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地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考研网主编
- 4715字
- 2021-01-06 19:25:26
2010年同等学力申硕《地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1.本试卷满分100分。
2.请考生务必将本人考号最后两位数字填写在本页右上角方框内。
3.考生一律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按规定要求作答,未做在指定位置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4.监考员收卷时,考生须配合监考员验收,并请监考员在准考证上签字(作为考生交卷的凭 据)。否则若发生答卷遗失,责任由考生自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的4个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错选、漏选,均不得分)
1.中高纬度大陆与海洋的热状况对比关系表现为( )。
A.夏季大陆温度低、海洋温度高
B.夏季大陆温度高、海洋温度低
C.冬季大陆温度低、海洋温度高
D.冬季大陆温度高、海洋温度低
【答案】BC
【解析】对于中高纬度而言,夏季太阳辐射强,大陆的下垫面性质决定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冬季,海洋散热较慢,海洋气温高于陆地。
2.地表水分循环的主要环节有( )。
A.水分蒸散、水汽输送
B.风化作用、剥蚀作用
C.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D.凝结降水、地表径流
【答案】AD
【解析】海洋、陆地水和大气的水随时随地都通过相变和运动进行着大规模的交换,这种交换过程称为地球水分循环。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体、土壤和植物叶面的水分通过蒸发和蒸腾作用进入大气,通过气流被输送到其它地方。在一定条件下,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致雨,又回到地面。
3.矿产资源可得性度量的概念包括( )。
A.条件储量
B.吸收能力
C.远景资源
D.持续能力
【答案】AC
【解析】自然资源可得性度量是关于自然资源可以为人类利用的数量多少问题。矿产资源可得性度量的概念包括条件储量、探明储量、远景资源等。BD项,吸收能力、持续能力是流动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4.人口老龄化的衡量标准是( )。
A.65岁以上人口比重低于7%
B.少年儿童人口比重高于30%
C.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低于30%
D.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
【答案】CD
【解析】人口老龄化是指某地区某段时间内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动态过程。衡量人口老龄化是由多个指标综合衡量。包括少年儿童比重低于30%,65岁以上人口超过7%,年龄中位数超过30%。
5.不属于IT产业的生产特点有( )。
A.有明显的季节性
B.有明显的地域性
C.生产过程可分解
D.需要专业化分工
【答案】A
【解析】A项,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是指生产发展受自然条件制约的产业,如农业。IT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它是属于知识密集型、信息密集型产业,其生产发展不受季节的限制。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承载能力可分为生存承载能力、______承载能力和______承载能力。
【答案】最适;容限
【解析】承载能力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数量。承载能力可分为生存承载能力、最适承载能力和容限承载能力。
2.地质灾害主要______、地震、岩崩、______、泥石流、______等。
【答案】火山喷发;滑坡;地面下沉
【解析】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下沉、水土流失、以及地震、火山喷发、地热害等。
3.人地关系协调的基本内涵包括______、人与地的协调和______。
【答案】地与地的协调;人与人的协调
【解析】人地关系协调论强调人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基本内涵包括地对地的协调、人与地的协调和人与人的协调。
4.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同心圈地带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农作区、______、谷物轮作区、______、三圃轮作区、______。
【答案】林业区;谷草轮作区;谷草轮作区;畜牧区
【解析】杜能认为,城市周围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呈同心圆圈层结构。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第二圈林业圈,第三圈谷物农业圈,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第六圈畜牧业。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5分,共20分)
1.地理可视化
答:地理可视化是生成地图以及其他地理信息的表现形式,用生动的视觉形象显示出空间关联域和空间问题,以增强人类的信息处理能力。
2.岩石
答: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集合体,也有少数包含有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即化石)。岩石根据其成因、构造和化学成分分类,按其成因主要分为三大类: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3.土壤腐殖质化
答:土壤腐殖质是指除未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土壤腐殖质不是一种纯化合物,而是代表一类有着特殊化学和生物本性的、构造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因此,腐殖质是土壤中有机物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土壤有机质存在的主要形态。
4.生物小循环
答:由于风化作用产生母质,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植物在母质上生长的可能性,植物从中吸取矿质养分、水分和其他生活物质和条件,来建造自身的有机体,使得部分可溶性养分得到保存,当植物死亡之后,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机残体中的营养元素又变成无机物质,一部分又重新利用。通过植物的反复吸收利用和积累营养物质的过程称为生物小循环。
5.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答: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也就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
6.外部经济效果
答:外部经济效果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7.工业产业集聚区
答: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或范围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方式,它是由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相互联系的企业依托相关的功能服务平台支撑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
8.旅游资源
答: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四、概述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大洋环流对地球能量的传输。
