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9955字
- 2020-11-18 19:32:53
2014年中山大学教育学院836教育管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概念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教学管理
答: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行政人员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特有的管理行为,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教学工作,以求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学管理的重大意义在于:①它是学校教学正常运行的基础。②它有助于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③它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发展提高。④它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⑤它直接影响这学生的质量和与人目标的实现。
教学管理的内容有: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②建立和维护教学为主的工作秩序,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③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体系。④加强教学科研工作,不断促进教学的科学化。
2.教育政策
答: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种类型,是指为了解决教育领域所产生的公共问题,政党、立法机构、政府等所制定的教育方针、行动纲领、教育法规、条令条例等多种行为规范和活动过程的总称,是对教育工作的目的、策略和途径的总体规定。教育政策的实质是对全社会内的教育资源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
教育政策与其它公共政策一样具有阶级性、公共服务性和过程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有自身的特殊性:①必须体现公共利益和诉求。②必须面临复杂性的社会情境。③必须切实考虑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个体的价值选择自由。④教育政策中的资源和利益分配实质上是对发展机会的分配。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应当充分考虑到教育政策的特殊性。
3.管理育人
答:管理育人是现代学生工作的基本内涵之一。相对于传统学生管理将管理者只作为一个看管作用而言,现代学生管理提倡管理育人,认为管理也是育人,管理者应当起到全面育人的作用。管理育人的途径有二:一是系统地进行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二是精心设计、制作育人活动。树立管理育人的理念,系统地开展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和文化建设;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倡自主管理、学生自治等,是学生工作的最佳境界。
4.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教育评价分类主要有:①依据评价标准,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②依据评价的功能,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③依据评价对象的范畴,可分为整体评价和单项评价、群体评价和个体评价;④依据评价主体的身份,可分为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⑤依据是否采用数学方法,可分为量化评价与非量化评价等。教育评价的功能具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鉴定功能和育人功能。
5.学校教育制度
答: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以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具有不同性质和任务的学校为主体而形成的体系,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它是教育制度的主体,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为实施正规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学校教育制度具体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四个阶段,以及单轨型、双轨型和中间型三种类型。学校教育制度建立影响因素有:①国家政治制度;②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③文化历史传统;④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当前我国教育督导的基本任务。
答:教育督导是指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按照督导的原则和标准,使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行政工作和学校工作通过精密的观察、调查和考核,进而作出审慎的分析和评定,指出成绩和缺点,并提出积极改进意见,使教育工作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的活动。我国教育督导的基本任务包括:
(1)监督和检查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的情况,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情况,以及其他有关事项。
在我国,由于各个地区经济条件不同,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同时各个地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在思想认识、政策水平、教育观念、实际经验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教育方针与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常常得不到切实的落实。这就需要教育督导机构及督导人员专门承担起国家对教育行政机关及学校的工作质量、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监督、监察任务。
(2)评价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评价下级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工作成效及学校经验实施的成果,是教育督导的一项主要任务。从现代教育行政管理的观点和发展趋势来看,积极开展教育评价,对于提高教育管理质量、贯彻教育方针政策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3)指导和帮助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
指导是督导工作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指导的目的在于帮助下级行政部门和学校更有效地完成任务。成功的指导是以调查的事实和基于事实所作的评价为依据,以督导人员与被督导人员之间相互信任为条件的。
(4)反映下级部门、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并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反映意见和建议。
教育督导系统被视为教育管理的反馈系统。教育督导机构及人员通过反映下级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实现上级各项方针、政策、指令、任务执行情况及方针政策本身问题的“反馈”。反馈是检查决策是否正确、执行是否有效的依据。
(5)鼓励并协助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人员及教师,就日常管理、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作性的调查及研究,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改革的依据。
