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学习和记忆

一、单项选择题

1.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必须“超越给定信息”。这一观点强调的学习过程是(  )。[统考2016研]

A.获得

B.转化

C.评价

D.动机

【答案】B

【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转化即超越给定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合新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

2.根据加涅的观点,属于连锁学习范畴的是(  )。[统考2016研]

A.辨别学习

B.言语联想学习

C.具体概念学习

D.定义概念学习

【答案】B

【解析】连锁学习指学习联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联结。言语联想学习也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由语言单位所联结的连锁化。

3.静态广告形成某些消费行为的生理机制,主要是(   )。[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A.经典条件反射

B.操作条件反射

C.无条件刺激

D.无条件反应

【答案】A

【解析】经典条件反射指一个中性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中性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最初由巴普洛夫发现,给狗呈现食物,会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将食物与铃声同时呈现多次后,单独呈现铃声,发现狗也会分泌唾液。在人们有某种需要时,会去消费相应的商品(如食物衣物等)来满足需求。静态广告将商品的图像通过某些宣传方式反复的出现的人们的生活中,即使实际上人们客观上没有这种需要,但由于广告和商品的联结作用,人们也会产生需求和消费欲望。

4.在记忆系统中,具有加工处理信息和存储信息双重功能的记忆是(   )。[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A.工作记忆

B.感觉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答案】A

【解析】工作记忆是指在执行认知任务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暂时储存与加工的有限的资源系统,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巴德利提出。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中央执行部分;语音回路;视觉空间速写缓冲。外界输入的信息要经过工作记忆激活才能进入长时记忆而储存,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只有被提取到工作记忆中并活化后才能被再次利用。

5.有关系列位置曲线的实验表明,只影响近因而不影响首因效应的因素是(  )。[西南大学2011研]

A.呈现速度

B.单词频率

C.单词关联性

D.回忆前的插入作业

【答案】D

【解析】有关系列位置曲线的实验表明,快速或慢速呈现单词、呈现使用频率低或高的单词以及呈现有关联或无关联的单词,这些虽然对系列位置曲线的首位效应产生影响,但却对近因效应毫无影响。而在呈现一系列信息后,在回忆前增加逆运算,近因效应消失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首因效应对应的是长时记忆,而回忆前的插入作业只能干扰短时记忆,所以只影响近因而不影响首位效应。

6.实验(Krueger,1929)表明,记忆效率最高的过度学习在(   )。[西南大学2011研]

A.25%左右

B.50%左右

C.75%左右

D.100%左右

【答案】B

【解析】过度学习达150%,保持的效果最佳。超过或者低于150%,记忆效果都将下降。所以,识记时一定要掌握度,防止识记不够熟练,当然也不要超过150%,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

7.下列哪种情形不利于顿悟?(  )[西南大学2011研]

A.一段时间的大量准备

B.一定时期的放弃

C.不同的环境

D.功能固着

【答案】D

【解析】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克服功能固着需要人们灵活机智地使用已有的工具或材料,使之服务于解决问题的目的。而顿悟往往需要对刺激情境或问题进行认知改组,故需要跨越功能固着造成的障碍。

8.根据米勒(G.Miller)的研究,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统考2010研]

A.3±2组块

B.5±2组块

C.7±2组块

D.9±2组块

【答案】C

【解析】米勒(G.Miller)发表了《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一文,明确提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

9.学生在考试时,回答选择题的记忆活动主要是(  )。[统考2010研]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答案】C

【解析】学生在考试时,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主要涉及再认和回忆两种活动。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回答选择题的记忆活动主要是再认,而回答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的记忆活动主要是回忆。

10.最早通过“潜伏学习实验”证明强化不是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的心理学家是(   )。[统考2010研]

A.班杜拉

B.托尔曼

C.皮亚杰

D.布鲁纳

【答案】B

【解析】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布鲁纳提出了认知发现说。托尔曼在1930年进行了著名的潜伏学习的实验,结果表明,动物在获得强化之前已进行了学习,只是未表现出来而已。他认为,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

11.贾维克(Jarvik)和艾斯曼(Essman)的小白鼠跳台实验所支持的记忆学说是(   )。[统考2009研]

A.脑机能定位说

B.突触生长说

C.反响回路说

D.记忆分子说

【答案】C

【解析】贾维克和艾斯曼设计的小白鼠跳台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反响回路假设。

12.机械复述与精细复述的最主要区别在于(   )。[统考2009研]

A.知识经验参与的多少 

B.是否有意识的参与

C.复述材料的数量不同 

D.复述材料的性质不同

【答案】A

【解析】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发生遗忘。复述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复述,即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另一种是精细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精细复述是短时记忆存储的重要条件。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知识经验的参与多少。

13.下列心理现象中,不属于学习的是(   )。[统考2009研]

A.习惯化

B.敏感化

C.暗适应

D.自适应

【答案】C

【解析】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当敏感化和习惯化是由复杂刺激引起的,而行为改变成为持久的改变时,才可以称为学习。而暗适应是指个体由亮处转入暗处,在暗环境中的视觉适应性逐步提高的过程,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不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引起的,因此不是学习。

14.在品德培养过程中,强调将“晓之以理”和“导之以行”相结合的学习理论是(  )。[统考2009研]

A.认知学习理论

B.人本学习理论

C.联结学习理论

D.社会学习理论

【答案】D

【解析】社会学习理论展示了一种社会化的过程,是指个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经由观察、模仿、认同与社会增强作用而学习。在品德培养过程中,用道理或者榜样行为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来学习。“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就是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成长源于自我实现的需要;联结学习理论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

15.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方式是(   )。[统考2008研]

