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1255字
- 2020-11-22 12:51:49
第6章 子思子
1.谈谈子思的五行学说中的“五行”与“四行”。
答:(1)含义
五行包括仁、义、礼、智、圣;四行是前四者。
(2)五行与四行的区别
①身心观
a.就“心”来说,有“内收”(形之于内的“德之行”)和“外扩”(流之于外的“行”);
b.就“身”来说,内收、外扩都必须凭借“德气”和“身”“体”,并且由于“气”的作用,在“身”“体”上有不同反映。“气”“身”也反过来制约“心”,规定“心”。
②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
a.仁、义、礼、智、圣的和合,是形而上之天道。仁、义、礼、智的和合,是形而下之人道。
b.前者是与天道相连的道德心性,属超越层面;后者是与社会礼俗相连的道德实践层面。
c.前者“诚于中”,后者“形于外”。
③圣人是理想人格,圣人与现实的人之间有时空的阻隔。
2.子思论“仁之思”“智之思”与“圣之思”的内涵。
答:(1)内涵
①“仁之思”的特点是精细,表示德气充盈、流行。“仁之思”与身体相连,设身处地,体贴人微,关心他人的忧乐和民间的疾苦,与他人同忧同悦。
②“智之思”的特点是长久。也即“明智”,是指善于发现贤人,向贤人学习的智慧。
③“圣之思”——轻盈,“轻”也是气的特征。,“圣”字从耳。君子要有听德,善于听闻、明了、学习、仿效远古圣人的榜样。“圣之思”与天道相接。
(2)这三者是修行的方法
①君子可以通过修行去追求圣贤人格。既要五德的内化,还必须注意“时行之”。
②道德的“仁思”“智思”“圣思”与五德内化有关,道德理性思考、道德体验、体悟的明觉精察,有助于善行实践的提升,终而促使五德形之于内。于是君子获得与圣贤境界一样的终极性的安乐。
3.《中庸》如何论“诚”?
答:(1)含义
“诚”的本意是真实无妄,这是上天的本然的属性,是天之所以为天的根本道理。
(2)圣人与普通人的“诚”
①圣人不待思勉而自然地合于中道,是从天性来的。普通人则有气性上的蔽障,不能直接顺遂地尽天命之性,所以要通过后天修养的工夫,使本具的善性呈现出来。这是经由求诚而最后达到诚的境界的过程。
②求诚的工夫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③《中庸》认为,由至诚而后明善,是圣人的自然天性;而贤人则通过学习、修养的工夫,由明德而后至诚。由诚而明,由明而诚,目的是一样的,可以互补。
(3)诚的意义
①只有天下至诚的圣人,能够极尽天赋的本性,于是能够兴养立教,极尽众人的本性,进而樽节爱养,极尽万物的本性,使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既如此,就可以赞助天地生养万物。这使得人可以与天地鼎足而三了。人的地位由此彰显。这也是首章“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意思。人体现了天道,即在道德实践中,见到天道性体的真实具体的意义。
②诚是自己实现、完成、成就自己,而道是人所当自行之路。诚也是使物成其始终的生生之道,没有诚也就没有万物了。
③当人的本性呈现,即仁心呈现时,就从形躯、利欲、计较中超脱出来,要求向外通,推己及物,成就他物他人。仁与智,是人性本有的,扩充出来,成己成物,即是兼物我,合外内。人之本性圆满实现,无所不通,举措无有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