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联考写作试题详解及范文(十二)

一、分析下面的论证在论点、论据、论证方式、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600字左右。

某管理咨询公司最近公布了一份洋快餐行业发展情况分析报告,对洋快餐在中国的发展趋势给出了相当乐观的预判。

该报告指出,过去5年中,洋快餐在大城市中的网点数每年以40%的惊人速度增长,而在中国广大的中小城市和乡镇还有广阔的市场成长空间,照此速度发展下去,预计在未来的10年,洋快餐在中国饮食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20%,成为中国百姓饮食的重要选择。

饮食行业某些人士认为,从营养角度看,长期实用洋快餐对人体健康不利,洋快餐的快速增长会因此受到制约。但该报告指出,洋快餐在中国受到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少年儿童消费群体的喜爱。显然,那些认为洋快餐不得健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该公司去年在100家洋快餐店内进行的大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中国消费者认为食用洋快餐对于个人的营养均衡有帮助。而已经喜爱上洋快餐的未成年人在未来成为更有效费能力的成年群体之后,洋快餐的市场需求会大幅度跃升。

洋快餐长期稳定的产品组合以及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迎合了消费者希望获得无差异食品和服务的需要,这也是洋快餐快速发展的重要优势。

该报告预测,如果中国式快餐在未来没有较大幅度的发展,洋快餐一定会成为中国饮食行业的霸主。

【试题详解】

上述题干在推理论证过程中至少存在以下一些逻辑问题:

1.过去5年洋快餐在大城市中的网点数的增长速度,并不一定在未来10年仍能保持,更不能用洋快餐在大城市中的发展速度推断其在中国广大的二级城市和乡镇的发展速度。如果我们发现洋快餐针对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城市中,甚至大城市的话,上述推断就会受到强烈的削弱。另外,上述推论并没有考虑国内快餐和其他餐饮未来的扩张潜力以及未来消费者的偏好转移等因素,就此简单下定论,太过草率。

2.用在洋快餐店内进行的问卷调查来推广得出中国百姓的饮食营养观念,样本选择存在偏差,有以偏概全之嫌,即在快餐店内的消费者大多是认同洋快餐的,而总体中从来不去或很少进快餐店的这部分意见却没有能够在该样本中体现。

3.未成年人到成年之后饮食习惯可能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不能轻易推断“已经喜爱上洋快餐的未成年人在未来成为更有消费能力的成年群体之后,洋快餐的市场需求会大幅度跃升”。成年之后更具消费能力,却有可能不再消费洋快餐食品。

4.中国式快餐与洋快餐并不是中国饮食行业的全部,甚至算不上主要组成——正餐可能占到饮食行业90%的市场份额——即使中国式快餐没有发展,也无法自然就推断出洋快餐一定会成为中国饮食行业的霸主。

5.洋快餐长期稳定的产品组合以及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迎合了消费者希望获得无差异食品和服务的需要,但是也可能同时失去了满足别的消费者追求新鲜感、追求服务多样化的可能。

6.洋快餐在中国受到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少年儿童消费群体的喜爱,并不能消除饮食行业的某些人士对于“洋快餐存在着长期食用对人体营养的不利影响”的质疑——毒品消费者可能都很喜爱毒品,但毒品却对人存在着致命的伤害。

【试题范文】

洋快餐将称霸中国吗?

上述某咨询公司的推理是难以成立的。

首先,上文通过过去5年中洋快餐在大城市中的网点数的大幅增长推出未来洋快餐在中国的发展潜力,这样的论断显然有失偏颇。过去5年飞速增长,并不就意味着将来也会以同样的速度增长;网点数增加与市场占有率的增加是两个概念,前者是绝对量,后者是相对量,在未知市场基数的情况下,不具有可比性。还有,中小城市及乡镇居民和大城市的居民很可能在消费习惯、消费能力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所以,洋快餐未来不一定就能真的获得多少中小城市和乡镇的饮食市场。

其次,上文以洋快餐店内进行的调查结果为依据得出“超过90%的中国消费者认为食用洋快餐对于个人的营养均衡有帮助“这一结论,也值得质疑。其一,调查对象难有代表性,快餐店里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不能代表整个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其二,调查结果缺乏客观性,且有偷换概念之嫌,洋快餐受到少年儿童喜爱,并不就意味着其无害于健康,前者属于主观感受,而后者是客观存在,洋快餐是否对身体有害当听专业营养学家的意见。其三,调查结果缺乏可持续性,少年儿童如今喜爱洋快餐,但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就很可能会改变这种消费习惯,从而不吃或者少吃洋快餐;另外,就算洋快餐对健康无害甚至有利,但如果它不能满足中国大多数人的口味,也难以推出对它的市场需求大幅跃升的结论。