A.视觉编码 

B.听觉编码 

C.语义编码 

D.形象编码

【答案】C

【解析】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两种形式,它们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语义编码是按言语发生的顺序以系统方式来表征信息的,包括言语听觉和言语运动两方面的信息。

16.在对系列呈现的学习材料进行自由回忆时,最后呈现的材料遗忘少。这种现象称为(  )。[统考2008研]

A.首因效应 

B.启动效应 

C.词优效应 

D.近因效应

【答案】D

【解析】在系列呈现的学习材料中,新近学习的材料的遗忘较少,属于近因效应;对最初学习的材料的遗忘也较少,属于首因效应。启动效应是指先前学习的经验对后续学习的影响。词优效应是指在快速呈现条件下,词中的字母比无意义字母串中的字母或孤立的字母更容易辨认的现象。

17.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中,用于调节学习者内部注意、记忆和思维过程的能力称为(  )。[统考2008研]

A.言语信息

B.认知策略

C.智力技能

D.运动技能

【答案】B

【解析】加涅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是指学习大量的名称、事实、事件的特性以及许多有组织的观念等;智力技能是指利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即学习“怎么做”的一些知识;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动作技能是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态度是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做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

18.布鲁纳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统考2008研]

A.认知目的说 

B.认知同化说 

C.认知发现说 

D.认知接受说

【答案】C

【解析】布鲁纳提出了学习的认知发现说,认为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认知目的说是托尔曼提出的学习理论;认知同化说和认知接受说是奥苏伯尔提出的学习理论。

19.托尔曼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认知地图。他得出该结论的依据来自于(  )。[统考2008研]

A.顿悟学习实验

B.位置学习实验

C.系列学习实验

D.对偶学习实验

【答案】B

【解析】托尔曼用位置学习实验证明了学习的实质是形成认知地图;顿悟学习实验是格式塔心理学苛勒研究黑猩猩学习的实验;系列学习实验和对偶学习实验是艾宾浩斯研究记忆的实验。

20.奥苏伯尔认为,影响知识学习的三个主要认知结构变量有稳定性和(   )。[统考2007研]

A.可利用性、清晰性

B.可利用性、灵活性

C.可辨别性、清晰性

D.可辨别性、可利用性

【答案】C

【解析】根据奥苏伯尔的观点,影响知识学习的关键要素是个体先前的认知结构。其中,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具备可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可利用性)是影响知识学习的首要变量;其次,个体能否辨别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与新知识之间的异同(可辨别性或可分离性),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再次,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的巩固性(稳定性或清晰性),也是影响知识学习的重要因素。

21.“潜移默化”是通过(  )识记进行的。

A.无意 

B.有意 

C.意义 

D.机械

【答案】A

【解析】无意记忆指没有什么明确的记忆目的,是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了一些东西;有意记忆指有明确的记忆目的,是有意识地、自觉地去识记一些东西;机械记忆就是死记硬背,记忆时对材料的意义、逻辑关系并不理解,只是用逐字逐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记忆;意义记忆则是根据对材料的内容、逻辑关系的理解而进行的记忆。

22.记忆系统中,储存容量最大的是(   )。

A.短时记忆

B.瞬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长时记忆和瞬时记忆

【答案】C

【解析】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能在瞬间储存大量的信息,进入感受器的信息几乎都被储存;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记忆容量似乎没有限度,它可以储存一个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为他的所有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23.提笔忘字,这种现象是(  )。

A.永久性遗忘

B.暂时性遗忘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答案】B

【解析】暂时性遗忘指已转入长时记忆中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还可恢复。例如一时写不出经常使用的字;遇到熟悉的朋友,话到嘴边说不出对方的名字,这被称为舌尖现象。而永久性遗忘指识记过的材料,不经重新学习不能再行恢复的现象。

24.1974年,巴德莱和辛奇提出的第一个工作记忆模型的最核心的部分是(   )。

A.语音环

B.视觉空间图像处理器

C.中枢执行系统

D.情境缓冲器

【答案】C

【解析】巴德莱和辛奇把工作记忆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中枢执行系统,调控着个体对存储信息的各种执行性加工;语音环,以语音形式保持信息;视空图像处理器,专门用于视觉或空间信息的编码。工作记忆的核心成分是中枢执行系统,它可以参与任何认知活动。

25.下列属于记忆研究中直接测验的是(   )。

A.补笔

B.词干补笔

C.模糊字辨认

D.迫选法

【答案】D

【解析】直接测验是在指导语上明确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回想他们经历过的某些事件,并把它们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如自由回忆和再认测验,迫选法属于再认测验。间接测验在指导语上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提取过去学习的信息,而是通过他们在一些特定任务上的表现来间接推断被试是否对某些信息拥有记忆。间接测验可分为词干补笔和知觉辨认。模糊字辨认是知觉辨认的一种变式。

26.从榜样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产生动作再现是观察学习的(   )。

A.注意过程

B.保持过程

C.复制(再造)过程

D.动机过程

【答案】C

【解析】观察学习有四个子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动作再现过程也称复制过程,即学习者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

27.当学生安静下来时就允许他离开禁闭室,这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答案】B

【解析】正强化是指通过呈现个体喜爱的剌激增强其反应的概率。负强化是指通过消除或中止不愉快的条件或剌激来增强反应概率。允许学生离开禁闭室是消除或中止不愉快的条件或刺激,是为了增加学生安静的行为概率,因而是负强化。

