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四川省农村信用社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11607字
- 2024-12-21 09:46:55
第三节 语句表达
一、语句排序
1.巧抓关键词
(1)代词
“这”、“这里”、“这些”、“这时”、“那……”、“那里……”、“那些”、“那时”、“其”、“其中”、“此”、“彼”等代词在句中起复指作用。
当某句中出现代词时,要根据语意找准它所指代的对象,那么,这个对象所在的句子与代词所在的句子一般是紧密相承的。当然,代词开头的句子往往不能作为首句。
(2)连词
特别是关联词(“虽然……但是……”、“不仅……而且……”、“只要……就……”、“因此”、“所以”、“然而”、“可是”、“却”、“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又”、“再”、“同时”、“相反”、“其实”、“可见”、“首先”、“其次”等),这些词语在句中明确表示了其间的逻辑关系,对判断句子衔接是否连贯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关联词来说,可以根据习惯搭配,直接判断句子的衔接。
(3)具有关联性或指示性的词语
这些词语在意思上是有关联、有照应的。如时间上的照应、地点上的照应、方位上的照应、人物的关联、景物的关联等。
2.考虑句式一致
句式构成相同的往往需要前后相连。句式一致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句型的选择要一致;
(2)相关语句中相对应的词语或短语的形式要保持一致;
(3)采用的修辞格要保持一致。这反映到句子的形式上,主要涉及排比、对偶这两种。
3.确定恰当的表达方式
要认识语段的表达方式,明确表达顺序。不同的表达方式一般使用不同的表达顺序。
(1)记叙的表达方式一般使用时间顺序
这能使读者从时间变化的过程中明白事物或情节变化的脉络。时间顺序一般由表示时间的词语或暗含时间概念的词语表示,如果记叙事件还要注意情节的先后,行踪的变化、动作行为的承接等。
【例1】将下列四句话连成一段文字,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村里,________和村民们一道投入抢收战斗。
①就像勇猛的战士一样,
②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
③马上扔下背包,
④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
A.②④①③
B.①④②③
C.④②③①
D.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这段材料主要叙述的是“某校师生”关心集体,忘我地“和村民们一道”冒雨“投入抢收战斗”的故事。叙述一件事,语言的先后顺序要正确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④句是写师生听到广播,即得到信息,②句是写师生此时的一种心理,即得到信息后所产生的心理,③句是描写师生的具体动作,即在心理指导下的动作,①句是对师生投入抢收战斗的形象描写。
(2)议论的表达方式一般使用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主要有: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特点到用途等等。逻辑顺序常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这就要求对语段的表意和层次进行细致分析;通常情况下,有相应的关联词为标志。
【例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______。
①人总有一个信念:宇宙是有秩序的
②可是,离开了这种探索精神,数学是无法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
③因此人应该去探索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秩序,以此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
④数学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
⑤数学家更进一步相信,这个秩序是可以用数学来表达的
A.④②①⑤③
B.①③⑤④②
C.④②③①⑤
D.①③④②⑤
【答案】A
【解析】分析句中的五个句子,可以发现与“秩序”相关的有①、⑤,与“物质需要”相关的有②、④,③句与这两个关键信息均相关。据此排除BD两项。由⑤句的“更进一步相信”可知,①、⑤这两句的顺序为①⑤。由②句的“可是”可知,②、④这两句的顺序为④②。③句以“因此”开头,且涵盖“秩序”与“物质需要”双层信息,故应在结尾。
(3)说明的表达方式一般采用空间顺序和事理顺序
在说明事物的形状、位置、大小、结构等时,使用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由内到外、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等空间顺序,这样能够让读者有条理地了解对象的信息;在说明事物的功能、特点、关系、用途、程序等时,使用事理顺序,并要注意读者心理接受、感应的顺序。
【例3】将以下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①这就和浴室中的镜子表面出现水雾的原理相同。
②研究表明,利用激光脉冲从空气当中的原子里分离出电子的过程有助于生成羟基原子团。
③用激光使水蒸气“冷凝”成为雨滴,称为激光造雨。
④比起在大气层中撒播盐粒或碘化银颗粒等人工降雨方式,激光造雨是一种更加“清洁”的选择。
⑤此项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能否大规模推广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⑥这些原子团可将空气中的硫和二氧化氮变成能够“附着”水蒸气的凝结核,进而使水蒸气“冷凝”成水滴。
A.②⑥③①④⑤
B.③②⑥①④⑤
C.④③①②⑥⑤
D.⑥①②③⑤④
【答案】B
【解析】⑥句有指示代词“这些”,不能放句首。⑥句应紧跟在②句后,用⑦句中的宾语(原子团)充当⑥句的主语,阐述激光造雨的原理,再看①句的指示代词“这”,根据文意可判断指代的是激光造雨的原理,故①句应紧跟⑥句。