再次,对无差异食品和服务的需要是相对的,很可能只是某些消费者在某些特定场合的需要,在用餐时间比较充裕、比较讲究用餐气氛、情调或排场的时候,人们就不一定会选择它。

另外,洋快餐长期稳定的产品组合以及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就算在一段时间内会吸引一部分的消费者,但时间一久这些消费者很可能就会厌烦,或者其一开始便丢失了那些希望保持新鲜感、喜欢变化的消费者。所以,洋快餐目前的这种优势很可能成为它未来发展的劣势。

最后,由于上文对中式餐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洋快餐现在在中国饮食业中所占的比例等问题也没有做出任何真正的考察,且忽视了中国消费者饮食习惯的区域性差异以及未来其消费观念和消费偏好的改变等因素,而得出“洋快餐一定会成为中国饮食行业的霸主”的结论未免有些草率。

二、根据下面这首诗,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的苍松,

那就做山谷一棵小树陪伴溪水淙淙;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

那就化作一丛茂密的灌木;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只麝香獐,

那就化作一尾最活跃的小鲈鱼,享受那美妙的湖光;

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宽敞,

那就铺成一条小路目送夕阳;

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变成一颗星星在夜空闪亮。

不可能都当领航的船长,

还要靠水手奋力划桨;

世上有大事、小事需要去做,

最重要的事在我们身旁。

【试题详解】

(一)材料分析

材料中给出的是一首诗,不能成为高松,就当小树;不能成为太阳,就当星星。这里是说,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好高骛远,即“知足常乐”。但是即使是小树,也要做溪边最好的小树,这是说不管处于什么位置,都要去积极进取,做到最好。综合看来,整首诗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简单地说就是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不可脱离实际,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有所追求,勇于攀登,不甘于平庸,追求卓越。对于个人是这样,对于企业也是这样,并不是每个企业都适合做大,做全。小企业也可以做得很好,这里可以涉及到战略定位方面。

因此根据上述材料,可以从以下定位和追求两方面立意。

常见的立意有: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合理定位,适于自己;做最好的你。

(二)名言警句

1.现在的我,经过了许多顺境和逆境,虽然不知道在别人眼里算不算成功,但却更加自信和快乐。因为我学会了把远大的理想变成具体的奋斗目标——做好每一件事,快乐每一天。我不能确定自己将来能否获得许多人推崇的名和利,但对我而言,成功就是不断地超越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快乐、充实、有意义。事业进步是成功,给家人快乐是成功,广交朋友是成功,能对他人有所帮助是成功。成功并不遥远,不虚度此生,就是我的成功。—— 潘锦辉

2.李开复的成功哲学的核心是:不要轻易走入一元化成功的误区,而应主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成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3.有勇气做真正的自己,单独屹立,不要想做别人。——林语堂

(三)素材

1.原鞍山钢铁公司工人孟泰曾3次被评为全国劳模。在解放初期,孟泰建立了“孟泰仓库”,他带领工友们搜寻挖掘器材,并加以整理、分类、修复,最后储存在“孟泰仓库”中,以备急需。孟泰的艰苦奋斗、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的精神后来被誉为“孟泰精神”。

2.原鞍山钢铁公司工人王崇伦曾两次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的称号。在解放初期,王崇伦研制出“万能工具胎”,成为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人。在抗美援朝时期,王崇伦设计并制造出特殊卡具,将军品生产的工效提高了24倍。在上世纪60年代初,王崇伦努力钻研,最终突破了十几项重要技术难题,填补了我国冶金史的空白。

3.田桂英是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她严把安全行驶关,使“胜利号”保持了3年安全行驶20多万公里的记录。田桂英于195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且光荣地出席了第一届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表彰大会。

4.原大连523厂工人赵桂兰在1949年为保卫国家财产而失去双臂,之后,她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于1950年被评为全国劳模。1957年,赵桂兰被保送到大学深造。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大连市西岗区法院担任助理审判员,之后她又调到区政府民政科、信访接待室工作。赵玉兰在工作中中一丝不苟,秉公执法;离休后,她也一心为国家奉献,来到青少年中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祖国的下一代。

5.原沈阳劳模物业公司经理张成哲是上世纪50年代的技术革新大王和职工技协骨干,他曾两次被评为全国劳模。他完成的技术革新填补了国内、省内空白18项,为国家创造和节约价值共计1000多万元。在上世纪90年代,张成哲发起成立了“沈阳成哲群英实业总公司”,他以劳模的身份进入市场经济,发挥了先进模范的带头作用。

