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47.8小时高清视频】
- 圣才电子书主编
- 5357字
- 2021-04-23 17:12:20
第3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总之,教育的性质、宗旨,领导权与受教育权,乃至于教育的内容、结构与管理体制都是受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所制约的。因此,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或“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文化,即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它包括文化观念和行为模式两个方面。同政治、经济相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此外,人口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1)含义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2)历史发展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①原始社会,教育主要起着劳动经验和生活规范的传承作用;
②古代社会,教育的文化功能、政治功能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一直不受重视。
③至近代,教育的政治功能依旧受到重视,但经济功能被不断强化与彰显,文化功能则相对衰落。
④现代社会,人们开始重视人的合理生存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进步越来越要求充分认识与全面发挥教育的多种社会变迁功能。
(3)表现
①教育的经济功能
a.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b.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c.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鉴于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在当代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是提高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教育的政治功能
a.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b.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c.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d.教育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③教育的生态功能
生态指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条件和状况,亦称生态环境。现代教育的生态功能要求:
a.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b.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c.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④教育的文化功能
a.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b.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c.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1)概述
①含义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对个人、社会以及教育自身都有着重要意义。
②分类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按其流向可分为:
a.教育的社会横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和训练,能够在社会区域、职业岗位与社会组织中作水平的流动;
b.教育的纵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的培养与筛选,能够在社会阶层、科层结构中作纵向的提升,改变其社会层级地位与作用。
(2)历史发展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古代社会,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只能在统治阶级内部一个较小的范围中进行。到了现代社会,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愈显重要。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不断强化,使教育日益成为激励社会成员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动力,不仅在很大限度上引导着个体素质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且影响着社会结构局部或整体的变化。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使社会成员的职业岗位与社会地位从决定于政治权力、物质财富,逐步转移到决定于个人的素质,显然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在当代,教育能否充分发挥这一功能,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甚至成为社会生死攸关的问题。
(3)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提升,对个人的社会流动起着基本的主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
②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
③教育的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应当指出,教育功能的实现,不仅有赖于自身的素质,也有赖于社会条件,有赖于社会给予人的就业机会和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的机制和空间。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流动功能的区别与联系
①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流动功能的区别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社会的流动功能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功能,二者有严格的区别:
a.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在生产、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整体的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
b.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通过教育的培养和提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个人能动性、创造性的弘扬,以实现在职业岗位和社会次层之间的流动和转换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境遇的改善。
②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流动功能的联系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教育的流动功能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为社会流动功能的产生奠定了客观基础,并为其实现开拓了可能的空间;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实现程度,既是衡量社会变迁的价值尺度,又是推进社会变迁的动力。二者的互动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体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日益增强的能动作用。
(2)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①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这主要表现为:
a.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b.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c.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②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
a.教育为适应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而产生、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具有对社会的依存性;
b.教育还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在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由此实现着教育的社会功能,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1.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符合我国社会的历史走向和现代特点,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工作,首先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①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意味着肯定教育的根本主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人是目的,社会的发展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人是社会历史的能动的创造者;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动的。
在现代社会,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走向和所面对的国际环境,紧紧抓住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智德美体全面发展的个性素质的培养,让他们成长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善于适应生活,审视生活,选择生活,不断创造适合民族、人类生存的新世界,也就抓住了教育的主旨,既凸显了教育的特点,又把握了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还意味着肯定人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因此,教育必须尊重人在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2)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就必然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①教育的基础性,实质上是指人的素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
②教育的先导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在工业化后期,在知识经济来临的时代,知识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从而要求转变为先教育,后经济。
③教育的全局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具有全局性的影响。
2.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实现科教兴国,前提在国兴科教,关键在国兴教育,教育为本。
(1)国兴教育的重大举措和巨大成绩
①恢复高考和高校扩招
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我国已经进入了世界上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因此,恢复高考以及后来的高校扩招,实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一项奠基工程。
应当承认,目前的高考虽已经过某些改革,却仍存在不少弊端,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高考的改革主要在于厘清质量要求和妥善地把握对质量的评价。这对于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指挥”,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公平的体现,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②普及义务教育的立法
1985年通过、1986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使义务教育纳入法制轨道。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义务教育法》作了修订。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8章63条,对义务教育的性质、经济保障、政府责任、管理体制、法律责任追究等,均作了进一步规定,这对义务教育权利起到了法律保障作用。
③对贫困学生的国家资助体系的建立
近些年,我国高速建立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为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一目标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a.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同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寄宿生生活补助。这一政策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不仅划拨教育事业费,而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补助,由政府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的全部责任。这一根本转变,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b.对中等职业教育,设立国家助学金,将资助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国家助学和学生工学相结合以及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学校减免学费等多种形式的资助体系。
c.对高等教育,1955年国家下发了《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杂费事项的通知》,此后,我国为此采取了系列的积极措施,现在已初步建立起“奖、助、贷、补、减”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④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在加速,高等教育也在大众化道路上迅跑,正朝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前进。
(2)国兴教育面临的问题
①教育公共投入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入严重偏低,亏缺甚大,农村教育尤甚。近些年,教育经费虽有较大增长,但仍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②教育公平面临严峻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教育公平上取得了极其巨大的成就。但在我国当前社会急剧变革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突出问题:
a.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问题。关注与促进城乡与地区差距的缩小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
b.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二是“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c.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引发的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表现在:城乡、地区、校际教育数量与质量的严重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供应的严重不足,教育机会严重的不公平。在这种情况下,群众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作出无奈的选择,应试与反应试、择校与反择校成了博弈的重心。
(3)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①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保障和创造潜能的发挥,始终居于教育事业“重中之重”的地位。而义务教育的重点、难点又在农村。为了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必须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a.要巩固和完善近年来建立起来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育公共投入应继续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由国家切实地全面地负责农村义务教育经费。
b.要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基本指标体系或质量底线,切实保障并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c.要积极扩大优质教育面,着力引导和扶持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转化为优质学校,鼓励已有的优质学校办得更好,办得更有特色。
总之,义务教育还要继续普及和巩固,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要让百分之百的适龄儿童、少年都乐于上学,读至毕业,有所收获,全面合格,要让高质量的学生越来越多。
②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学生就业和支撑现代化建设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柱。因此,必须把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③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处于整个教育发展的龙头地位,高等学校既是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所”,又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观念创新的“发源地”,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国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