28.斯金纳发现,效果最好的强化方式是(   )。

A.连续强化  

B.定比间隔强化

C.定时间隔强化 

D.不定比间隔强化

【答案】D

【解析】不定比间隔强化是指每两次强化之间间隔的反应次数是变化不定的。定比间隔强化是指间隔一定的次数给予强化。定时间隔强化是指间隔一定的时间给予强化。连续强化是指每次行为之后都给予强化。斯金纳认为最好的方式是不定比间隔强化。

29.在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对刺激情景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联结力量就会增加,这符合(  )学习规律。

A.准备律

B.效果律

C.近因律

D.练习律

【答案】B

【解析】效果律是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满意律);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烦恼律)。

30.按照普雷马克原理,强化物可以是(   )的任何事物。

A.个体喜爱去做

B.同无条件刺激联系在一起

C.强化而非处罚行为

D.能够改变过去的行为规范

【答案】A

【解析】普雷马克原理就是用来帮助教师选择最有效强化物的一种方法,是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31.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叫(   )。

A.情景记忆

B.语义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陈述性记忆

【答案】B

【解析】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语义记忆是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时间、地点无关。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32.具有加工信息与存储信息的双重功能的记忆叫(   )。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工作记忆

D.长时记忆

【答案】C

【解析】所谓工作记忆,是指人们在完成认知任务的过程中将信息暂时储存的系统。工作记忆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临时的心理“工作平台”,在这个工作平台上,人们对信息进行操作处理和组装,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进行决策以及解决问题。

33.关于遗忘的(  )考虑到了个体的需要、欲望、动机、情绪在记忆中的作用。

A.衰退说

B.干扰说

C.压抑说

D.提取失败说

【答案】C

【解析】压抑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了,记忆也就能恢复。这种现象首先是由弗洛伊德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它考虑到个体的需要、欲望、动机、情绪等在记忆中的作用。

34.早晚时间若被充分利用,其学习效果要优于白天,这是因为白天受(   )干扰较多。

A.倒摄抑制

B.单一抑制

C.双重抑制

D.前摄抑制

【答案】C

【解析】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再现后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反之,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就是倒摄抑制。白天学习要受到这两种抑制的双重作用,而早晚学习只受单一抑制作用,所以效率高。

35.“自由联想”或“触景生情”引起的回忆是一种(  )。

A.有意回忆

B.无意回忆

C.直接回忆

D.追忆

【答案】B

【解析】区别如下:有意回忆是指有预定回忆意图和目的,有意识地搜索和复现过去形成的映象;追忆是根据有关线索,使用一定策略,通过推论和探索,在意志努力下完成映象复现的有意回忆;无意回忆是指没有明确回忆意图或目的,映象是按照联想原则自然而然地被提取或复现。例如一件往事偶然涌上心头,浮想联翩或触景生情,但回忆的内容往往不连贯、不系统。故答案为B。

36.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不能回忆或再认的主要原因是(   )。

A.无适当提取线索

B.痕迹消退

C.压抑

D.信息相互干扰

【答案】A

【解析】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不能回忆或再认的原因主要是无适当提取线索。

37.记忆术之所以能起作用是因为它改善了长时记忆中信息的(   )。

A.获得

B.存储

C.提取

D.组织

【答案】D

【解析】记忆术是通过形成内容中实际上不存在的联系来帮助长时记忆编码的策略。而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有:按语义类别编码;以言语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主观组织。所以,记忆术应该属于其中的主观组织。

38.接到老朋友的电话,知道对方是谁却叫不出名字,过一会儿就会想起来,这是一种(  )现象。

A.暂时性遗忘

B.倒摄抑制

C.鸡尾酒会效应

D.内隐记忆

【答案】A

【解析】有关一些很容易的事情的信息就在嘴边盘旋,但就是想不出来,这种现象被称为舌尖现象,这是因为在回忆信息过程中出现了暂时性的遗忘。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产生干扰作用。鸡尾酒会效应是指当人的听觉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意识将一些无关声音刺激排除在外,而无意识却监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已有关,就能立即引起注意的现象。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并未意识到的、对完成当前任务能自动产生影响的某些经验。

39.下列现象中不能证明长时记忆规律的是(   )。

A.系列位置效应

B.近因效应

C.感觉记忆遗忘

D.前摄抑制

【答案】C

【解析】系列位置效应是指系列的开始部分,或最初学的项目较容易记忆,末尾部分或最后(时间最近)学习的材料也容易记忆,而中间部分是最难记忆的。近因效应是系列位置效应的表现。前摄抑制是指长时记忆中保存的之前学习过的经验会干扰之后的学习。

40.根据学习水平对学习进行分类的心理学家是(   )。

A.加涅 

B.布卢姆 

C.潘菽 

D.奥苏伯尔

【答案】A

【解析】加涅根据学习的层次划分了八类学习;布卢姆从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出发,将学习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与动作技能领域三大类;潘菽将学习分为知识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智慧技能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学习;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答案为A。

41.下列几种学习的类型中,最高水平的是(   )。

A.原理学习 

B.概念学习 

C.系列学习 

D.问题解决的学习

【答案】D

【解析】加涅根据学习由简到繁将学习分为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的联合、多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42.学完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后,再学习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这种学习属于(   )。

A.组合学习 

B.并列学习 

C.上位学习 

D.下位学习

【答案】D

【解析】区别如下:下位学习是把新观念归入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适当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上位学习是指在若干已有的从属观念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个总观念。并列学习是指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即非从属关系,也非总括关系,只是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整个内容具有一般的联系。

43.学习的最佳期限指(  )。

A.学习条件都已经具备之时 

B.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之前

C.心理机能都已经发展成熟之时 

D.心理机能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之时

【答案】D

【解析】对于怎样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维果斯基强调了“学习的最佳期限”。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看来都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44.认知方式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它主要是影响学生的(   )。

