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同等学力申硕《地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100分。

2.请考生务必将本人准考证号最后两位数字填写在本页右上角方框内。

3.考生一律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按规定要求作答,未做在指定位置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4.监考员收卷时,考生须配合监考员验收,并请监考员在准考证上签字(作为考生交卷的凭据),否则,若发生答卷遗失,责任由考生自负。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4个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错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5分,共15分)

1.玄武岩是(   )。

A.酸性岩

B.中性岩

C.基性岩

D.超基性岩

【答案】C

【解析】玄武岩属基性火山岩,是地球洋壳和月球月海的最主要组成物质,也是地球陆壳和月球月陆的重要组成物质。

2.我国目前确认为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为 (   )。

A.大于50万人

B.大于100万人

C.大于200万人

D.100~500万人

【答案】B

【解析】特大城市指市区中心城区非农业人口达100万以上的城市,该非农业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

3.在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   )

A.长江流域

B.海南岛

C.西双版纳

D.黄河流域

【答案】A

【解析】一地的自然带和该地的气候是对应的,长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一对应的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4.对流层主要出现在(   )的海拔高度。

A.>20km

B.>80km

C.<15km

D.<50km

【答案】C

【解析】对流层是大气圈层的最下层,平均高度为11km。

5.大陆冰盖主要发育在 (   ) 。

A.山地

B.极地

C.赤道

D.内陆

【答案】B

【解析】大陆冰盖存在于气候寒冷、有一定降雪量的两极和高纬地区,现存的大陆冰盖是是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

6.可见光(0.4~0.76um)约占太阳总辐射能量的。

A.50%

B.10%

C. 70%

D.30%。

【答案】A

【解析】太阳辐射能主要是波长在0.4~0.76um的可见光,约占总能量的50%。

二、填空题(每空1 分,共10 分)

1.多年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______地带性规律。

【答案】垂直

【解析】冻土是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或岩体。其在地球上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2.植物群落的演替按发展方向分为______演替和______演替。

【答案】进展;逆行

【解析】群落演替有很多类型,按其发展方向不同可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

3.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______指向、______指向和______指向。

【答案】中低纬;近海岸;平原

【解析】人口的分布受地形、热量、水分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中低纬温度适宜,近海岸水量充足,便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类日常生活,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便于生产和运输。

4.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是______、______。

【答案】集聚力;离散力

【解析】城市地域结构指各种城市功能分区及其空间组合,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由职能分化带动形态分化而形成的结构。集聚力和离散力是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两大动力。

5.构造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答案】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解析】构造运动是指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5分,共20分)

1.地理物象

答:地理物象是行为地理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地理物象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它是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

2.径流系数

答:径流系数是指某一时段的径流深度与降雨深度之比。径流系数用百分数表示,降水量大部分形成径流时径流系数值就越大,降水量大部分消耗于蒸发和下渗时径流系数值就越小。

3.逆城市化

答:逆城市化是指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利用“逆城市化”的力量,可解决“城市病”,促使城乡同发展、共繁荣。还可以利用“逆城市化”的力量发展村镇。

4.地缘政治格局

答:地缘政治格局是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5.洋中脊

答:洋中脊,是走向与大陆边缘平行,并随大陆边缘形状的变化而转折的洋底山脉。又称大洋中脊、中脊、中央海岭、洋隆等。它是海底扩张作用的中心,其两侧岩石圈板块相背分离。

6.生物金字塔

答:生物金字塔就是根据十分之一原则(上一层级的生物总数是下一层级生物总数的十分之一)构件的自然界生物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

7.地理环境决定论

答:地理环境决定论,又称“决定论”,是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该理论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是片面的理论。

8.聚落

答:聚落是指人类聚居和生活在一起的文化地理现象。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它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四、概述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为什么需要对国家实力进行综合分析?

答:国家实力是指一个国家存在的两种实力,即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是指一国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软实力”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

国家实力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领土、科技等众多因素,它们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对综合国力的评价实质上就是对组成国家实力的各要素进行评价。对国家实力进行综合分析,是科学定位国家在国际地位的依据,是制定正确对内、对外政策的基础,有利于政策制定者在充分认识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发挥本国优势,增强综合国力。同时,对我国国力进行综合分析,也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重要途径。

2.比较潜水、承压水以及上层滞水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答:(1)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这个自由表面就是潜水面。绝大多数潜水以降水和地表水为主要补给来源。潜水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特征。潜水的补给区和分布区是一致的。

(2)承压水是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其最重要的特性是具有较大的水压力。承压水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有很大关系。承压水的补给区与分布区是不一致的。

(3)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包气带是指潜水面上部岩石的大部分空隙为空气所充满的部分。由于主要靠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因而,上层滞水的水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上层滞水的补给区和分布区是一致的。

