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地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考研网主编
- 6046字
- 2021-01-06 19:25:25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
2014年同等学力申硕《地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100分。
2.请考生务必将本人准考证号最后两位数字填写在本页右上角方框内。
3.考生一律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按规定要求作答,未做在指定位置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4.监考员收卷时,考生须配合监考员验收,并请监考员在准考证上签字(作为考生交卷的凭据),否则,若发生答卷遗失,责任由考生自负。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4个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错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5分,共15分)
1.生物多样性包括( )主要层次。
A.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两个
B.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两个
C.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三个
D.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三个
【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不同种类的生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其相互交替、影响,使地球生态得到平衡。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2.下列地点中同时符合“东半球”“中纬度”“温带”三个条件的是( )。
A.北纬65,东经156
B.北纬39,西经170
C.南纬20,东经176
D.南纬59,西经19
【答案】D
【解析】东半球是地球上西经20°以东,东经160°以西的半球。中纬度是指南北纬30度-60度之间的纬度带。温带的区域在中纬度范围。
3.土壤是由( )组成的。
A.矿物质、有机质和活的微生物
B.固态、液态和气态等三相物质
C.有机质、水
D.矿物质、有机质和空气
【答案】B
【解析】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由固态、液态、气态三相物质组成。
4.一般地,云南省干季和雨季分别为( )。
A.3~5月和7~9月
B.3~4月和7~8月
C.9~4月和5~8月
D.11~4月和5~10月
【答案】D
【解析】云南是典型的季风性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也就是每年的5~10月份,这一时期的降水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5%以上,因此汛期降水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年的降水总量。11~4月是云南的干季。
5.地球外部构造包括( )三个圈层。
A.土壤圈、岩石圈和水圈
B.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C.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
D.土壤圈、大气圈和水圈
【答案】B
【解析】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6.红树林主要生长在( )。
A.浅海
B.湖泊
C.海岸带
D.前述三者
【答案】C
【解析】红树林,是由一群水生木本植物组成的海岸植物群落,具有特殊的生态地位和功能,是极为珍贵的湿地生态系统,对调节海洋气候和保护海岸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素有“护岸卫士、鸟类天堂、鱼虾粮仓”的美誉。
二、填空题(每空1 分,共10 分)
1.全球南北方向热输送的主要动力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大气环流;大洋环流
【解析】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对太阳能水平方向的再分配起巨大作用,它们是全球南北方向热输送的主要动力。
2.地方性分异通常表现为______和______规律。
【答案】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
【解析】地方性分异规律,是在自然地带内部,在地方地形和地面组成物质以及地方气候的影响下,自然环境的组成成分及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局部分异现象。通常表现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
3.文化的物质分类包括______、制度文化和______。
【答案】生计文化;精神文化
【解析】我国学者将技术文化、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文化等三类特质分别称为生计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4.区域经济增长阶段包括传统社会阶段、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 。
【答案】为起飞准备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解析】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准备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5分,共20分)
1.智能圈
答:智能圈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地球自然界施加影响的部分。人类是生物圈的高级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愈来愈强烈,使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阳伞效应
答:阳伞效应是指由大气污染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而引起的地面冷却效应。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前者如火山喷出大量尘埃;后者如工业、交通运输和生活中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烟尘。
3.干湿度地带性
答:干湿度地带性是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其变化规律常表现为大致沿经度方向变化,又称经度地带性。
4.泥石流
答: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而下。
5.老年人口系数
答:老年人口系数是指达到既定年龄的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亦称“老年比”。该指标是参量人口老龄化程度最直接、最常用也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指标。老年人口系数的高低变化形象地反映出老龄化进程的快慢程度。
6.循环经济
答: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7.持续农业
答:持续农业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概括地说,它是经济、社会、技术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
8.自净
答:自净是指环境要素对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自净包括物理自净、化学自净、物理化学自净、生物自净。
四、概述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土壤的形成过程。
答: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
(1)腐殖质化过程
腐殖质化过程就是使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形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使有机质及其养分保蓄起来的过程。
(2)泥炭化过程
有机质以不同分解程度的植物残体形式在土壤上层不断累积的过程。主要发生于地下水位很高,或地表有积水的沼泽地段。
(3)淋溶作用与淀积作用
淋溶作用是指可溶性盐类和其他弱移动物质(包括粘土矿物和有机化合物)由土体内淋失或从上部土层淋洗到下部土层。淀积作用则是指土壤中物质的移动并在土壤某部位相对集聚过程。淋溶和淀积综合作用,产生黏化过程和钙化过程。
(4)灰化过程
在强酸性淋溶作用下,土壤中矿物遭受破坏,铁、铝和有机质发生化学迁移形成淀积层,二氧化硅在表层残留,形成灰白色的淋溶层(称灰化层)和铁、铝氧化物与有机质的淀积层。。
(5)富铝化过程
在矿物遭受强烈分解情况下,硅、铁、铝发生分离,盐基离子和硅酸移动并大量淋失,铁铝物质残留或聚集,使上体呈鲜红色,甚至形成结核或铁盘层。
(6)盐化与碱化过程
地表水、地下水和母质中所含易溶性盐分,在强烈蒸发下,于地表或土体中聚积形成盐化层。在季节性积盐和脱盐频繁交替下,钠离子或镁离子在土壤胶体交换位上的累积,形成碱化层(或钠质层)。
(7)潜育化与潴育化过程
①潜育化过程是指土壤长期滞水,严重缺氧,产生较多还原物质,使高价铁、锰化合物转化为低价状态,使土壤变成蓝灰色或青灰色的过程。
②潴育化过程是指土壤形成中的氧化还原过程。主要发生在直接受地下水浸润的土层中,由于地下水雨季升高,旱季下降,土层干湿交替,引起土壤中铁锰物质处于还原和氧化的交替过程。在土壤浸水时,铁锰被还原迁移,土体水位下降时,铁锰氧化淀积,形成一个有锈纹锈斑,黑色铁锰结核的土层。
(8)熟化过程
熟化过程是指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9)退化过程
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分为侵蚀、盐碱、污染等10种类型。
(10)土壤熟化过程
通过各种技术措施,使土壤的耕性不断改善,肥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即生土变熟土的过程。熟化的土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结构良好,水、肥、气、热诸肥力因素协调,微生物活动旺盛,供给作物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强。
