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联考写作试题详解及范文(八)

一、分析下面的论证在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600字左右。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字典里,“终身制”和“铁饭碗”作为指称弊端的概念,是贬义词。其实这里存在误解。

在现代企业理论中有一个“期界问题(horizon problem)”,是指由于雇佣关系很短导致职工的种种短视行为,以及此类行为对企业造成的危害。当雇员面对短期的雇佣关系,首先他不会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投资,因为他在甲企业中培育的专业技能对他在乙企业中的发展可能毫无意义;其次,作为一个匆匆过客,他不会关注企业的竞争力,因为这和他的长期收入没有多大关系;最后,只要有机会,他会为了个人短期收入最大化而损害企业利益,例如过度地使用机器设备等等。

为了解决“期界问题”,日本和德国的企业对那些专业技能要求很高的岗位上的员工,一般都实行终身雇佣制;而终身雇佣制也为日本和德国企业建立与保持国际竞争力提供了保障。这证明了“终身制”和“铁饭碗”不见得不好,也说明,中国企业的劳动关系应该向着建立长期雇佣关系的方向发展。

在现代社会,企业劳动者个人都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而变化的环境必然导致机会主义行为。在各行各业,控制机会主义行为的唯一途径,就是在企业内部培养员工对公司的忠诚感。而培养忠诚感,需要建立员工和企业之间的长期雇佣关系,要给员工提供“铁饭碗”,使员工形成长远预期。

因此,在企业管理的字典里,“终身制”和“铁饭碗”应该是褒义词。不少国家包括美国不是有终身教授吗?既然允许有捧着“铁饭碗”的教授,为什么不允许有捧着“铁饭碗”的工人呢?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要注意分析的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

【试题详解】

题干的论证中存在若干逻辑错误或漏洞,以下要点供参考:

1.论证中“终身制”、“铁饭碗”、“终身雇佣制”、“长期雇佣关系”这四个概念各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含义,上述论证中忽视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差异。

2.论证中证明“铁饭碗”合理的主要依据是“期界问题”所表述的短期雇佣关系会导致种种职工短视行为。但是,“铁饭碗”和“短期雇佣关系”这两种情况虽然不能同时存在,但否定“铁饭碗”并不意味着一定导致“短期雇佣关系”。

3.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终身制”和“铁饭碗”作为指称传统体制弊端的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日本和德国企业的终身雇佣制一般适用于那些专业技能要求很高的岗位,与中国改革开放前国有单位普遍实行的“终身制”和“铁饭碗”是不同的,不能证明“终身制”和“铁饭碗”的合理性。

4.日本和德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这里强调“终身雇佣制”为日本和德国企业的竞争力提供了保障,理由不充分。

5.即便日本和德国企业的终身雇佣制为日本和德国企业的竞争力提供了保障,也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明“中国企业的劳动关系应该向着建立长期雇佣关系的方向发展。”

6.在“环境变化”、“机会主义行为”、“培养忠诚感”、“铁饭碗”这一系列事件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环境变化”不一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培养忠诚感”并非“控制机会主义行为”的唯一途径;“培养忠诚感”有很多手段可供选择,给员工提供“铁饭碗”并非是必须的;长期雇佣关系不等同于“铁饭碗”。

7.教授的工作性质与工人的工作性质有非常大的区别,将“终身教授”与“铁饭碗”工人简单类比是不恰当的。

【试题范文】

且慢为“终身制”翻案

上文试图通过层层论证来为“终身制”正名翻案,但这样的论证却是难以成立的。

首先,非终身制雇佣关系未必就会导致职工种种伤害企业的短视行为,因为如果员工将来会跳槽离开原有企业,通常也会继续从事性质及所需专业技能基本相同的工作,所以,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员工仍可能有动力去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投资。

其次,如果公司把员工的现实利益与自身经营状况紧密联系,加强员工激励机制管理,那么,即使是短期雇佣的员工,也会出于自身现实利益的考虑,关注企业的竞争力,避免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再次,日本和德国对“专业技能要求很高”的岗位上的员工实行“终身制”,但“终身制”未必适用于所有岗位和所有国家,况且“终身制”与竞争力间未必存在必然联系,竞争力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

