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考试专项题库-写作分册
- 圣才电子书
- 6416字
- 2020-12-01 15:59:14
经济类联考写作试题详解及范文(七)
一、下面是一段关于中医的辩论。请分析甲乙双方的论辩在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600字左右。
甲:有人以中医不能被西方人普遍接受为理由,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我不赞同。西方人不能普遍接受中医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乙:世界上有不同的文化,但科学标准是相同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适的自然规律,因此,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的发展不受民族或文化因素的影响。将中医的科学地位不为西方科学界认可归咎于西方人不了解中国文化,是荒唐的。
甲:“科学无国界”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谬误。如果科学真的无国界,为什么外国制药公司会诉讼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
乙:从科学角度看,现代医学以生物学为基础,而生物学又建立在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上。但中医的发展不以这些学科为基础。因此,它与科学不兼容,这样的东西只能是伪科学。
甲: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治好了那么多人,怎么可以是伪科学呢?人们为什么崇尚科学?是因为科学对人类有用。既然中医对人类有用,凭什么说它不是科学?西医自然有长于中医的地方。但中医同样有长于西医之处。中医体现了对人体完整系统的把握,强调整体观念,系统思维,就是西医所欠缺的。
乙:我去医院看西医,人家用现代科技手段从头到脚给我检查一遍,怎么能说没有整体观念,系统思维呢?中医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的时候,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在古代和近代都只有三十岁左右。现代中国人平均寿命提高到七十岁左右,完全拜现代医学之赐。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要注意分析的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
【试题详解】
题干中甲乙双方的论证都有若干错误或漏洞,以下要点供参考:
1.甲方认为“西方人不能普遍接受中医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推论是缺乏说服力的。这其中的理由是不成立的,正如乙所论述的,中医是否有科学性主要取决于科学的标准,不取决于文化的标准。
2.甲方的论述中混淆了“科学无国界”和“知识产权所有权”两个概念。甲曲解了“科学无国界”的概念。甲将“科学无国界”曲解为“科学研究的成果不应当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或者“科学研究的成果是无国界的”。这是错误的。
3.乙方认为中医并不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科学不兼容,所以是伪科学,这一论证是错误的。即使中医的发展不以生物学为基础,也推不出中医是伪科学。现代的中医虽然不以生物学等为基础,但生物学、化学等研究方法及其成果在中医中也有应用,因此不能说中医与科学不兼容。另外,不兼容不意味着就是反科学的或是伪科学的。判断科学与伪科学的标准过于简单化。
4.甲认为“崇尚科学是因为科学对人类有用。既然中医对人类有用,就应当说中医是科学的。”这种推理是不正确的。中医有用并不是判断中医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科学对人类有用,但是有用的未必是科学。该推论必须假设:凡是有用的都是科学。
5.在甲的论述中,中医的长处,如“对人体完整的系统把握,强调整体的观念,系统思维”,不能成为证明中医是科学的或者不是伪科学的理由,因为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是判定科学的标准。
6.乙认为现代人寿命的延长完全归结为医学发展的功劳,这一观点存在归因错误。平均寿命的提高不仅仅是现代医学的发展的结果,还有其它因素如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的提高等等。
7.乙认为西医用现代手段为病人“从头到脚检查一遍”意味着“西医有整体观念、系统思维”。乙误解了“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这两个概念。一般来说,“整体”或“系统”的概念被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要素的有机组合,有严格的结构性或连续性,并不是各个部分或要素的简单相加。
【试题范文】
在论辩和狡辩之间
上述甲乙二人就“中医是否是科学”的话题展开了激烈辩论,但双方在逻辑上均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将按照先甲后乙的顺序做简要分析。
首先,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未必就能成为辩证“中医是科学”的理由,因为很可能实际情况是中医本身严重不科学,导致了坚持科学思维的西方人无法理解与普遍接受中医。
其次,甲根据外国公司诉讼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也未必能否定“科学无国界”,因为科学知识的所有权和评价标准显然是一对不能混淆的概念,所有权具有排他性,应受到保护而不受侵犯,但是其科学性的评价标准却须具公共客观性。
再次,甲根据中医的历史悠久性、有用性及整体系统性来辩证中医是科学,也难以成立。因为某些非科学的思想如迷信、巫术发展历史更悠久,并强调系统思维,对心理安慰通常也有一定作用,但它们显然不是科学。
此外,乙把现代人寿命的延长完全归功于医学发展,并推出西医比中医科学的结论难以成立。因为平均寿命的提高不仅仅是现代医学发展的结果,更重要的可能是由于其它因素如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的提高等。
最后,乙依据西医也作全身检查,未必就能推出西医也有整体观念,因为整体不是单个部分的简单、机械的相加。况且即使西医也具有整体观念,也难以必然否定中医是科学的。
由于甲乙二人在论辩过程中存在诸如上述方面的逻辑问题,所以,严格说来二人有意无意地都有一定狡辩的嫌疑。(582个字符)