答:风力是洋流的主要动力,地球自转、海陆分布、海底形状等对洋流有重要的影响,洋流对地球能量的输送起着巨大的作用。
(1)由于信风推动形成赤道洋流,在大陆东岸转向高纬度时把热带海洋的热量输送到高纬度,是强大的暖水洋流。
(2)在热带,赤道洋流对于热量输送意义不大。在热带和副热带大陆东岸因暖流影响,夏季雨量充沛,而在低纬度大陆西岸因冷流影响,雨量稀少。
(3)副热带和温带暖流能使大陆加温,特别是大西洋暖流使西北欧常年吹送来自暖流的西风,将热量和水汽输送到大陆。
2.自然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自然资源稀缺。
答:资源利用是不平等的。因为:
(1)资源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一些国家可能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而另一些国家则拥有休闲胜地。
(2)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开发的历史是不同的。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的资源开发,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消耗了他们自己的优质低价资源。现在,他们利用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和强权政治,甚至武力剥削和掠夺其他地区的资源。而很多发展中国家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开发,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资本和政治支持。
(3)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的差异造成人均资源消耗大不一样。
这种资源分布、消费和生产在空间上的不一致,就会引起区域性资源短缺。
3.人口素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答:人口素质是指一定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一般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及思想道德素质。人口素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表现在:
(1)社会生产方式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决定因素,教育是影响人口素质的中心环节,优生是改善人口遗传素质的重要因素。
教育在增长智慧、增强创造力和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生学是关于改良人的遗传素质,产生优秀后代的科学,对提高人口素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人口素质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生产力的发展对人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刺激和推动人口素质的提高。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又为人口素质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和社会条件。
(3)提高人口素质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人口素质的提高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此外,人口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
4.马汉海权论的主要观点。
答:马汉通过对海战历史的研究,提出了海权论。其主要观点是:
(1)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安全至关重要,任何一个国家或者联盟,如果充分控制公海,就能控制世界的贸易和财富,从而控制全世界。
(2)物质财富是国家强大的基础,为了积累财富,一个国家必须生产和在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地球表面的大陆被海洋包围,并且海洋运输比陆地运输廉价便捷,因而海洋是自然赐予的伟大公路。富有进取性的国家必须依靠海洋来获得原料、市场和基地。所以,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能在海洋上自由行动,并在必要时组织海上自由贸易竞争。为此,必须有一支在国内外拥有作战基地,并有庞大商船队辅助保障的、装备精良而训练有素的海军。
(3)制海权,特别是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狭窄航道对于大国的地位至关重要。海上力量对于国家实力和繁荣非常重要。一个国家获得这种地位的能力取决于它的地理位置、立地形状、领土范围、人口、民族性格和政府政策。
五、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地球表层系统的开放性与耗散结构。
答: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岩土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所构成的地表自然社会综合体。地球表层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
(1)开放系统
①开放系统是指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也有物质的交流,其基本特征就是有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系统成分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调节,并有反馈,是输入和输出达到动态平衡,从而使系统达到稳定状态。
②反馈是指系统的一部分输出控制系统的未来输入,开放系统是利用反馈实现自我调节和自我组织的系统。地球表层是全球自然地理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系统,通过它的上界与下界与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流。
(2)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认为,封闭系统不能与外界交换能量和物质,系统内的熵(无序程度的量度)最终要达到最大,这种状态称为“热力学平衡态”,这种平衡是无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时可以产生有规则的结构,这种结构是靠系统不断从环境吸收能量和物质,并且在能量和物质的消耗与消散中维持的。
地球表层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太阳辐射能是地球表层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进入地球表层时的光量子熵低,最后以热辐射能出现在地球表层时的热量子熵高,因此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形成负熵流,它推动了地球的大气循环、水循环及全部的生命活动,不断降低系统的总熵,形成具有悠久进化历史的高度复杂的耗散结构。
2.运输区位论的主要观点与现实意义。
答:美国经济学家胡佛从运输费用的角度创立了运输区位论。其主要观点包括:
(1)运费随运距增加而缓慢增长(2分);
(2)单位产品单位距离的运价随距离增加而递减(2分);
(3)运行费和终点费是运费结构中最主要的运费要素,其中终点费与运距无关,不论运距长短,只要进行一次运输都要支付终点费。因此,运距越长,每吨千米分摊的终点费就越少。(2分);
(4)发挥不同运输手段的优势。终点费低,运行费高的运输工具(如汽车)适用于短 距离运输;终点费高、运行费低的运输工具(如轮船)适用于长距离运输(2分);
运输区位论的现实意义
(1)运输布局尽量避免倒运。布局时最大限度地缩减终点费,可以形成最佳区位(2分)。
(2)运输改革的关键是降低终点费。降低终点费和运费,尤其是降低终点费是运输改革的最终目的(2分)。
(3)尽可能发挥综合运输的优势,实现联运。这样可以降低终点费和运费,避免运输物品的多次周转造成的运费增加现象(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