3.简述旅游景区中的机能文化区的特点。

答:(1)文化区是指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即具有相似文化特质的地理区域。它是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具有独特的统一体功能的空间单位。一般将文化区分为形式文化区和功能文化区。是人们进行地域文化特色研究的一种人为分类和界定。

(2)机能文化区是在政治上、社会上或经济上具有某种机能作用的地区,如一个行政区、教区或经济区都可视为一个机能文化区。实现机能作用的组织的所在地,即文化核心区。由于机能作用的范围比较明显,机能文化区有明确的边界。

(3)旅游景区中的机能文化区有以下空间特点:

范围有大有小一个文化区的重要性与它的范围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

边界有实有虚 

政治文化区常常有明确的边界,而语言文化区和经济活动类型文化区不一定有明确的边界,没有明确边界的文化区在空间上有时与其他同类文化区发生重叠。

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例如,潘帕斯草原牧牛区并不与阿根廷的温带草原地带完全重合。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除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外,还与社会文化的其他方面有关。

4.简要分析中国文化中心的迁移。

答:文化中心的迁移是一种复杂的文化运动现象,它是在经济中心转移的牵引力和政治中心转移的推动力共同作用下逐步迁移的。经济中心的转移,是导致文化中心转移的基本的、稳定的、也是最大的牵引力或推动力。

(1)从夏商时代文明起源一直到北宋灭亡,中原地区始终支撑着中国文化的江山。这一时期称为“中原文化时代”。由于中国的经济中心稳定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因而这里人才辈出,学风浓厚。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崛起,百家争鸣,各持学说,各据地域,尤以孔子讲学的鲁国学风最浓。

(2)宋室南迁标志着中国文化“江浙时代”的开始。在此后的七、八百年间,从长江三角洲到杭州湾沿岸,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才迭出,被誉为“人文渊蔽”。

(3)近百余年来,由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外文化相互交流的影响,使得我国人才一学风密集的地区逐渐由清代的江、浙、皖南三角地带渐次顺着江、浙沿海向南发展,初步形成了北起江苏南部、经浙江、福建而至广东的我国东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带。

五、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论述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答:陆地生态系统是指地球陆地表面由陆生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这一系统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1/3,以大气和土壤为介质,生境复杂,类型众多。按生境特点和植物群落生长类型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受人工干预的农田生态系统。

(1)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特征

森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群落与其环境在功能流的作用下形成一定结构、功能和自调控的自然综合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多、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

(2)草原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是草原地区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和草原地区非生物环境构成的,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基本机能单位。草原生态系统在其结构、功能过程等方面与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它不仅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而且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3)荒漠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耐旱的,以超旱生的小乔木、灌木和半灌木占优势的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所组成的综合体。荒漠有石质、砾质和沙质之分。人们习惯称石质和砾质的荒漠为戈壁,沙质的荒漠为沙漠。

(4)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将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是自然界中陆地、水体和大气三者之间相互平衡的产物。

(5)农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

2.你认为我国可以划分为几个文化区,阐述其理由。

答:(1)文化区是指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即具有相似文化特质的地理区域。它是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具有独特的统一体功能的空间单位。

(2)根据文化区的特性,把我国划分如下十个文化区。

东北黑土文化区

东北三省自古就是一个整体,语言相通,文化相近,经济水平相似,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文化区。生产文化以种植业为主。

华北平原文化区

此区位于河北、山东、北京、天津、河南、皖北、苏北等省区。儒家文化影响深刻,饮食以面食为主,服装以棉织品为材料,生产文化以麦作农业为,是汉族聚居区。

黄土高原文化区

此区位于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的东部。农牧交错地带。饮食以面食、肉食为主,传统民居是黄土窑洞。生产文化以牧业和麦作业混杂。

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

此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青海西部。生产文化以绿洲农果和牧业为主。饮食以肉、奶、面为主。

内蒙古草原文化区

此区位于东北西部、内蒙大部、甘肃的西部和青海的东北部。生产文化以牧业为主,饮食以肉、奶、面为主,是蒙古族聚居区。

青藏高原文化区

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青海的南部和四川的西部。生产文化以青稞的种植业和藏绵羊、牦牛的畜牧业为主,饮食以酥油茶、青稞酒、牦牛奶为特色。

四川盆地文化区

此区位于四川省中东部。生产文化以稻、麦种植业为主,饮食以麻、辣著称,川菜久负盛名。

云贵高原文化区

此区位于云南、贵州和广西的西北部。多高山峡谷,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烟、酒、茶在全国饮食文化中别具特色。

江南水乡文化区

此区位于湖南、湖北、浙江、上海、江西、福建、苏北、皖南、粤北、桂北等省区。生产文化以稻、橘、茶、蔗、桑、漆、竹为特色。饮食以米食和蔬菜为主。

华南妈祖文化区

此区位于广东、广西南部、海南省和台湾岛。生产文化为三季稻作和荔枝、香蕉、橡胶椰子等热带林果业。饮食文化以米食为主,崇拜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