A.学习内容

B.学习速度

C.学习质量

D.学习风格

【答案】D

【解析】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是一个人的认知方式在学习中的体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习惯于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适合不同的学习风格。

45.随机通达教学是依据(  )学习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

A.建构主义

B.结构主义

C.行为主义

D.认知主义

【答案】A

【解析】随机通达教学是斯皮罗等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认为学习过程中对于信息意义的建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从而获得对知识不同方面的理解。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景下、带着不同目的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行,以此达到高级知识获得的目标。

46.注重“先行组织策略”的学习理论是(  )。

A.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B.托儿曼的认知—目的说

C.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D.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说

【答案】C

【解析】先行组织策略是指在学习任务之前,先学习一种被称为“先行组织者”的引导材料,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这是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说中的观点。

47.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增加(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答案】C

【解析】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这是以信息单元(即组块)来计算的。组块的大小随个人的经验组织而有所不同,所以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扩大每个组块的信息容量来达到增加短时记忆容量的目的。感觉登记就是感觉记忆;注意是一种伴随着各种心理过程的心理状态;复述是短时记忆储存的有效方法。

48.短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是(   )。

A.图像记忆

B.声像记忆

C.视觉编码

D.听觉编码

【答案】D

【解析】短时记忆的编码形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其中听觉编码是主要形式。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哪些特点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没有,而短时记忆独有的(   )。[西南大学2016研]

A、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

B、储存的信息相对较少

C、信息保持时间很短

D、其储存的信息是我们觉察不到的

【答案】AB

【解析】短时记忆是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记忆阶段。其功能是暂时地存储信息,以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C项,短时记忆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大约为一分钟,感觉记忆的保持时间大约为1秒钟左右,两者的信息保持时间都非常短。D项,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我们意识不到的,这两种记忆中的信息只有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才能被执行、控制和加工。

2.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  )。[统考2015研]

A.气质类型

B.组块

C.加工深度

D.觉醒状态

【答案】BCD

【解析】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包括: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直接影响到记忆编码的效果;组块,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加工深度,加工深度越大,短时记忆编码的效率越高。

3.根据记忆的SPl理论,记忆系统的特点有(   )。[统考2010研]

A.串行编码

B.并行存储

C.独立提取

D.渐进遗忘

【答案】ABC

【解析】Tulving提出了记忆的SPI理论,该理论认为存在5种主要的记忆或记忆系统,这些记忆系统的编码是串行的,存储是并行的,提取是独立的。

4.对下列内容的记忆,属于陈述性记忆的有(   )。[统考2009研]

A.端午节的日期 

B.雨的成因 

C.骑车的技能 

D.舞蹈表演

【答案】AB

【解析】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情描述的记忆;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运动技能的记忆。CD两项属于程序性记忆。

5.根据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现实生活中的口头表扬属于(   )。[统考2009研]

A.正强化

B.内部强化

C.原始强化

D.条件强化

【答案】AD

【解析】正强化又称“阳性强化”,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条件强化又称次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初级强化(食物、性等)反复结合后,自身获得强化效力,口头表扬正是此种强化;原始强化与条件强化相对,即初级强化;内部强化与外部强化相对,内部强化是指强化物来自自身,而该题中的口头表扬属于外部强化。

6.下列选项中,属于学习现象的有(   )。[统考2008研]

A.见贤思齐

B.望梅止渴

C.蜘蛛结网

D.谈虎色变

【答案】ABD

【解析】学习是指个体反复经验所引起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因此,ABD三项属于学习。蜘蛛结网属于本能行为,不属于学习。

7.记忆的传统研究方法有(  )。

A.自由回忆法 

B.再认法 

C.对偶联合回忆法 

D.系列回忆法

【答案】ABCD

【解析】记忆的传统研究方法有:回忆法(包括系列回忆法、对偶回忆法和自由回忆法)、再认法、节省法、重建法、部分报告法、分散注意法。

8.记忆的类型有(   )。

A.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及长时记忆 

B.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

C.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D.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

【答案】ABCD

【解析】A项是按照不同的系统进行区分的;B项是根据记忆内容在时间轴上的指向进行区分的;C项是按照记忆的意识性标准进行区分的;D项是按照提取的准确性进行区分的。

9.在下列选项中,能解释记忆脑机制理论的有(   )。

A.突触生长说

B.机能定位说

C.反响回路说

D.记忆分子说

【答案】ACD

【解析】机能定位说属于脑学说。

10.学习是人和动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而人和动物的学习是有区别的,人类学习的特点有(  )。

A.人类的学习是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的

B.人类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C.人类的学习具有积极主动性

D.人类的学习是简单地适应环境

【答案】ABC

【解析】人类与动物的学习本质上存在差异,人类学习的特点有:人类学习是主动适应并改造自然和社会环境,并满足其生理和社会的需求;人类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以间接的方式获取经验,并能够概括、抽象事物及其关系;人类学习主要是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的协同作用,第二信号系统使人类发展了更为高级的心理功能。

11.建构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理论思潮,并且目前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存在着不同的取向,这些取向可包括(  )。

A.激进的建构主义

B.社会自主性建构主义

C.社会文化取向建构主义

D.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

【答案】ABCD

【解析】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包括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取向和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12.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  )。

A.意义编码

B.听觉编码

C.视觉编码

D.语义类别编码

【答案】BC

【解析】短时记忆的编码形式可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有语义类别编码、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和主观组织等方式。

13.影响短时记忆编码效果的因素有:(  )。

A.觉醒状态

B.组块

C.深度加工

D.对象的意义性

【答案】ABC

【解析】短时记忆编码的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因素: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