二、“原则”就是规矩就是准绳。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是:“原则上……,但是……”。请以“原则”与“原则上”为议题写一篇论说文,题目自拟,700字左右。
【试题详解】
一、材料分析
题干中,“‘原则’就是规矩就是准绳”指出了“原则”的重要性。“原则上……,但是……”表明重点是“但是”后面的部分,然而这里肯定“但是”并不意味着否定“原则上”。在生活中,“原则上……,但是……”大体上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即“这个问题原则上是行不通的,但是我还是可以为你破例,好好研究一下”和“原则上,这个方案是正确的,但是个别细节上存在问题,可以进行改进”。
题干中要求以“原则”与“原则上”为议题写一篇论说文,因此根据上述分析,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立意:一是,强调原则的重要性,坚持恪守原则;二是,不违背原则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变通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常见的立意有:遵守原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成功离不开原则;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完美结合;灵活运用原则;制度创新;敢于突破规则;杜绝“原则上”。
二、名言警句
1.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或乎?——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2.既有师法,又有变通。——刘道醇
3.发展成长的最有力原则在于人的选择。——[英]艾略特
4.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
5.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6.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莱蒙特
7.体无常规,言无常宗,物无常用,景无常取。——唐·皇甫堤
8.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邓小平
三、素材
1.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最终帮助越王成就霸业,被尊为上将军。但范蠡深知只可与勾践共患难,难与其同安乐。于是,范蠡功成身退,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齐国海边结庐而居。经过戮力垦荒,并兼营副业,没有几年,范蠡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用这些家产仗义疏财,施善乡梓,最后被齐王赏识,拜他为主持政务的相国。然而在齐国任相国只三年,范蠡就感叹到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2.龙永图有一次在瑞士的一家公园里碰到一个小男孩。这个男孩想冲厕所,但是却够不着水箱的绳,急地满头大汗。龙永图问他:“你为什么一定要冲厕所呢?”小男孩说:“不冲完厕所,是不可以离开的啊!”听了小男孩的话后,龙永图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这个孩子虽小,但也知道必须把一件事处理完整才叫结束。冲厕所对他来讲就是一个标准,也是一个原则,是不可以随便更改的。正如古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所教导我们的:一个人连简单的小事都无法坚持原则,那他面临纷繁复杂的事情时,就会更加没有原则性。
3.对于闯红灯的问题,尽管舆论大力呼吁、执法部门三令五申,但是时下这种违法行为还是屡禁不止。其实,交通法规就是一个原则,但太多人对这一原则处理地太过灵活,以至于对法规不屑一顾。上海曾发生一件闯红灯事件:一位女硕士因闯红灯,不但不听从交警的劝阻,反而殴打交警,结果被处以行政拘留15天的治安处罚。
4.如今,很多日本企业从中国迁到越南这一新型的发展中国家。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是:虽然越南人的工作效率没有中国人高,但是越南人做事认真,会严格按照生产要求来做,所以最后产品质量就会有保证,而这一点正是中国所欠缺的。
5.海尔总裁张瑞敏曾发表了一段精彩的论述来讨论人的品质:“如果我训练一个日本人,让他每天擦六遍桌子,他一定会按照我说的做;而一个中国人一开始会擦六遍,后来他就会慢慢觉得五遍、四遍也可以,最后他就会索性不擦了。我们中国人做事的最大毛病就是不认真,做事不到位,每天工作欠一点,天长日久就落后了”。
6.德国人因“死板”而闻名。在德国,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两部公用电话,一部前面排满了人,而另一部前面却没有一个人,原因是这一部电话是残疾人专用。德国人宁愿排队也不去动用另外一部电话,这就是原则性。
【试题范文】
范文一
杜绝“原则上”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杆秤,每件事情都有一个需要遵循的标准,这就是原则。然而,一旦“原则”变成了“原则上”,就好像是经过发酵的谷物,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因此,我们必须杜绝“原则上”。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件事情原则上行不通,但是我可以为你破例一次,好好研究一下。”或者“原则上我们只能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但不是不能通融”。如果我们是请求对方为我们“破例”或者“通融”的对象,可能会庆幸人们坚持的是“原则上”而非“原则”。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就会发现,太多的“原则上”只能让我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即使是对那些暂时受益于“原则上”的人也是如此。
首先,“原则上”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如果对方坚决按照原则办事,那么我们只能按照对方的要求不断地改进自己,使自己充值,以期符合对方的要求。比如,如果你渴望进入的公司对学历要求十分严格,不容“变通”,那么你就会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刻苦学习,锻炼自己的能力。反之,如果你通过关系让对方实行了“原则上”,也许你如愿以偿,但是从长远看,却阻碍了自身的发展。