另外,就算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也并不意味着所有变化都是杂乱无章的。如果变化存在一定规律,在掌握这些规律基础上,理性人就不一定会采取“只顾眼前、牺牲长远”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且终身制可能会使员工产生消极心理:反正我是被终身雇佣,忠诚与否都不会丢饭碗。

最后,美国等国实行终身教授制未必意味工人也可以适用终身制,终身教授通常是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其重要性远高于普通工人。而且,终身教授并非是所有教师都能得到的荣誉,而是需要经过严格评审的,既然这样,我们又怎能推出要对所有工人都实行终身制?

综上所述各类逻辑问题,我们呼吁:且慢为“终身制”翻案!(602个字符)

二、阅读以下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著名作家曹禺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看,应该给“眼高手低”正名。它是褒义词,而不是贬义词。我们认真想一想,一个人做事眼高手低是正常的,只有眼高起来,手才能跟着高起来。一个人不应该怕眼高手低,怕的倒是眼也低手也低,我们经常是眼不高,手才低的。

【试题详解】

(一)材料分析

材料中,引用著名作家曹禺先生说过的一段话,表明了曹禺先生的观点,即“为眼高手低正名”。实际上这是一道观点分析的题目,文章应针对“为眼高手低正名”进行分析论证。立意方面可以有两种态度,一是支持“为眼高手低正名”;二是反对“为眼高手低正名”。鉴于这个观点是曹禺先生的,因此最好选择支持的角度来展开论证。

“眼高手低”包括两个方面,即“眼高”和“手低”。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释,一是,做人眼界要开阔,目标要远大,做事情则要低下手来,脚踏实地,踏踏实实的做工作;二是,要求的标准很高(甚至不切实际),但实际上自己也做不到。很明显材料中支持的是第一种解释,因此文章中要包括目标远大和脚踏实地两个分论点。

(二)名言警句

1.就最高目标本身来说,即使没有达到,也比那完全达到了的较低目标要更有价值。——歌德

2.夫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3.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孟子

4.大鹏一日同见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

5.哀莫大于心死,愁莫大于无志。——庄子

6.志须预定自远到,世事岂得终无成?——徐谦

7.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张载

8.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杨炯

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0.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11.志不可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12.壮志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1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14.每一个人要有做一代豪杰的雄心壮志!应当做个开创一代的人。——周恩来

15.你决定人生追求什么之后,就做出了人生最重大的选择。要想如愿,首先要弄清你的愿望是什么。——格拉斯·勒顿

16.战略不能落实到结果和目标上面,都是空话。——马云

17.扯住穿金制长袍的人,或许可以得到一只金袖子。——苏格兰谚语

(三)素材

1.一位富翁带着一些年轻人来到一个菜园里。菜园的角落里长着许多硕大的南瓜,它们大都很相像,但其中有一个南瓜的形状有点奇怪,而且比其他的南瓜都小许多。原来,这个南瓜是长在一个玻璃瓶中。富翁对学生说:“我觉得,大多数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的愿望是成为普通人中的强者。我们的目标会决定我们的发展。我们依照目标而成长,就像南瓜依照玻璃瓶而生长一样。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选择的目标都太渺小了,目标实际上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局限了他们的成长。”