三、名词解释

1.遗忘曲线[南开大学2016研;苏州大学2013研;天津师范大学2012研]

答: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发生错误的回忆和再认。艾宾浩斯采用了无意义音节作记忆材料,发现了遗忘的规律,提出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比较多,以后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即在识记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遗忘速度较快,此后逐渐减慢,并稳定在一个水平上,表明了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遗忘是时间的函数,揭示了人类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2.记忆[首都师范大学2014研;苏州大学2014研]

答: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与其他如知觉、想象、语言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此外,记忆帮助个体保存经验,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发展。

3.观察学习[华东师范大学2014研;苏州大学2012研;华南师范大学2004研]

答: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及其强化结果而获得该行为反应的学习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第一次对这种学习模式进行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并构成他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一个完整的观察学习过程由注意、保持、产出和动机等四个子过程所组成,其中每个子过程又各自受到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或制约。与试误学习相比,观察学习具有更大的适应价值,并因而是人类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更普遍、更有效的学习模式。观察学习的人性格基础是人的类本质,即个体直接经验通过人的类属性而实现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共享。对观察学习的研究,在理论上要求承认行为主体内部的因素或过程,因而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史意义;它既终结了传统行为主义研究范式,又打开了通向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大门。

4.组块[华东师范大学2013研;南京师范大学2006研;华南师范大学2004研]

答:组块是心理学家米勒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的概念,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短时记忆贮存系统一般接收7±2个单位的量。改变组块的容量可以增加记忆容量和效率。通过组块可以使人记住更多的知识内容。

5.工作记忆[南开大学2012研;四川大学2004研;重庆大学2004研]

答:工作记忆亦称“活动记忆”、“操作记忆”,早由英国心理学家巴德利和希奇提出。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临时的心理“工作平台”,在这个工作平台上,人们对信息进行操作处理和组装,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进行决策以及解决问题。工作记忆的成分包括三个部分:语音环、视空处理器和中央执行系统。

6.内隐记忆

答:内隐记忆亦称“自动记忆”,与“外显记忆”相对,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其操作定义: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或外显回忆的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最初从遗忘症患者身上发现,从重学中可节省时间也可找到内隐记忆的痕迹,正常人从语词认知、技能学习到社会认知诸方面,都存在内隐记忆现象。

7.意义学习

答:意义学习指通过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而进行的学习,与“机械学习”相对。在运用有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的联系,达到理解事物的目的。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学习者将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应的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许多研究表明,意义学习在掌握材料的全面性、准确性、巩固性以及速度等方面均优于机械学习。

8.自我强化

答:自我强化是指人们在不同的活动中,对自己的行为或欲取得的成绩设置一定标准,若自己达到或超过标准,予以自我奖赏;若自己未实现预期目标,则予以自我惩罚的过程。个体以此种方式促使自己不断改进行为方式,提高操作水平以努力实现某一目标。一般分成三个步骤:(1)对靶行为进行自我监测;(2)对靶行为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估;(3)行为达到事先确定的目标时进行自我强化。

9.语义记忆

答:语义记忆是指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包括字词、概念、定理、公式、推理、思想观点、科学预测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严格的逻辑思维过程所形成,又与语词密不可分。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逻辑性和抽象性,还具有一定的形式化的特点。其信息是以意义为参照的,不受特定的时间地点限制,也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因而容易存取,提取时也不需要作明显的努力。

四、简答题

1.广告利用了哪些学习与记忆规律。[北京大学2016研]

答:传播是在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进行思想沟通或思想分享的过程。沟通要借助于媒体来实现,广告媒体就是传递广告信息的载体。为了使广告更多、更有效地传播信息,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习与记忆规律。

(1)使消费者增强对广告信息记忆效果的方法主要包括:

信息编组:组块是把几个小的记忆单位组成一个大的记忆单位。通过对小单位组块,记忆容量就可以增大。

增加对象的维度:欲想提高正确辨认刺激的数目,增加刺激维度是可取的,特别是当单个维度变化达到7个的时候(形意结合、形字结合、图形与色彩结合等手法),是广告包装设计对这一规律的应用。

利用视觉记忆:视觉媒介比听觉媒介更有利,视听媒介的文案编排应有所不同。对于听觉媒介,广告的重要信息最好放在文案的开头和结尾;对于视觉媒介,重要的信息最好放在文案的开头。

(2)使消费者增强对广告信息记忆的认知组织策略和视觉策略

认知的组织策略是统领的策略,它既可以统领一个个广告,组成广告系列,也可以在一幅广告创意中统领部件,组成整体或大的单元。组织策略主要包括新形象创造、联想律,组块、高级统领者、类比和境联等。

认知的视觉策略是加强对广告认知的微观策略,常用的有对比、镶嵌、转换、特征展露等等。

(3)广告实际上涉及了学习中的无意识部分——内隐学习以及记忆中的无意识部分——内隐记忆。

内隐学习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它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许多广告内容是受众群体在无意识或不知不觉的状态下习得的,因此具有自动性、抽象性、稳定性和理解性。

经内隐学习获得的有关广告的知识或信息有一部分存储在内隐记忆当中,这部分记忆不受干扰因素、加工深度、记忆负荷量的影响,保持时间较长,但是会受到广告信息呈现方式的影响。

2.简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南开大学2016研]

答:(1)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由于这种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自动发生的,个体无法意识到,因此又可称为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与内隐记忆相对的是外显记忆。外显记忆是指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个体有意识地收集有关经验,用以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时的记忆就是外显记忆,也可称为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2)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加工深度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研究者发现,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被试的内隐记忆效果,却对外显记忆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

