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8397字
- 2020-12-01 15:39:03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6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央财经大学二零一四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3)
注意:本试题所有答案,应按试题顺序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5分)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真理的相对性
3.对立统一规律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5.能动的反映论
6.社会主义民主
二、辨析题(共40分)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含义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全部作用。(15分)
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对发展中国家既有积极有效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10分)
3.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15分)
三、论述题(共40分,每题20分)
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论述如何在我国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四、材料分析题(共40分)
材料:从福特建立生产线至今的100年工业发展历史中,虽然工业运行、组织、管理的各个方面一直不停顿地在完善、发展与变换形式,但革命性的变革却并没有发生。在人类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的革命性变革发生了,一场类似蒸汽机式的工业革命再一次震撼着工业领域。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发生了一场覆盖全球的新经济革命,从一般消费品的生产和交易开始,全面改变着工业经济的利润模式与经济运行模式。
根据材料,谈谈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所带来的全球生产方式的新变革。
参考答案
中央财经大学二零一四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3)
注意:本试题所有答案,应按试题顺序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5分)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答:答: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具体内容表现为:①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②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③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它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真理的相对性
答: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即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主要包括:
①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3.对立统一规律
答: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工人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阶段,是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①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
②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用以剥削雇佣工人;无产阶级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过活。
③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④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⑤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上,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5.能动的反映论
答:能动的反映论,即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并不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消极的、被动的产物,而是在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对同一事物所产生的映像,除随当时处境和过去经历外,还随需要而转移。所以大脑反映客观现实是主动的,其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反映的选择性。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活动,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履行现实。人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就可透过所反映的现象揭露事物的本质,并通过实践把主观的反映见之于客观,以变革客观世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还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辩证过程。
6.社会主义民主
答:社会主义民主又称“无产阶级民主”,是新型的民主,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民主,就是在集体专制下的公平与自由的形式。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土地归国家所有,个人只有使用权,这是与资本主义的最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共有制。社会主义民主是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的辨证统一,没有人民民主就不能有效的对敌人实行专政,而对敌人的专政又是人民民主的保障,在人民内部,是民主和集中的辨证统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依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
二、辨析题(共40分)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含义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全部作用。(15分)
答: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同时也要积极发挥政府对市场的指导作用。因为市场经济虽然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手段,具有任何其他机制和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但它同时也存在着自发性事后调节、催生过度垄断、排斥公共利益、引发两极分化等固有的功能缺陷,而且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克服。完全摒弃政府管理和调控的市场经济会使其缺陷大于优势,导致“市场失灵”。市场经济只有在市场和政府的最佳结合下,才能持续、长久、健康的运行。
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对发展中国家既有积极有效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10分)
答: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的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②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③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④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消极后果
①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②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③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④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3.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15分)
答: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赋予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2)人的能力在发展中可以逐步的改造自然,改造的后果由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整体承担。人类如果对自然界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就必将会受到自然界报复。
三、论述题(共40分,每题20分)
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具有一致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党确立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党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实际工作的指导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思想路线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思想路线的统一具体表现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关于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理论。思想路线是哲学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化,即作为指导思想而体现于实际工作各个方面的哲学路线。思想路线和认识路线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最精练、最简要的概括。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又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表现在实际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具体化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实践,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和群众的实践活动作为党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为了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际工作中贯彻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4)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而不是旧唯物主义的机械的反映论。能动的反映论,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理论依据。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和目的,就是要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5)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是否真正做到了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通过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真理的过程。党的思想路线正是体现了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6)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据。历史的经验证明,党的思想路线是否正确,是否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总之,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思想路线是否正确,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我们的思想和理论才能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党的思想路线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统一的。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论述如何在我国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一是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二是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生产关系虽然被生产力所决定,但它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与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不适合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甚至破坏生产力。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不断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一个由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循环过程,每一次循环都使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①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阐述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②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的来说是比较低的,并且发展不平衡,既有现代化的大生产,又存在着以手工业为主的农业和手工业,这种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必然要求有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同它相适应。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这种从国有经济到个体私营经济的多层次的经济结构,适应多层次的生产力的状况,促进了各个层次的生产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
③我国新形势下如何巩固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a.应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按照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促进公平竞争的要求,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加快垄断行业分类改革,特别是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打破行政性垄断;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制度,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监管透明度。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规范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行为,防止片面的“国退民进”、“只讲‘退’不讲‘进’”的倾向。
b.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
c.还应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四、材料分析题(共40分)
材料:从福特建立生产线至今的100年工业发展历史中,虽然工业运行、组织、管理的各个方面一直不停顿地在完善、发展与变换形式,但革命性的变革却并没有发生。在人类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的革命性变革发生了,一场类似蒸汽机式的工业革命再一次震撼着工业领域。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发生了一场覆盖全球的新经济革命,从一般消费品的生产和交易开始,全面改变着工业经济的利润模式与经济运行模式。
根据材料,谈谈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所带来的全球生产方式的新变革。
答:马克思指出生产方式是“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生产方式是不同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独立范畴;是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形式与作用方式。生产方式具有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两种形态。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传导机制,对社会的发展变革起着导向作用。由于生产方式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生产方式的变化能够改变社会经济结构,从而实现对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
当前的信息化浪潮,正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通过信息网络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网络化、社会化等新特征,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趋向公平化、民主化,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变革。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全球生产方式带来了新变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所带来的全球生产方式的新变革主要包括:
(1)劳动方式的变化
劳动方式属于物质生产方式的范畴,信息网络对劳动方式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生产技术条件和生产组织形式这两条途径。
①互联网是信息网络的主要代表,互联网的主要特征是:“促进以前不得侵犯的个体拥护的共享,进一步推进信息共享这一目标。”一方面,互联网使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各部门、各产业联合进行的方式加快技术革新的速度,促进生产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互联网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在客观上为生产技术、工艺水平等提供了创新的动力和现实需要。
②信息网络在改变技术条件的基础上,使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传统的生产组织形式逐渐暴露出效率低下,反应滞后等缺陷,随之产生出了适应信息化要求的网络化生产组织形式。这种新型组织形式不仅在企业内部实现信息的纵向传输,同时也实现了在不同企业之间的外部信息横向连通。使原本独立的经济体以互补性协作的关系相互关联,从而实现创新和共赢。
信息网络通过对劳动方式的改变,打破了信息资源的界限,加强了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2)生产形式的变化
信息网络对生产形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上。资本主义经济以市场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有很多缺陷,信息沟通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完整准确的信息能促使各种资源获得最优配置,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由于互联网自身是一种非排他性的公共资源,并且具有信息完整性和传递快捷性等优点,所以网络的普及应用能够使交易双方破除交流障碍,借助互联网获取信息,从而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不合理消耗,推动经济自由化发展。
(3)生产的社会形式的变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这一论述表明生产的社会形式是区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根本标志。在信息时代,信息和知识逐渐取代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者不再单纯出卖劳动力,而是转向脑力支出,并且出现了信息转化为资本的现象。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不必再经过资本家这一中间环节,开始走向合作化、社会化的自主结合方式。这种新特征消除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关系,资本主义所有制中的矛盾对立关系也逐渐弱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