2.史蒂芬是哈佛大学机械制造业的高材生,在维斯卡亚公司每年一次的用人测试会上,和其他人一样,他被拒绝了。但史蒂芬并没有死心,他发誓一定要进入维斯卡亚重型机械制造公司。于是,他采取了一个特殊的策略——假装自己一无所长。他到公司人事部,提出为该公司无偿提供劳动力,最终他被分派去打扫车间里的废铁屑。一年的清洁工生活虽然使史蒂芬得到老板及工人们的好感,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提到录用他的问题。然而,史蒂芬却没有灰心。90年代初,维斯卡亚公司的许多订单纷纷被退回,理由均是产品质量问题。为了挽救颓势,公司董事会紧急召开会议商议对策。当会议进行很长时间却未见眉目时,史蒂芬闯入会议室,并对公司出现问题的原因作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还就工程技术上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随后拿出了自己对产品的改造设计图。在场的总经理及董事会的董事见到这个编外清洁工如此精明在行,便询问了他的背景以及现状,尔后,史蒂芬被聘为公司负责生产技术问题的副总经理。其实,史蒂芬在做清扫工时,就细心察看了整个公司各部门的生产情况,并一一作了详细记录,发现了所存在的技术性问题并想出了解决的办法。之后,他又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搞设计,获得了大量的统计数据,为最后一展雄姿奠定了基础。因此,机遇是留给那些就像史蒂芬一样目标明确,并且做好准备的人的。

3.有一天,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大家为什么要读书?”同学们踊跃地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此时,周恩来却一直静静地坐在座位上,没有抢着发言。校长注意到了他,于是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向周恩来学习啊!”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如果中国人不想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应该以“中华之崛起”为目标。

4.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内的一个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马和驴是要好的朋友,马在外面拉东西,驴则在屋里推磨。后来,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随玄奘一同前往印度取经。多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它重回磨坊会见它的驴子朋友。老马谈到的旅途经历让驴听了大为惊异。驴子惊叹道:“你有这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道路,我连想都不敢想。”可是老马却说“其实,我们走过的距离是大体相等的,当我向西域前进的时候,你一步也没停止。不同的是我与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按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进,而你却被蒙住了眼睛,整天只围着磨盘打转。”

5.陈胜年轻时是个雇工,给人耕田种地。有一天,耕作中的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对伙伴们说:“要是谁将来富贵了,我们彼此都不要忘掉对方。”谁知伙伴们却笑着应声问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听了这话,陈胜黯然叹息道:“唉,燕子、麻雀这些小鸟哪里能知道大雁和天鹅的志向啊?”正是有了高远的志向,陈胜最终才成功地成为了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

6.但凡成功的人往往都是“眼高手高”。一个留学生回国到一个做手机生意的公司当高层主管,他的朋友问他:“你会做手机吗?”他回答:“我要是会做手机就在生产线上当工人了。”朋友接着质疑他在国外到底学了什么。他回答:“我学了管理,3年时间我好不容易学会眼高手高了。”的确,“手高”是可以熟能生巧的,但是“眼高”可不是简单的事,要具备一套现代的创造性思维才可以。

7.柳传志谈到如何才能立足长远谋发展:“立意高,才可能制定出战略,才可能一步步地按照你的立意去做。立意低,只能蒙着做,做到什么样子是什么样子,做公司等于撞大运。”至于何谓“立意高”或者“立意低”,柳传志打比方道:“北戴河火车站卖馅饼的老太太,分析吃客都是一次客,因此,她把馅饼做得外面挺油,里面没什么馅,能坑就坑,这就是她的立意。而盛锡福鞋帽店做的是回头客,所以,他们的鞋怎么做也要合适。我觉得前者就是立意低,后者就是立意高。”

8.浙江师大的教授周勇把“眼高手低”这个词用在了做学问上。他认为:所谓“眼高”,就是眼界要高,要盯着具有挑战性的大问题、难题;所谓“手低”,就是要从小问题、容易的问题开始入手。周勇认为人不可能一口气吃成一个大胖子,也不可能一开始就迈大步,所以做学问要有准备,要从“小”做起,这样,才有可能做出一点成绩,也有利于自信心的提高。而“眼高”,对周勇来说,其实就是要有远大的理想,虽然有些理想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实现。周勇的目标是美国Clay数学研究所的7个千年数学问题,虽然难度很大,但他还是选择了这条充满艰辛的探求之路。

9.雷士照明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吴长江,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制造系,刚下海时他曾在广东一家企业做保安。虽然当时有很多人都觉得做保安对他来说是大材小用,但他却没有怨言。当时,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大学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能坚持下来,做什么都可以。在打工的半年时间里,他边打工,边观察,最终为自己以后的创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试题范文】