教育督导人员就评价结果及调查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应组织、协助、参与有关专家、实际工作者的合作研究,以推动教育工作方针的执行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2.简述教育行政的基本职能。
答:教育行政职能是指教育行政本身的职责和功能,它既表明教育行政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作用,又体现在教育行政机关在执行任务、完成国家教育使命所进行的职务活动当中。
教育行政的基本职能有:
(1)计划职能。计划是教育行政活动的中心环节。计划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对于这一职能,无论是什么体制的国家都很重视。
(2)立法职能。立法是促进教育行政活动正规化的一个重要职能。国家通过立法可以对教育的目的、方针,对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对教师的资格和待遇,对教育管理活动等予以法律上的规定,并依法行事。同时,完备的立法是进行法律监督的依据。
(3)组织职能。组织是通过一定机构和人员把依据拟定的计划和对策,化为具体执行活动,指导计划的落实。组织活动包括对机构的设置、调整和有效运用;对工作人员的选拔、调配、培训和考核;对具体工作的推进和督导等。组织职能是教育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一环。
(4)协调职能。协调,就是改善和调整各个机关、各种工作人员、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各项管理活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步调一致,以实现共同目标。协调可分为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行使协调职能的途径主要有:统一目标、政策、领导,加强组织团结;注重有力的监督、充分的沟通,兼顾各方利益和要求等。
(5)监督职能。监督是指国家依据有关法令和采取有关行政措施对地方和学校教育的实施实行监督;可以分为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督。中央集权制国家重行政监督职能;地方分权制国家重法律监督职能。
(6)经营职能。国家对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人员聘任、经费使用等方面直接进行管理。中央集权制国家行使经营职能特别突出。
(7)指导职能。国家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就教育发展的规模,人才培养的数量、规格,教学内容的确定,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选择等基本属于地方和学校内部的事务,提供指导和建议。
(8)服务职能。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下级部门和所辖学校提供诸如信息、咨询、资助等项目,以此作为教育宏观控制的重要手段。
3.简述教师管理的基本内容。
答:教师管理是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教师管理的内容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逐渐丰富完善的。一般来说,现代教师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任用、教师的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导和教师的激励等几个方面。具体如下:
(1)教师的任用
完整的教师任用应当包括新教师的招聘和在职教师的岗位聘任两个部分。
①新教师的招聘。为了满足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需求,保证新师资的质量,我国于1995年12月颁发了《教师资格条例》,以法规的形式对各级各类教师的资格分类、教师资格条件、教师资格考试及教师资格认定等做出了较为严密的规范。②在职教师的岗位聘任,实行教师聘任制,它是指在符合国家法律制度的情况下,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质或教学经验的人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l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充分肯定了这种教师任用方式。并将其确定为我国今后教师任用的基本方式。
(2)教师的评价
教师评价是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对教师素质、教学行为、工作过程和工作效果进行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基本要求是:①强调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对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全程的、较长时间的、循环往复的评价。②注重教师的个体差异。③明确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要尊重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每个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④处理好教师评价中的三对关系。一是显性与隐形的关系,不仅要对出勤、课时、班级成绩、发表论文数量、参加进修情况等显性工作进行评价,还要注重如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思想熏陶等隐性工作的评价;二是定量与定性的关系,隐性工作以及一些显性工作无法用量化的指标进行评价时,需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价;三是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3)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导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一些地方开始实行校本教师培训。校本培训是指一种由学校自行策划、自行组织、自行实施、自行考核的教师培训模式,其核心在于教师培训的自主化和个性化,完全服务于本校的实际需要,培训内容和形式根据本校及本校教师的特点来编制设定给,培训者基本由本校的教师来担任。
(4)教师的激励。我国的广大教育管理者将教师管理引入激励理论,创造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师激励策略,其中包括物质激励、目标激励、制度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以及信息激励等。教师激励可分为个体激励和群体激励,而重点在于群体激励。教师激励的重点在于群体激励。群体激励不是要搞平均主义,也不是主张平均分摊教育资源,而是要在考虑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以有限的资源投入,换取最大的激励效应。
4.简述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答:当前,我国建立起包括高校、普通高中、中职、义务教育阶段以及学前教育阶段在内资助政策体系,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同时实施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
(1)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国家奖学金;第二,国家励志奖学金;第三,国家助学金;第四,国家助学贷款;第五,退役士兵教育资助;第六,高等学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第七,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及学费资助;第八,勤工助学;第九,师范生免费教育;第十,学费减免;第十一,绿色通道。
②中职学生资助政策。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国家奖学金;第二,国家免学费;第三,顶岗实习;第四,奖学金;第五,学校减免学费等;
③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国家奖学金;第二,学校减免学费等;第三,社会捐资助学。
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同时推行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各项政策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免学杂费;第二,免费教科书;第三,寄宿生生活补助;第四,营养改善计划。
