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孟 子

1.孟子为什么要批评当时流行的“生之谓性”之说,其性善论的要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答:(1)因为以告子为代表的“生之谓性”论流于粗糙,没有看到人性真正的本质,生之谓性也看不出人与动物的差别。

(2)性善论的要旨

孟子认为人皆有四心,四心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四心与道德的关系

a.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b.人内在具有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等道德的同情心、正义感、羞耻感、崇敬感和道德是非的鉴别、判断,这些东西就是道德理性“仁”“义”“礼”“智”的萌芽。

道德自律

a.孟子关于人性的讨论,是从人的情感——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出发的。人的道德直觉,道德担当,当下直接的正义冲动,并没有任何其他功利的目的。

b.人作为道德主体,自己为自己下命令,自己支配自己。这一主体既是意志主体,又是价值主体,更是实践的主体。仁、义、礼、智、信等,不完全是社会他在的道德规范,同时又是本心所制定的法则。这就是道德生活的内在性。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心,既是理,又是情。这种“四端之心”本身即涵有道德价值感,同时又是道德判断的能力和道德践履的驱动力,成为现实的道德主体自我实现的一种力量。

所以人性本善。

(3)性善论的意义

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揭示了关于人性的新的观念: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或他物的特殊性,这就是道德性。

道德本性才是人最根本、最重要的特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尺。若照着人天生的特殊资质、情状去做,自可以为善,这就是我所谓人性善,而有人在事实上为不善,不能归罪于所禀赋的质性上。

按孟子的看法,善性良知是天赋于人的,是先于经验的,是人区别于他物的类特性、类本质,在人之类的范围内是具有普遍性的。性本善高扬了人的价值。

2.辨析孟子的仁政思想。

答:(1)“不忍人之政”

正因为人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才能行“不忍人之政”。他把道德仁义推行到社会、国家的治理之中。他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反对以暴力和强制对待百姓,而主张“以德服人”的“王道”,爱护百姓,指出只有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统一天下。

(2)民生

为民制产,认为人民只有在丰衣足食的情况下才不会胡作非为,并接受教化。

孟子说,仁政应从划分田界开始。人民有土地宅园,有桑麻、家禽、家畜,无冻馁之虞,有丝衣,有肉食,是行仁政的结果。在战乱频仍之际,孟子反对不顾人民的死活,驱民耕战来满足人君的私欲。他反对暴政,反对滥杀无辜,主张轻刑薄税。如此,天下之民才能引领而望,归服仁君。

教育可以造就德才兼备的人从政。教育可以调治人心,和谐社会关系,安定社会秩序。教育可以使人“明人伦”,造成“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的社会风气。

(3)民贵君轻

民贵君轻,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很看重民心的向背,认为民心的向背是政治上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这是孟子思想中可贵的民主性精华。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历代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家影响很大,成为中国乃至东亚重要的政治资源。

3.试论孟子的修养工夫论与人格理想的当代价值。

答:(1)从大处来讲

国家、民族,要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必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博大的胸襟,为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友好相处,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为中国人应当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努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使国强民富、国泰民安,树立独立自强而正气凛然的国际形象。在国际关系中,本着互利互助的原则,从容面对超级强国,不卑不亢。面对少数别有用心者的无端挑衅,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澄清事实,据理力争,决不作任何无原则的妥协和让步。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国格和民族尊严,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尊敬,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从小处来讲

人若要堂堂正正地立足于社会,首先也应当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社会,奉献于社会,为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昌盛、人民的幸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要具有一定的同情心,尊老爱幼,扶弱济贫,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必要的关头,能够见义勇为,舍生取义。再次,要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加强自身修养,做到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明辨是非、抵御诱惑、经受考验。常言道: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一个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与各色人等相处时,还难免会遇到以强凌弱、以权压人、以利惑人者,对此,不应表现出丝毫的软弱和怯懦、奴颜和媚骨,而应保持一定的气节和耿介胸怀,为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勇于反抗,据理力争,做一个通体贯注着浩然之气的人。

(3)总的来说,孟子的修养工夫论与人格理想学说,具有永久的魅力和不朽的生命力。我们应当充分地汲取其中的精华,以加强我们的人格修养。当然,我们也应当像对待其它文化遗产一样,本着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摒弃其中不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成分,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人格、国格还有民族性格,永远朝着健康进步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