在外显记忆的研究中,人们都发现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而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得多,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

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

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是记忆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研究表明,这一规律仅适用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然,内隐记忆不容易受到记忆负荷量增加的影响。

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

研究发现,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这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

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的存在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内隐记忆却很少受到干扰的影响。

3.简述联结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有哪两种理论?并比较其异同。[首都师范大学2013研]

答:(1)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两个主要派别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2)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S—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S—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3)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刺激是明确的,比如什么使狗流唾液?是食物。食物作为无条件刺激很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刺激不明确,比如什么使白鼠去抓机关?只能说是由它身体内部的某些情况,而不能确定。

反应方式不同。在经典条件反射中表现出的是应答行为,而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是自发行为。

形成条件不同。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需要时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匹配,操作性条件作用形成的条件是反应的即时强化。

形成过程不同,经典条件反射中,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前;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后。

消退程序不同。经典条件反射中,当条件刺激多次单独出现,而无条件刺激不出现时,消退产生;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将强化物去掉则产生消退。

4.简述短时记忆的含义与主要特点。[统考2008研]

答:(1)含义

短时记忆是指人对信息的短暂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记忆,是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它由直接记忆与工作记忆两部分组成。

(2)主要特点

信息的保持时间很短。在无复述的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大约为1分钟左右,得不到复述,将迅速遗忘。

编码方式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编码。康拉德的实验证明,声音相似的字母比形状相似的字母更容易混淆,因此,认为短时记忆存在听觉编码。波斯纳的短时记忆视觉编码的经典反应时实验证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在最初以视觉编码,之后转入听觉编码。后来的实验表明,短时记忆也有语义代码。

容量十分有限。信息容量为7±2个组块。组块是指在短时记忆编码过程中,由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的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信息单位。

5.列表比较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区别和联系。[西南大学2012研、浙江师范大学2011研、北京师范大学2006研、华东师范大学2004研]

答:

6.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人类的记忆系统。

答: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认为,记忆是人脑对所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一般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切配合的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记忆系统。

(1)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是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像的记忆,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一般信息保存时间为0.25~2秒钟,以物理特征编码,因此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容量较大。当信息受到注意,即得到识别,进入短时记忆,若没被注意则很快消失。

(2)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在1分钟以内的加工处理的记忆,一般以言语听觉形式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编码,其信息容量为7±2个组块,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被言语复述则转入长时记忆,而对未经复述的信息或超容量的信息则会随时间流逝衰退而被遗忘。

(3)长时记忆是经过复习后长期储存信息的记忆,信息保持时间为1分钟以上、数年,乃至终身。从信息源角度,长时记忆是对短时记忆重复加工的结果,但有些是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形成的,信息是以意义方式进行语义或表象编码。长时记忆的信息容量巨大,所贮存的信息具有备用性特点,其信息不能提取或错误提取是由于受到干扰抑制所致。

7.请你简要谈谈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社会学习理论的倡导者是班杜拉,他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人的行为习得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而获得行为反应的模式,行为主义所主张的刺激-反应联结式的学习就是属于此类;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了相应的行为模式。班杜拉把前者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后者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其主要理论内容如下:

(1)班杜拉的经典实验与发现

班杜拉曾经做过一个有名的儿童攻击行为实验。他认为,那种通过行为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习是非常有限的,因而它不可能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即,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而习得的,这种学习就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所谓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2)社会学习的对象是榜样

班杜拉认为凡是能够成为学习者观察学习的对象,就可以称为榜样或示范者。他认为榜样有三种形式:活的榜样;符号榜样;示例性榜样。

(3)社会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

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过程包括四个子过程:

注意过程。社会学习起始于学习者对示范者行为的注意,是社会学习的起始环节;

保持过程。即用言语和形象两种形式把所获得的信息转换成适当的表象保存起来;

运动再现过程。把记忆表象转换成行为,并根据反馈来调整行为以做出正确的反应;

动机过程。能够再现示范行为之后,学习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还受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

(4)社会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

社会学习理论较多地应用于品德与规范的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选择适当的榜样行为并反复示范榜样行为;

给学生提供再现行为的机会,并促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调整;

及时表扬良好行为,还要促进自我强化;

要重视榜样的作用,消除社会环境中的不良榜样行为。

8.试根据斯金纳的理论,简述正强化、负强化、惩罚三者之间的区别。[统考2007研]

相关试题:负强化(负增强作用,negative reinforcement)与惩罚的关系。[华中师范大学2003研]

答:根据斯金纳的理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三者之间有以下区别:

(1)正强化是通过在某一情境中增加某种刺激使有机体行为或反应速度、概率、强度增加的过程。负强化是在环境中取消厌恶刺激或降低厌恶刺激的强度,使有机体行为或反应概率增强的过程。惩罚是在一种行为发生后随即出现厌恶事件,使有机体行为或反应得以消除或抑制的过程。

(2)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目的都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但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撤消厌恶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3)正强化与惩罚都是通过呈现刺激来达到目的,但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惩罚呈现厌恶刺激;正强化的目的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惩罚则是降低反应发生概率。

(4)负强化与惩罚都有可能涉及到厌恶刺激,但负强化是撤消厌恶刺激,惩罚则是呈现厌恶刺激;负强化的目的是提高行为发生概率,惩罚则是降低行为发生概率。

五、论述题

1.加涅关于学习分类的观点。[苏州大学2013研]

答:加涅关于学习分类的看法有两种,分别是:

(1)根据学习由简到繁的系列将学习分为八类:

信号学习:经典性条件反射。

刺激反应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射。

连锁学习: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的联合。

语言的联合:一系列语言单位的联合。

多重辨别学习:辨别出多种刺激的异同之处

概念学习:把握事物的抽象的共同的特征。

规则学习(或原理学习):把握多个概念形成的命题。

解决问题(或高级规则):应用原理解决问题、达到目的。

加涅认为,这八类学习由简到繁,由低到高,排成一个层次,高级的学习要以低级学习为基础。这种分类,实质上反映了加涅力图融合学习的联结派与学习的认知派的一种折衷主义的观点。前三类属于简单反应,后五类属于人类特有的学习,他后来将前四类通称为系列学习。

(2)加涅将人类学习的结果分为五种类型:

言语信息,是指能用言语(或语言)表达的知识。其中又分三个小类:符号记忆;事实的知识;有组织的整体知识。

智慧技能,主要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其中又分五个小类:辨别,即区分事物差异的能力;具体概念,识别同类事物的能力;定义性概念,即运用概念定义对事物分类的能力;规则,即当原理或定律指导人的行为,按原理或定律办事时,原理或定律变成了规则;高级规则,即由若干简单规则组合而成的新规则。

认知策略,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动作技能中含有两个成分:一是运动规则;二是肌肉协调。动作技能学习的实质是通过练习,使操作规则支配学习者的肌肉协调,最后达到自动化。

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

上述五种学习结果中,前四种属于能力范畴。人的能力有天生成分和后天习得的成分。后天习得的能力是由习得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构成的。这四种成分中前三种属于认知领域,第四种即动作技能,属于心因动作领域。第五种即态度,属于情感领域。

2.试述遗忘及影响遗忘的因素。[南开大学2012研;首都师范大学2012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研;曲阜师范大学2011研]

答:(1)遗忘的含义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错误地再认与回忆。遗忘有几种不同的情况:能再认不能回忆称为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称为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称为临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称为永久性遗忘。

(2)遗忘的影响因素

遗忘的进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时间因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时记忆的保持量将发生变化。刚学完时保持量最大,在学后的短时间内保持量急剧下降,然后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最后接近水平。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记忆材料性质的不同对保持进程有很大影响。一般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对有意义的材料比对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遗忘得越快。

学习的程度

学习的程度不同对保持进程也有影响。一种学习材料如果学习没有达到一次完全能背诵的标准,即为低度学习的材料;如果达到恰能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下去,这种材料就是过度学习。显然,低度的学习材料容易遗忘,过度学习了的材料要比恰能背诵的材料保持得好一些。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回忆系列材料时,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材料有重要影响。一般最后呈现的材料成绩最好,其次是最先呈现的材料,最后是中间部分。

识记者的态度

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占重要地位的、不引起人们兴趣的、不符合个人需要的事情容易遗忘。

3.短时记忆的概念与特点是什么?短时记忆是怎样存储与提取的?[曲阜师范大学2011研]

答:(1)短时记忆的概念与特点

短时记忆是指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编码的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来自于感觉记忆并对其进行操作、加工,是正在操作的、活动的记忆,只有当那些被加工、处理和编码后的信息才能被转入长时记忆中存储,否则就会遗忘。

短时记忆的主要特点包括:

信息的保持时间很短。在无复述的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大约为1分钟左右。得不到复述的信息将迅速被遗忘。

编码方式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编码。康拉德的实验证明,声音相似的字母比形状相似的字母更容易混淆,因此,认为短时记忆存在听觉编码。波斯纳的短时记忆视觉编码的经典反应时实验证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在最初以视觉编码,之后转入听觉编码。后来的实验表明,短时记忆也有语义编码。

容量十分有限。信息容量为7±2个组块。组块是指将若干单位联合成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的记忆单元,是信息材料的意义单元。人们可以运用知识与经验,把小意义单元组合成大意义单元,从而扩大和增加记忆广度。

(2)短时记忆的存储和提取

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复述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复述或保持性复述,即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另一种是精细复述,是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精细复述是短时记忆存储的重要条件。

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不大,初看起来从短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应该比较容易和简单。但是实际情况比预料的要复杂得多。斯腾伯格预测,短时记忆中被试对项目的提取有三种可能的方式,即平行扫描、自动停止系列扫描和完全系列扫描。结果通过实验发现,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提取是完全系列扫描。即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做出判断。在这种提取方式下,反应时间仍将是项目长度的函数,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都要对全部项目进行搜索,具有同样的反应时间。

4.试述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各自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统考2007研]

答:(1)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含义

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已有的经验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作用的记忆,是个体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影响,又称自动记忆。内隐记忆能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或外显的回忆的测验中表现出来,其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一般不能用言语表达。

外显记忆是指人在意识的控制下,主动搜集某些知识经验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是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影响,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其形成一般有评估、比较和演绎等认知过程的参与,能对记忆的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言语描述。

(2)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之间的区别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主要区别在于:内隐记忆对信息的检索和提取是无意识进行的,外显记忆对信息的检索和提取是有意识进行的。二者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加工水平(加工深度)不影响内隐记忆的效果,但对外显记忆的影响明显;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一般内隐记忆的消退速度比外显记忆慢,外显记忆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内隐记忆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

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的成绩随识记数目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但内隐记忆则不受其影响;

感觉通道的改变会影响内隐记忆,但不影响外显记忆。加考比等人在研究中发现,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外显记忆容易受到无关因素的干扰,但内隐记忆很少受到它们的影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说明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但是内隐记忆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5.你如何看待短时记忆容量问题?什么是工作记忆?为什么它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浙江大学2004研]