⑤学前教育资助政策。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地方政府对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幼儿园从事业收入中提取3%-5%比例的资金,用于减免收费、提供特殊困难补助等。各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等捐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中央财政根据地方出台的资助政策、经费投入及实施效果等因素,予以补助。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试述学校质量管理的意义和特点。
答:学校质量管理是指以强化教职工的质量意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设计、实施、检查和分析,以取得较高水平成绩的活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1)加强学校质量管理的意义
①质量管理是实现学校基本任务和满足社会需要的保证。现代社会是“在质量大堤的保护下生活的”,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其一,当人们的起码生存条件得到保证以后,便开始注重提高生活质量,即要求社会提供质量较高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粗制滥造的低劣产品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是对人们美好愿望的亵渎;其二,在科学技术日益复杂、精细和以生产过程为代表的社会生活日益走向一体化的今天,较高的工作和产品质量已经成为保证社会生产和生活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而合格的教育则是全部社会产品“质量大堤”的基础,因为社会产品的质量是要以人的质量为前提的,离开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就无法生产出合格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人的质量这个基础一旦动摇,全部社会生活就会发生停滞乃至危机。
②抓好学校质量管理才能保证教育投入的有效性。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日益扩大,教育成本也在不断增加,资源投入越来越多。许多国家财政支出的统计资料表明,教育投入仅次于甚至超过军费支出。因此,教育质量的低下必然造成巨大的浪费,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有2亿儿童和青少年上学的大国里。据有关资料披露,我国目前各省初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05%~110%,也就是说,主要由于学习不合格而重读的学生平均高达适龄儿童的7%左右,不仅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这些留级生不仅使本来就已经捉襟见肘的教育经费雪上加霜,还使教师付出大量重复性劳动。因此,要保证教育投入有较高的效益,就必须加强对各项工作的质量管理。学校质量管理是一整套的科学程序,它不仅能够监督教育工作的每一步进展和最终结果,还能预警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从而减少资源和劳动的浪费。
③质量管理提供了客观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与手段。质量管理本质上是一个控制过程,其核心是信息反馈,也就是说,在及时、准确地获得信息并正确判断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保证工作达到标准要求。现代教育质量管理的控制行为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从而为人们客观严谨地认识学校工作的优劣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2)学校质量管理与企业和行政部门的质量管理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某些方面它的难度更大些。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最终“产品”与其他行业的产品有很大不同之处,其质量形成过程也有明显特点:
①学校质量管理必须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学校质量管理的根本任务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学校工作任务的主体是传递知识,培育人才,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它首先面临的是价值选择问题。在社会转型期间,价值的冲突和价值的融合是经常发生的,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是要正确、全面地判断社会当前的需要及未来发展趋势,整体地、辩证地把握价值体系,树立先进、可行的育人指导思想。
②学校质量管理以人的质量为中心。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它所追求的是培养出高水平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它的成果也要以所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要求为衡量标准。而这一成果的实现是要通过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辛勤劳动,没有高素质的校长、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可见,学校工作质量的核心是围绕人的质量而形成的质量链条:校长及领导班子的质量即素质(保证学校管理工作的质量)——教师的质量(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学生的质量。学校工作可以分解出众多质量指标,但这些指标背后都是人的质量问题,所以毛泽东同志说,一所学校的办学方针确定之后,重要的问题就是选择校长和教员。与企业管理同样强调厂长和工人素质不同,在学校这个人一人系统中,教育者的个性魅力是对受教育者的成长施加有形或无形影响的中介,他们的素质特征会通过师生交往而迁移并嵌入到学生人格结构中去。
③学校质量管理目标具有一点多面的特点。学校育人的质量目标归根结底是学校公众的利益要求的反映,而学校面对的公众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学校实际操作中的学生质量标准不是点、面而是立体结构。学校作为社会的教育“公仆”,要尽力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合理要求,甚至要对他们彼此的冲突要求竭力进行微妙的平衡。例如,政府在指导教育工作时,针对社会存在的过度的追求升学率的情况提出一系列限制性政策,学校既要落实这些政策,但又不能过分否定学生及其家长对升学的正当要求。但是学校在教育事业中的主导角色是社会意志的执行者,它在国家的指导下努力实现社会的根本利益,所以它又必须从总体上把握一个基本点即带根本性的质量目标(质量基准目标)作为教育工作中的“大地元点”,以它为准协调与整合来自各个方面的利益要求,这个质量基准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以全面、主动发展为内容的发展性素质。
④学生素质特性决定学校质量管理具有创造性。学校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成长中的人,他们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他们的特点以及上述相互作用,构成了质量管理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就对学校教师和管理者的创造能力提出了挑战。下述两个方面问题是教育创造力的主要挑战者。
⑤管理活动对象的多样化。学生质量是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校内、校外因素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介入进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质量。学校按照国家的要求对学生施加教育,有责任对各种有利或不利的社会因素加以微观调节,尽管不可能完全控制它们。鉴于这一特点,学校质量管理必须从系统的质量管理出发,建立起校内外合作的教育系统网络,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克服和抑制消极因素。