其次,“原则上”不利于实行它的机构的建设,对公司企业而言,更是如此。企业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严格的专业化管理,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如果,企业对有的人坚持“原则上”而非“原则”,那么企业很可能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也就不能给企业带来优质的人力资源,必定限制了企业的前景。
更重要的是,太多的“原则上”带坏了社会的风气。试想,如果一个国家中的每个人都坚持“原则上”,什么事情都可以通融,什么原则都可以打折扣,那么这个社会必定是处处是人情、处处是关系,而非人人有能力,事事有准则,这样的不正之风必然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只有杜绝“原则上”才能严格按照规矩做人做事,才能促进个人、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范文二
坚持“原则”,抛弃“原则上”
原则,就是规矩,就是准绳。我们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也就是办事情的时候如果没有事先制定的原则来约束统一大家的行为,很难达成一致的结果。我们生活在一个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有机社会中,几乎每一件事情的顺利完成都需要合作,合作就需要合作的原则,也就是“法”。但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规则往往是挂于墙头或藏于文件;实践中往往用“原则上……”取而代之。从语言学来说,“原则上”本来就暗含了否定的含义,就暗含人情味于中,体现了“情”。“原则”与“原则上”,只字之差,可结果却差之万里。
学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商鞅死于自己创制的严法——车裂。有些人会说,也许商鞅临死的时候会后悔自己所提倡的“法治”,如果当初的制度留有回旋的余地,自己也不至于死得这么惨烈。其实,如果商鞅在天有眼,一定不会后悔的。正因有战国时商鞅以及他的强硬“法治”才有了中国第一个强盛统一的王朝——秦朝,中国的历史才有了新的篇章。
近现代的德国和日本,以其弹丸之国能挑起世界大战,虽然战败,但仍能迅速崛起,原因何在?报头的些许小事即能让我们窥见一斑。德国占领山东半岛时修建的城市设施——下水道,几十年后,部件被腐蚀出现漏洞,而几十年前的部件规格现在很难寻找。当中国工作人员询问德国当年的建筑公司时,得到了明确的回答:按当时的规定,在修建时在离管道多少米的地方埋藏有备用零部件。中国工作人员寻之,果然,问题随即解决。而日本的电子产品之所以能风靡全世界,其质量的出色正因为其“原则”。这两年日本汽车不断召回,我们在唏嘘其质量纰漏的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对其“原则”的执行。比起日本,中国的汽车没有召回,那就证明没有问题吗?事实上,发现问题而很难召回,存在的问题可能会更大。
常常,我们感叹中国社会的“潜规则”太多,我们欣赏西方国家的法制健全。其实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差别就是“原则”与“原则上”的差别,是“明确的规则”与“潜规则”的差别,是“法”与“情”的差别。秦国、日本、德国能走向强盛,正因为其“原则”。
现代的社会,现代的国家,现代的集体,要想强盛起来都必须要有“原则”,而抛弃“原则上”。我们的中国,尤其如此。
范文三
原则为船,变通为帆
俗语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乃至一个国家为人处事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保障一切事情顺利有序进行的基础。国家政事的处理,皆以宪法为据,保证了政府运作的公平性和规范性;公司企业的运行,皆因有其独特的员工制度,故能保障责任的明确性和工作的高效性;具体到个人,只有恪守普遍的道德准则,才能做到光明磊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但若一味死板地依照原则行事,则不免会走向死板、教条,不仅会降低整个企业或国家的活力,亦会压抑个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不利于整个群体的发展。因此,在坚持原则性的同时,适当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也是十分必要的。但这种灵活变通必须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即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整体的运作质量和效率,而不是毫无依据、天马行空地随意打破原则。如在语言翻译的过程中,翻译理论既要求译者将源语言所包含的风格和语义特征在目的语中直接表现,又允许译者对原文进行整体意译以更好传达文章的意境风韵;在司法裁决中,法律既明文规定了要依法惩处犯罪分子,又融合了我国“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量刑制度以及美国的司法陪审团制度,将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统一,进一步加强了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在人才培养和选拔方面,更是需要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一考定终身的风气在中国已沿袭千年,科举制既为朝廷选拔了众多诗书卓群之士,又将许多有特殊才能而不善考试的才子挡在了朝门之外:一代诗圣李白、江南才子唐寅、与“花鬼狐妖”为伴的蒲松龄、“红楼一梦”的曹雪芹……不由使清代名臣龚自珍发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声。故而在对文凭学历有严格要求的时代,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并没有任何学位却才学卓绝的陈寅恪;小学没毕业但才情横溢的沈从文,也因胡适的赏识而成为中国公学的讲师;我国著名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钱钟书,高考时数学仅得了15分,但因其突出的国文和英文成绩,而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这些被“破格录取”的大师,不仅没有降低高等学府的教学研究质量,反而大大增强了科研学术的活力和实力。
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才是坚持原则的最高境界。原则性不排斥灵活性,是为了更合情合理地坚持原则;灵活性以原则性为前提,是为了让原则性更适于持续发展。原则如船,是我们在浩瀚大海中的坚实依靠;变通如帆,在雄风中不断引领我们踏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