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0小时高清视频】
- 圣才电子书主编
- 1957字
- 2022-03-07 11:40:30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一、配套考研真题
1传播(概念题,华农2011年研;辽宁大学2008年研)
2.信息(概念题,南京理工2010年研;复旦大学2005年研)
3.社会信息系统的“双重偶然性”(概念题,北邮2009年研;武汉理工2008年研)
4.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之中的动物”,请谈谈这句话对传播学的意义。(简答题,北大2011年研)
5.论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论述题,北邮2009年研;浙大2005年研)
二、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1传播(概念题,华农2011年研;辽宁大学2008年研)
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把握这个定义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社会传播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2信息(概念题,南京理工2010年研;复旦大学2005年研)
答:信息是指消除事物中或事物之间任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规律。信息的特性有:①信息的共享性;②信息的扩散性;③信息的传递性;④信息的扩充性;⑤信息的浓缩性;⑥信息的替代性。
3社会信息系统的“双重偶然性”(概念题,北邮2009年研;武汉理工2008年研)
答:双重偶然性是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由德国社会传播家鲁曼提出。双重偶然性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之中的动物”,请谈谈这句话对传播学的意义。(简答题,北大2011年研)
答: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是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其所著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社会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之中的动物”这一观点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在信息传播社会中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个体在社会中可以获得各个方面的信息,同时亦可以自己生产信息、传播信息,在广义的维度上,这些信息的生产传播都是由人(人类)完成的。因此,人类社会的信息是人自己所编制的。
(2)信息不是中立的,信息的传播也不是中立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被赋予意义,信息的传播过程正是信息本身被不断赋予意义的过程。因此意义的构建与人类生产、传播信息同时发生。在这一意义上,信息的交叉互动过程也是意义的交叉互动过程,这一过程可能产生拟态环境的效果,影响受众对于社会的理解和认知。因此,人生活在复杂的意义社会之中。
(3)人并非在意义的社会中得以自由,人类必然受到其自身所编制意义的影响和限定。因此,人是悬在意义之网中的。
5论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论述题,北邮2009年研;浙大2005年研)
答:(1)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的必要性
①传播学只有和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相适合才能发展。
传播学最先出现在美国,对于引进这门学科的其他国家来说,传播学是舶来品。但是,引进不是照搬也不是移栽,而只是一种手段、一种途径,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引进达到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为我所用的目的。如果传播学不与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相适应,不在一定的民族土壤上生长出来,不与所在国家传播实践相结合并为其服务,而只是简单地贩卖和照搬,那必然不会有长远的发展,甚至遭到人们的拒绝和反对。
②本土化建设是走向世界的前提。
越是本土的,就越是世界的。对于中国传播学而言,本土化建设既可以增强其学科个性和民族特点,也可以推进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适应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的、能够解释中国社会的传播现象和传播问题的传播学研究必然会成为国际主流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2)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应采取的做法
①辨证地学习西方传播学。
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既不是一概排斥西方传播学,也不是照抄照搬西方传播学,它实际上是“迎中有拒、拒中有迎”,即迎新不迎旧,排污不排外,努力把内面和外面两个世界的优点和精华都收归己用。
②针对中国国情,联系传播实际,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学术中吸取营养。
只有适应中国的社会特征、文化积淀和受众的心理态势、意识取向等条件,才能真正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才能参与国际传播研究的沟通与交流,取得与国外学者平等对话的地位与权利,并为国际传播学术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