⑥管理方法以定性方法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科学的管理要求把以经验判断为主的定性分析与以现代科学方法为主的定量论证结合起来。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中小学校学生管理的目的及其基本要求的认识。
答:学生管理指学校对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总称,它是学校教务管理者组织、指导学生,按照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标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过程,是教务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
(1)学生管理的目的
长期以来,学生管理是以将学生管住为目的。通过约束性的规章制度,借助量化打分等手段,采用检查评比等方式,迫使学生服从纪律,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顺畅进行,但仅以此为目的的将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育,也会在推行中遇到重重阻力。因此,当下的学生管理目的应当体现时代特征:服务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治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2)学生管理的基本要求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是进行学生管理的主要机构,两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学校偏重于微观管理,因此对学校学生管理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内容:
①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统一教职员工的思想和教育行为,开辟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培养学生自学、管理、自我教育及心理承受的能力,为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基础。②制定并执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计划、管理常规和管理措施。③健全和完善学校管理组织系统,主要是健全和完善班级管理组织、明确班级管理的任务与目标,选派好班级管理的领导者——班主任,健全班委会和挑选、培训班干部;健全以教导处为主体的学生管理指挥系统,统筹安排,统一指挥。④建立科学的观念。构件科学的学生管理的观念体系,以此来指导学生管理的实践活动。完整的观念体系包括学生观、管理观、师生关系观等,其中学生观是核心。⑤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人所经验的世界,是任何人活动的总背景。学生有其特定的生活世界,包括现实的和虚拟的生活世界。管理好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学生的言行受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世界极大的影响,所以,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介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感知他们的所思所想。⑥构建合理的组织机构,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构建学生管理组织机构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纵向组织机构的设置,即设立从中央到地方以及学校的学生管理的垂直的管理系统;二是横向组织机构的设立,即建立教育系统与社会各界横向联系的组织机构,以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社会的 联络,吸纳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另外,制定学生学习与生活方面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作出必要的规定,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标准。
3.联系实际,试分析教育管理中出现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答: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也不例外。我将从这一现象的表现形式、现象原因以及解决对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表现
第一,下级对上级政策的替换性执行。上级政府下达的政策明确是此政策,而下级对上级执行的却是彼政策。
第二,下级政府对上级政策的“选择性”执行。在利益的驱动下下级只对上级部分政策执行,选择那些对自己有利的政策执行,而有弊的弃之。
第三,下级政府对上级政策的“附加”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某些政策时,下级在执行过程中变相地“添工加料”,比如“教育寻租”现象,教育管理者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加设条件,进行寻租,已获得额外的利益,产生腐败现象。
第四,下级对上级政策的“象征性”执行。下级政府为应付上级而走过场的执行上级政策,特别是在上级需要检查时。
第五,下级对上级政策“欺骗性”的执行。下级没有执行政策,而向上级汇报时谎称执行了。比如,国家规定严禁收取借读费,而许多学校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仍收取高昂的借读费,这对外来务工人员具有极大的不公平。第六,下级对上级政策对抗性执行。
(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原因分析
第一,政策本身缺乏是有效性和可行性。如今很多政策都表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一项政策的出台只针对了某一个特定的问题,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
第二,在行政执行过程中,行政指挥者意志不坚定、信心不足,没有推动各项工作迅速及时完成,遇到问题畏首畏尾,让这一不良现象有机可乘。
第三,在执行中缺乏必要的控制,特别是微观控制和事中控制。社会监督和国家权力体系的监督没有紧密相连,很多情况下公民与社会媒体不敢对下级的对策做出反应,导致社会监督的脆弱。如高考加分政策,这本来是不拘一格选人才、打破了“唯课程论”的一项非常好的举措,但是这项好的政策却被人们再一次以另外一种方式进行了解读和执行,“武术冠军”、“奥数冠军”等称号席卷中国的高考市场,这突如其来的旋风式的荣誉称号,无非都是为了响应这一政策,谋取自身的利益,这样一种以利益为导向的行为必然会让我们选拔综合型人才的初衷再一次扼杀在摇篮之中。所以这样的现象使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就是上有政策,下永远有对策与之进行较量,也使我们不得不认识到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对策建议
第一,优化教育行政政策的三大系统。领导决策系统中领导者应减少个人决策、经验决策和理性决策,需考虑大多数人的意见和利益。教育行政部门应做到政务公开,职责明确,政策透明,程序公开。
第二,教育行政执行的四大环节要准确到位。首先行政指挥应坚持统一的指挥原则,不能政令不宜,给执行者提供“对策”的可乘之机。坚持准确权变的原则、合理授权的原则。其次在行政控制上加强微观控制;加强事中控制;加强信息控制,保证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及时和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最后,在行政沟通上,加强行政沟通,形成民主风气,防止官僚主义和独断专行的现象发生。重视非正式沟通,加强双向沟通,使信息更准确。
第三,加强和完善行政监督。监督要坚持依法监督的原则,坚决排除各种干扰,做到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防止和克服工作中的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坚持教育和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依靠群众监督的原则,通过各种形式听取人民群众对监督对象的反映和意见。
相信在教育管理中,对于行政决策、执行和监督这三个方面做好,做到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会得到一定的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