社会学基础
教学过程的社会性既表现为教学活动总是受制于特定社会背景,又表现为教学过程自身存在着特殊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因而,社会学是教学过程研究的重要的理论基础。用社会学原理和成果研究教学,是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华勒出版的《教学社会学》为标志的。
(4)教学过程的系统科学基础
系统科学即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运用系统方法研究教学问题,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现象、建立教学模式,从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观点对教学规律的研究具体化、深入化,还能得到许多新的启发和认识。它是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科学研究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并已成为世界各国教学过程理论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此外,人类学、伦理学、美学、传播学、语言学等也为教学过程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思路和方法,也是教学论研究不可忽视的基础,教学论要注重对这些学科成果的借鉴、吸收、改造,发展和完善教学理论。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教学过程的基本关系
(1)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与社会需要的相互关系;
(2)教学与发展的相互关系;
(3)教与学的相互关系;
(4)教学效果与教学内外部诸因素的相互关系。
2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可以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系统分析来把握
(1)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约于社会需要
①一定学校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必然要反映一定社会的现实需要和占支配地位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社会关系。
②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还要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一定的教学目的总是和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同时,科技文化知识的积累程度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也对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具有决定作用。
③特定社会的文化价值、民族心理对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具有决定作用。在不改变课程内容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文化价值和民族心理往往使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学校课程带有突出的民族特色或区域特色。
(2)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
可以存在没有教学(指学校教学)的发展,但是不存在不包含发展因素的教学。进行教学活动,一方面受一定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对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①教学受制约于学生的发展水平
就一般而言,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加速期和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学生要根据他的发展水平施以不同的教育,就个体而言,针对个体的差异教师要因材施教。总之,教学要以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及特点作为基础,并与之适应。
②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一方面,教学要以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为基础来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教学不只是消极地去适应学生的发展,它还可以积极地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3)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
教与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一种关系,它们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师是主导者,学生则是主动者。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有两个侧面,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即主导与主动的统一。
①教师和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的地位,他遵循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其全面发展。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本应由双方共同进行的活动,而应当引导、启发、帮助和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②教师的教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
a.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要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力、能力和思想观点,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才能实现,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包办代替的。
b.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教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学的行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是检验教师教的主要依据。同时,教师的教只有依赖于学生的学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够产生预期的效果。
总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不知到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导,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在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实现的。教学活动就是在这种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情况下不断进行的。
(4)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是孤立地、简单地产生的,而是在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即教学过程中的每一要素都在产生一定的力,但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的力则是在诸要素之间的实际关系中形成的一种“合力”。这是教学过程的一条重要规律,认识和掌握这条规律并加以正确地利用,就可以综合各要素的作用,使各要素之间形成最佳的联系,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从而产生最大合力,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教学过程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身心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具体地说,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知识传递功能
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进而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过程作为传授知识的过程,它优于其他传授知识的活动,因为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经过了特殊组合,并且教学是有专门教师进行的。
(1)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教材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间接经验。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丰富多样的感性认识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从而进入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逐步达到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2)学生理解了知识以后,还需要巩固和运用。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有关的问题,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3)到实践中去运用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运用知识应该主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作业练习的目的和要求、精选作业内容。同时,还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生产劳动。
2技能形成功能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学生形成基本技能的过程。但二者并不矛盾,学习知识是培养技能的基础,掌握一定的技能也有利于知识的顺利学习,二者是统一的。
(1)技能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练习,才能逐渐达到熟练程度。熟练的标志就是可以高度自动化地完成特定活动。技能的形成是进一步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可靠保障,是积极有效地参加社会实践并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先决条件。只有熟练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之后,才能更经济、高效率地学习新知识和运用已学到的知识。
(2)技能的形成是有阶段性的。
①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把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划分为五个:
a.动作的定向阶段;
b.物质或物质化阶段;
c.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d.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e.内部言语阶段。
②动作技能的形成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a.分解动作的模仿阶段;
b.连贯动作的模仿阶段;
c.连贯动作的独立完成阶段;
d.连贯动作的自动化阶段。
(3)技能形成的阶段性理论,要求教育者在训练学生掌握各种技能时,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稳步前进。在技能训练的初期,教师首先应配合示范动作,力求讲清每个动作的要领和方法、顺序,便于学生模仿和练习;每次练习之后,教师应及时分析和评价,使学生了解练习结果;在每次练习前,教师应提出明确的目的和要求,以便引起学生练习某一技能的动机,并能够自行检验。
3智能培养功能
智能是智慧和能力的简称。智慧是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智慧的核心。所谓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顺利有效完成某种任务的心理特征。人的智能一般是通过遗传和文化传承的。教学是发展智能的一条重要途径。
(1)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和个别差异的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解决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探索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智能。
(2)教师有选择、有计划、有指导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
(3)教师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智能。
4个性发展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还要发展思想、品德、价值以及动机、意志和体质等个性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在传授有关的知识和观念的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和价值评判,从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等个性特征。
(2)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爱好和热情,养成经常坚持锻炼的习惯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毅力。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意志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