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8269字
- 2020-12-01 15:39:03
2015年北京交通大学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科目代码:615
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注意事项: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的不予装订和评分。
一、简述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5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5分)
2.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5分)
3.简述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其原因。(15分)
4.简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5分)
5.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5分)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75分)
1.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原理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25分)
2.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原理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义。(25分)
3.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阐述我们应该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5分)
参考答案
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科目代码:615
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注意事项: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的不予装订和评分。
一、简述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5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5分)
答: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也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
(1)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才能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2)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②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2.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5分)
答: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
(1)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
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正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3)在社会历史领域
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尤其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表现得特别明显。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敢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简述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其原因。(15分)
答:(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正是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2)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主观及客观的条件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就完成了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会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②从某个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4.简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5分)
答: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含义
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②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对立性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只是为了取得价值,才关心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
②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5.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5分)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主要包括:
(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水平分工逐渐取代国际垂直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这种分工以资本、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前提,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它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际水平分工的形成为生产全球化奠定了基础,为每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2)贸易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是指商品和劳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贸易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商品贸易增长速度加快,规模越来越大,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以及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以致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引擎”和最重要的增长源。国际贸易体制和规则更为规范,对全球贸易活动进行规制和调节的范围和作用趋于扩大,有力地推动了贸易的全球化进程。
(3)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相互竞争不断加强,使全球金融市场更加开放、金融体系更加融合、金融交易更加自由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加强联系和融合,金融创新日新月异,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极大地推动了金融交易的发展,大规模的资金流动可以在瞬间完成,这使得国际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快速流动,推动了金融的全球化进程。
(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指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分支机构,借助母公司与分支机构之间各种形式的联系,实行跨国投资和生产的过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分工、全球生产和要素流动的主体力量。跨国公司推动生产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使得跨国公司内部的人员交流、经营管理、产品生产呈现出“无国界”的趋势。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75分)
1.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原理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25分)
答: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抓住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1)一切从实际出发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事物的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不可抗拒性。因此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从现实情况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远比以往更为敏感和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我国改革开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大难题,但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具有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带来新的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而所有这些新的重大突破,实质上都离不开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更加成熟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完善提高。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但还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并且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当今世界国际局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4)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①事物发展过程中是存在矛盾的,主要矛盾是居支配地位,其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其次要作用。要学会全面的看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搞好重点突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两个全面”的重大任务,这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②现阶段,随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融汇不断深化,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影响到其他领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要抓住主要矛盾,在不同领域的改革可以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快有慢,但必须统筹兼顾、协同推进
2.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原理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义。(25分)
答:真理是一个过程。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①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a.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b.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②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真理的相对性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a.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任何真理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b.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都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认识的深刻程度、精确程度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③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a.二者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是说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二者相互包含
相互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总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真理观,即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2)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经过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
②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3.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阐述我们应该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5分)
答:(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原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另外,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2)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加强,但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适应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重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新变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
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核心价值体系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奋斗目标。
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a.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观念反映、理论表现,归根到底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邓小平同志对此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迄今为止最为先进最科学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也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及其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c.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根本目的、总体布局、战略目标的总体反映和价值体现,它是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服务的。
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这种继承性造成了意识形态发展的独特的历史,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在走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时也必须时刻遵循真实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不同的改革时期制定相应的发展中国特色主义意识形态的方针政策。
b.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在于,它把不同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以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观念反映、理论表现,归根到底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我们党先后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等重要论断
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由于不同的历史根源和发展状况,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任何社会意识形态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意识形态的本质。社会意识形态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意识,它的核心内容是阶级、政党、国家对自身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深刻认识,对自身发展道路和目标任务的高度概括,对自身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达。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要进行全面的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