答:(1)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Miller(1956)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组块的概念,即指将若干较小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如字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一个字母是一个组块,由几个字母组成的字词仍为组块,几个字词组成的词组也是一个组块。因此短时记忆的容量不是以物理单位计算,而是以组块来计算的。短时记忆的容量还和个体的知识经验有关。个体储存的信息越多,可以促进短时记忆的编码加工,提高组块的效率。一些心理学家用复述回路说等理论解释短时记忆的容量问题,需要复述的内容的时间有长或短,需要的时间也不同,时间短的容量就小;还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储存的项目占据了较多的空间,留下来操作的空间就减少了。

(2)工作记忆亦称“活动记忆”、“操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在许多复杂的认知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英国学者Baddeley和Hitch(1974)提出“工作记忆”的三系统概念以代替原来“短时记忆”的概念,并认为工作记忆系统包括三个部分:

中央执行系统。主管工作记忆信息的流动方式,负责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它们与长时记忆的联系,也负责注意资源的协调和策略的选择与计划。该系统是工作记忆的核心,起着注意系统的作用,但是其认知加工资源有限。

语音环。主要采用串行加工的方式,通过语音编码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存储。该子系统由语音储存和发音控制加工两部分组成。

视觉空间暂存器。主要采用表象的形式对视觉和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和存储,包含视觉元素和空间元素。后两个部分是从属系统,具有信息特异性。工作记忆这一术语的使用,往往与具体的研究目的和内容关系密切,应区别对待。

(3)在认知心理学中,工作记忆强调短时记忆的内容随当前完成任务的要求而变化,以及重视将信息从长时记忆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来。工作记忆的研究在认知心理学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工作记忆联结着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在这个阶段中对信息进行初步的编码加工,信息经过复述进入长时记忆中,得到长久的储存。同时,工作记忆在复述加工的时候还可以在长时记忆中检索,提取相关的信息。对工作记忆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整个记忆内在机制的研究。

6.遗忘的影响因素及理论,如何防止遗忘?[浙江师范大学2013研]

答:(1)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错误地再认与回忆。遗忘有几种不同的情况:能再认不能回忆称为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称为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称为临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称为永久性遗忘。

(2)遗忘的进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时间因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时记忆的保持量将发生变化。刚学完时保持量最大,在学后的短时间内保持量急剧下降,然后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最后接近水平。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记忆材料性质的不同对保持进程有很大影响。一般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对有意义的材料比对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遗忘得越快。

学习的程度。学习的程度不同对保持进程也有影响。一种学习材料如果学习没有达到一次完全能背诵的标准,即为低度学习的材料;如果达到恰能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下去,这种材料就是过度学习。显然,低度的学习材料容易遗忘,过度学习了的材料要比恰能背诵的材料保持得好一些。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回忆系列材料时,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材料有重要影响。一般最后呈现的材料成绩最好,其次是最先呈现的材料,最后是中间部分。

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占重要地位的、不引起人们兴趣的、不符合个人需要的事情容易遗忘。

(3)遗忘理论主要有衰退理论、干扰理论、提取失败理论和压抑理论:

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衰退理论接近于常识,但无法用实验来证明衰退理论,目前我们只能肯定:衰退是感觉记忆和维持性复述被阻断时的短时记忆信息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再现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之故。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干扰理论最明显的证据是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

提取失败理论是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的。提取失败理论认为,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舌尖现象”——这种明明知道某件事,但就是不能回忆出来的现象,很好的证实了这一点。

压抑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推出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于自我。也就是说,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

(4)根据遗忘的影响因素以及遗忘相关的理论,防止遗忘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

明确识记任务,培养学习兴趣。是否明确识记目的和任务,是否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是影响识记的重要因素。在识记之前明确识记目的和任务,对学习的内容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并且保持良好的情绪会对识记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对识记材料的理解。识记中对材料理解得越透彻,记忆效果越好。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对本来已经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采用意义识记;其次就是赋予无意义识记材料以人为的意义,即把无意义材料意义化,进行主观组织、再编码,这样有助于储存和保持。

合理分配识记数量。一般而言,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材料越多,识记所用的平均时间也就越多,因此在一定时间内识记的数量不宜太多。识记一定的材料之后进行休息,然后再进行其他的记忆活动。

多种感官合作记忆。多种感官在识记中同时发挥作用,可取得良好的识记效果。在学习外语时,眼看、耳听、手写同时发挥作用,其记忆效果大大优于单一感官的识记效果。

对信息的合理组织。对信息进行合理的组织,可以使它们处于一定的前后关系中,增加线索,促进提取。

把握150%的学习程度。研究表明,过度学习达150%,保持的效果最佳。超过或者低于150%,记忆效果都将下降。所以,识记时一定要掌握度,防止识记不够熟练,当然也不要超过150%,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

加强复习。学过的知识,如果不经过复习,是不可能永久、完全保持在记忆中的。根据遗忘的规律,总结出以下科学的复习方法:

a.及时复习。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规律表明,遗忘最严重的时刻是在识记刚刚达到记住的最初时刻,这是因为,新学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建立的连接还不牢固,痕迹很容易消退。而及时复习可以使即将消失、微弱的痕迹重新强化,变得清晰,并在头脑中进一步巩固。复习还能促进理解,使所学过的内容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便于精确记忆。

b.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单调的复习方法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会让人觉得厌倦、疲劳。多样化的复习,可使人感到新颖,容易激发智力活动,使所要复习的材料与有关知识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就能够更灵活、更牢固的掌握。

c.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的效果并不单纯决定于复习的次数,复习具有积累效果,刚学过的知识不但要及时复习,而且也要增加复习时间,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的次数可逐渐减少,间隔时间也可逐渐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