6.王亮是大连一家机电安装公司的高级技师。自1993年以来,他主持或指导的13种电气控制系统产品的生产填补了国家的空白,他也因此被誉为具有高素质的新时期产业工人的代表。。

7.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三车间铆工、高级工人技师杨建华在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被誉为中国焊壳拼装“第一人”的杨建华近10年来解决了多个企业制造难点,并且进行了多达30项的技术创新。

8.美国教育界的思维方式与中国的很不一样。曾有一位中国家长问美国某大学的校长:“你们学校里有多少好学生,有多少差学生?”出人意料,这位校长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位家长的问题,只是诚恳地说:“我们这里没有差学生,只有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

9.一位来自墨西哥的移民凭借着超常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最终在美国扎下脚跟,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园丁。这个墨西哥人说他自己非常喜欢园丁这个职业,每当他掌握了一种新的栽培或修剪方法后,他都会无比兴奋。

10.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一生致力于帮助那些被贫穷和饥饿所折磨的人们。虽然特蕾莎修女所从事的事业没有为她带来很多的财富,但她的无私奉献精神却为她自己和别人带来了最大的快乐。

11.1968年,王万青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然而,毕业后的他没有选择留在繁华的都市,而是来到了玛曲草原。在之后长达43年的时间里,王万青始终坚守在玛曲草原,他的执著与坚定,感动了玛曲,也感动了中国,他因此被评为“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

12.2002年,李灵从淮阳师范毕业。当看到家乡的农村有大量留守儿童辍学在家时,李灵萌生了在家乡办学的念头。最终,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李灵办起了周口淮阳许湾乡希望小学。李灵的奉献精神感动了国人,因为她的这一精神,她评为中央电视台2009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试题范文】

范文一

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不能做高松,就做一棵最纯洁的小树;不能做麝香鹿,就做一条最活泼的小鲈鱼;不能像太阳那样光芒普照,就做一颗黑夜中最明亮的星。我们这些小人物,不能做大事,不能叱咤风云,那就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

做好每一件小事,本来就是我们的责任。做子女就应该照顾好年迈的父母,哪怕是端一碗饭,多一声问候;做学生就应该做好老师布置的任务,哪怕只有一道题,哪怕老师不检查;做一个员工就应该做好每一项工作,哪怕枯燥无味,哪怕得不到表扬。这是我们的责任,在其位谋其事。

做好每一件小事,能让我们变得和大人物一样有魅力。因为我们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发挥了自己的长处,我们让别人看到了自己的魅力所在。我们的魅力不在于饱读诗书,不在于冲锋陷阵,不在于指点江山,而在于我们虽然是小人物,但依然做出了自己的最大贡献,为社会添砖加瓦。我们身处不起眼的角落,但是我们的力量可以造福千万人。难道不是吗?一个普通的学生好好学习,将来可成为国家栋梁,一个普通的老师认真教书,可以造就千万个栋梁。一双普通的父母爱护子女,可以给孩子带来幸福的生活,一个普通的子女爱敬父母,可以营造整个家庭的和谐美满。

做好每一件小事,也是造就大人物的基本。古语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不能做好家务琐事的人是不能成就大事业的。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懂得做好小事的人,一样是英雄。

范文二

认识自己

有人问泰勒斯:“何事最难为?”泰勒斯回答:“认识你自己”。在古希腊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那里,认识自己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我是谁”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成了人类世世代代都在探索,却似乎始终无解的难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常离自己越近的事物,我们越是不容易看得真切。我们经常会把他人当做镜子来认识自己,从他人对我们的印象中获得对自己的了解。殊不知,这些镜子并非那么透明,它们总是根据我们自己的要求来呈像。假如你是个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人,那么你很可能只听取他人的赞美,对自己的优点如数家珍,对自己的缺点则讳莫如深;倘若你是个妄自菲薄、自轻自卑的人,那么你可能很在意他人的批评,对自己的不足十分看重,对自己的长处则视而不见。也许正是因为认识自己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人才会慨叹“人贵有自知之明”。

纵观历史,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擅长什么、缺少什么、想要什么、能做什么的人,都是智者。毛遂能够清楚的认识自己,面对危机,他没有畏首畏尾,反而拥有充分的自信,主动请缨解决难题,最终,他的自荐成为千古佳话;投资奇才巴菲特从不涉足IT业,对此,他的好友比尔·盖茨评价道:“这个家伙,从不否认自己对该领域的无知。正因如此,他才能稳扎稳打,坚持自己的投资之路。”也许我们没有他们的才智,无法拥有他们一样的成就,但只要我们对自己有足够清楚的认识,即使是做一棵小草、一片绿叶,一样可以拥有自己的快乐。

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取得进步的。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才可能拥有美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