范文一

也来谈谈“眼高手低”

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在求职就业的时候,经常会听到“眼高手低”的批评。在我们的认知中,这似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而著名的剧作家曹禺先生为“眼高手低”正名的一段话却引发了我新的思考,也许我们不应该指责,反而应该提倡每个人都“眼高手低”。

“眼高”的人通常有一双慧眼,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而且志向高远,视野开阔。历史一次次向我们证明,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首先必须是个“眼高”的人。第一个竖起反秦旗帜的陈胜,虽然地位低微,却有“鸿鹄之志”,小的时候就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质疑;鞠躬尽瘁辅佐刘备父子的诸葛亮,出山之前,虽然躬耕于陇亩,却深谙天下大势,只期真正的明主,以为其成就霸业;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已经写下“我的志向属于千千万万的人”的句子,并且一生都在为实现这个誓言而奋斗。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既然“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何不“眼高”一些呢?

如果说“眼高”的褒义很容易让人接受,那么说“手低”也值得称赞则会备受质疑。正是因为“手低”这个罪魁祸首,才导致了“眼高手低”的备受责难。不过,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不要把“手低”理解为能力低下,而是从小处着眼,从基本的工作做起,那么“手低”无疑更值得我们提倡。人不可能一口气吃成一个大胖子,也不可能一开始就迈大步。石油大亨洛克菲勒,从店员开始做起,逐步走上了自己创业的道路,终于成为世界公认的“石油大王”;海尔公司总裁张瑞敏正是凭着对做好每一件小事的执着,才把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为著名的家电企业。他们用自己的拼搏史告诉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经过这样的解读,“眼高手低”的人恰恰是当今社会最为需要的人,因为只有“眼高”,才能志存高远;只有“手低”,才能厚积薄发。

范文二

志存高远 求实敏行

就业问题始终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难”是毕业生们无奈的慨叹。人人都向往稳定、体面的“好”工作,初出校园的毕业生更是对未来抱有超乎实际的美好幻想。但空有理论知识却缺乏实际经验,空有美好职业规划却反感去基层积淀,“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使得毕业生不得不面临理想与现实的两难困境。

与“高不成、低不就”不同,“眼高手低”之人是各大公司、企业苦苦追寻的理想聘用对象。所谓“眼高”,就是有远大的志向、开阔的视野、长远的目标和规划,敢于挑战未知、不断开拓进取;昔时少年刘邦看到秦始皇出游的赫赫威仪,立下“大丈夫当如是”的人生理想,才成就了汉代的开国伟业;诸葛亮虽躬耕南阳,却常“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放眼天下,运筹帷幄,故助刘备成就三分天下的霸业;周恩来从小便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并以之为终身奋斗目标,才成为了新中国深受人民爱戴的好总理;正是因为“眼高”,才有非凡的思想境界,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正是因为“眼高”,才能发现未竟之业、未涉之域,才能带领团队不断开拓创新、挑战未来。

身有凌云之志,亦需脚踏实地躬行。一切成功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都是一个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过程,都需要人们从基础、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夯实基础、积累经验,不断逼近理想中的目标。韩国总统李明博,青年时曾依靠卖寿司、捡垃圾来支付学费,生活造就了他踏实笃定的性格和求实敏行的作风,使他在国民选举中脱颖而出;戴尔电脑公司刚建立的时候,接订单、装配机器、销售运营等所有工作都是由戴尔和几个同学一起完成,日复一日的基层工作使得戴尔对客户的需求有了直观而深入的了解,继而产生了戴尔公司独特的“客户化定制”产品销售模式。实践出真知,各行各业的成功者以实际行动印证了老聃的箴言:“成事者,天下之难必做于易,天下之大必做于细,九尺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志存高远,方能使人生之树苍劲参天,俯瞰世间变幻;求实敏行,方能令根苗深扎于地,吐蕴天地精华。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若能多一份高远的情怀,少一份流俗的乡愿;多一份踏实敏健的行动,少一份好高骛远的空想,则人生之路必能行之高远,职业之涯必能广阔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