2.浅析能量对地貌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答:地貌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是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与地震。外力主要是太阳辐射。
(1)地球内部热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
地下热能是由地球组成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是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地壳运动的能量来源。它形成地表的基本轮廓,决定海陆分布与地势起伏。火山和地震是突变形式,在短时间内释放巨大能量,造成严重灾害,形成明显的地势起伏。造成地表高低起伏,转化为潜在的势能,形成引力差异,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物质从高向低运动的动能。
(2)引力能在地球表面的转换
引力能包括两个方面,即地球对地表物质的吸引和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表物质的吸引。前者以潜在的势能存在,在其他力的触发下它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为滑坡、泥石流、瀑布等运动的动能。
(3)太阳能在地球表面的转化
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等形式对地貌的形成施加影响。
①气候的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
②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径流丰富,流水作用成为主导外动力,各种流水地貌类型普遍发育。
③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使岩石发生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而影响地貌发育。
3.简述麦金德“心脏地带”学说的主要观点。
答:麦金德是英国牛津大学的地理学教授,其政治地理学的代表作为《历史地理的枢纽》。
(1)其学说的主要内容有:
①研究的出发点是政治组织的特定地域,指出在内陆生存的人具有内陆的偏向,他认为东欧和中亚部分是心脏地带,其外侧为渐移地带。
②提出陆权优势论,认为当时内陆偏向强的民族是俄罗斯的斯拉夫民族,海洋偏向强的民族是以英国、美国为中心的盎格鲁-撒克逊族。
③提出了有关世界战略形势的“名言”,谁统治了东欧谁就主宰了心脏地带;谁主宰了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能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世界岛是指以欧亚大陆为中心,包括非洲和大洋洲陆地集中的部分。
(2)意义
①进步性
对国际战略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20世纪的前半叶他的理论成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分析问题、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②局限性
有人批评他过于强调陆心的重要性与潜力,忽视了空军的作用,甚至认为是为法西斯德国侵略扩张提供依据。
4.简述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答:在一个区域的城市化进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演化特征。根据城市化过程的S形曲线特征,将城市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城市化初期阶段
这一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一般不超过1%~30%,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年均增长速度不超过1%。农业人口和农业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城市数量少,城市规模小,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零星的“点”状结构。
(2)城市化中期阶段
这一阶段是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水平开始快速提高,可达到30%~60%以上,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2%,城市人口和工业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第三产业发展同时成为城市化的又一个推动力。城市数量迅速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连续的“带”状或“面”状结构。
(3)城市化后期阶段
这一阶段为减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可达到60%~80%以上,年均增长速度开始减慢,城市人口和工业经济逐步占绝对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成为城市化最主要的推动力,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力逐渐减弱。城市数量继续增多,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连续的“网”状结构。
(4)城市化终期阶段
这一阶段为极慢或零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水平提高到极限值,可达到80%~100%,城市人口的增长越来越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城乡差别近于消除,并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发展速度几乎为零。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均衡网状结构。
五、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论述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性。
答: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岩土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所构成的地表自然社会综合体。太阳辐射能是地球表层的主要能源。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性表现在:
(1)自然综合体
地理环境是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人类社会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要素是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中形成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
(2)自然地理系统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除了包含所有自然地理要素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属性。系统可以分为不同层次,任何系统既从属于更高级的系统,同时本身又包含若干低级的系统。系统各部分之间特殊的网络关系,形成系统的结构。
(3)地理耗散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它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地理耗散结构。。它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4)自然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方向性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其发展演化具有方向性特征的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自然地理环境最重要的发展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自然地理环境所有组成成分的发展都是互相联系的。
②具有前进式发展的特点,如新组分的陆续出现。
③发展是突跃式的而非直线过程。
④纬度地带性作为普遍规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⑤发展是事物矛盾斗争的结果。
2.地理学的科学地位及其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作用。
答:(1)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核心。
地理学的视角关注地方和空间对过程和现象的重要性。地理学家用以观察世界的三个“透镜”-地方的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依赖、尺度间的相互依赖,展示了地理学思维和方法对一般科学的认知做出的贡献。这些认知在处理经济与社会健康、冲突与合作等社会实际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
(2)地理学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地域辽阔,地表景观复杂多样,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大,又处在高速发展和社会经济转型期,所有这些国情及其动态都需要从地理学视角上来认识和解决。
①农业发展对地理学的需求。农业发展受自然、技术和经济条件的综合影响和制约,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因此要加强农业地理学研究,指导农业生产因地制宜。
②产业优化和升级对地理学的需求。工业地理学研究工业区位和条件、区位特征,研究区域发展机制,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依据。
③城市化对地理学的需求。我国正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如何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城市化健康发展,需要城市地理学加大对城市化的研究力度,促进城市化良性发展。
④改善环境对地理学的需求。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等日益严重。加强自然地理学和环境地理学研究是有效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