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1795字
- 2020-11-22 12:51:49
第8章 庄 子
1.试论庄子哲学的“道论”。
答:(1)庄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源,又具有超越性
①“道”是无作为、无形象而又真实客观的,是独立的、不依赖外物、自己为自己的根据的,是具有逻辑先在性与超越性的,是有神妙莫测的、创生出天地万物之功能与作用的本体。
②这个“道”不在时空之内,它超越于空间,无所谓“高”与“深”;也超越于时间,无所谓“久”与“老”。
(2)庄子的“道”具有普遍性
“道”大无不包,细无不入,贯穿万物,囊括天地,周遍包涵,巨细不遗,既宽博又深远。万物都具备“道”,“道”内在于一切物之中。
(3)庄子的“道”是一个整体,其特性为“通”
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合理性与价值,每一个体的禀性与命运千差万别,但无论有什么差别,在“道”的层面上,却并无亏欠,万物都是可以相互适应、沟通并在价值上齐一的。
(4)庄子的“道”是“自本自根”的
“道”自己是自己的原因,又是生成宇宙的原因。从万有依赖着“道”而生成变化,可知“道”是宇宙的“本根”。
(5)庄子的“道”不可感知与言说
“道”本无为,不可用语言来表达与限定。“道”不仅仅是宇宙万有的终极根源,同时也是人的精神追求的至上境界,可以用人的生命来体证的。
2.试论庄子“逍遥”与“齐物”及其关系。
答:(1)齐物与逍遥的含义
①齐物——“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强调自然与人是有机的生命统一体,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齐物”即把形色性质不同之物、不同之论,把不平等、不公正、不自由、不和谐的现实世界种种的差别相、“不齐”,视之为无差别的“齐一”。
②遥游
a.“逍遥”的境界是“无所待”,即不依赖外在条件与他在的力量。
b.顺万物本性,使物物各遂其性,没有丝毫的造作,随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物来顺应,与大化为一,即与“道”为一。
c.庄子的人生最高境界,正是期盼“与道同体”而解脱自在。
(2)逍遥与齐物的关系
①“各适己性”的自由观的前提是“与物同化”的平等观。逍遥无待之游的基础正是“天籁”“齐物”之论。
②庄子自由观的背景是宽容,承认自己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必须以承认别人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为先导。这种平等的价值观肯定、容忍各种相对的价值系统,体认其意义,决不抹杀他人的利益、追求,或其他的学派、思潮的存在空间。
③这样,每一个生命就可以从紧张、偏执中超脱出来,去寻求自我超拔的途径。“以不齐为齐”,即任万物万事各得其所,存其不齐,承认并尊重每一个体自身具有的价值标准。这与儒家的“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正好相通。
3.谈谈庄子“莫若以明”的方法论及其启示。
答:(1)“莫若以明”的方法论
①是非真相之认辨
庄子首先提出“明”(或“以明”“莫若以明”)的认知方法,以此明彼,以彼明此,跳出各自的藩篱,洞察彼此,理解对方,消解己见,以客观平常之心洞察彼此之事实,进而理解现象或概念之彼此的联系,破除对一切相对待的概念的执著。莫如用“明”的方法,这是关于是非真相之认辨的初步。
②“道枢”“天钧”
a.圣人站在更高的层面,首先是以中立者的姿态,保留、“因任”自然的分际或人为的界限。
b.其次是超越是与非、可与不可等的对待,理解彼此之间的是非及由彼此而生的是非,洞悉彼此与是非的复杂联系,进而体悟天地自然的“大道”正是统合是非彼此的枢纽。
c.最高真相、客观真理是所谓“道枢”或“天钧”(亦称“天均”“天倪”),它是承认、包含了各种事物、现象的认知以及层次、系列不同的相对真理的。它在最高的位置上,居于正中,其他的事物及有关的认知、判断及层层相对真理,均环绕在由它辐射的轴线的周围。
d.超越客观的“天”“道”观照、洞悉一切,没有偏弊。人们修养自己,也可以上达圣人的境界,与道枢、天钧相照应、相冥合,无时不得其中。
如上所说,圣人与“道”同体,存异又超越于异,使各种知识、各种相对真理及其系统各安其位,并行不悖。
(2)启示
①庄子提倡怀疑、批判的精神。他对人的认知能力、对人所执定的知识或真理的可靠性提出挑战,但他并不主张废弃对于“真知”与“知之至”的追求,只是希望减少盲目性,告诫人们由分析上升到综合,由认知上升到体验,由“小智”上升到“大智”。
②庄子的“心”,是虚静的心,其作用是观照。他主张返回灵台明觉之心,来体悟“道”,与“道”契合为一。从以上论述看,庄子的“道”论、人生修养论(理想人格论)与知论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