(4)描写的表达方式一般采用空间顺序及事理顺序
采用空间顺序时,首先应选好立足点和观察点,使景物依次呈现;其次要注意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是仰视、平视,还是俯视?是远观还是近看?是由点到面还是由面到点?细究此类问题,就能把握写景语段的脉络。
【例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一阵晨风拂过
②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
③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④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她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⑤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⑥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虚伪的世故
A.③②⑥⑤①④
B.④②①⑤⑥③
C.②⑥⑤①④③
D.③①⑤②⑥④
【答案】A
【解析】③句是看到成熟的向日葵低垂的姿态引发的感想,故应紧接前文,排除BC两项。比较AD两项,第②句交代对象“我家的这几株初出茅庐的向日葵”,⑥⑤①④句是对其具体评述,而D项把第②句放入①⑤与⑥⑧之间显得语意混乱。
二、语句衔接
典型提问方式是“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是……”,选项往往是一句完整的话。不完整的材料中,横线的位置可能在中间,也可能是最后,也有可能在材料开头,前两者出现较多。此类试题,难度不高,需要比较选出最佳语句。
解答语句衔接题,考生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以快速选出正确答案:
1.快速定位横线前后的语境,分析前后逻辑语意的关系,根据语意的前后关系,断定横线处的语意可能性。
2.注意横线前后语境关系的构成,常常会有几种,比如转折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条件关系、顺承关系等。
3.除了考虑语意,还需要注意逻辑连贯性。有些时候正确选项的句子放到横线处,整个材料有可能形成一种固定的结构层次,比如总—分—总结构。如果一段话属于总—分—总的格局,给出了前面的“总”与“分”,需选择的是后一个“总”,那么考生就应将适合做结束语的那一句作为正确选项选出来,填到横线处,从而使整段短文既有“总”(提出论点),又有“分”(展开解题),最后又是“总”(即结束语)。
【例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21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①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
②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然”
④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他们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⑥从表面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②③①④⑤⑥
B.②③⑥④①⑤
C.③①⑤②④⑥
D.③④②①⑥⑤
【答案】B
【解析】根据前后呼应原则,①⑤、③⑥应紧密相连,④和⑥句构成转折关系,④应接在⑥后。
三、结语推断
结语推断题提问方式为“以上材料是某篇文章的引言,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介绍的是……”“由此可推知下文将要论述的是……”等。
解答结语推断题,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综合考虑:
1.错误选项往往是文段中的已有内容,最常见的是设置成最后一句前面谈过的内容,可以用排除法将其排除,提高效率。
2.从语意内容上来说,已知材料引出下文内容,已知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多是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一句,有些时候会有结论性的引导词作为标志,如“所以”“因此”“总之”“综上所述”等。因此,考生只要锁定最后一句,把握其中所谈的概念、关系、对象、话题,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
3.有些结语推断试题,考的是材料的整体语意结构,比如“别人认为A,我认为B”,接下来往往是“为什么B”,再如材料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下文往往是“解决问题”,即选择最好的办法。
【例6】“人造美女”是最近非常抢眼的一个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梦想,通过整形美容手术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成为现实,对每一位爱美女性来说,都是一种诱惑。目前,整形美容已成为诸多爱美女性增加个人靓丽指数的时尚选择,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女性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作为文章的引言,该文章最有可能谈的是( )。[2011年农村信用社真题]
A.整形美容的方法、原理和效果
B.整形美容受到众多女性青睐
C.整形美容给女性生活带来的变化
D.失败的整形美容所带来的痛苦
【答案】D
【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要清楚什么是“引言”。引言就是写在正文前面的,起到概括全文、引出正文内容的作用的一段文字。文段最后一句话“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女性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与前面的话题形成转折,我们可以判断出,该文最可能谈的是:失败的整形美容带来的痛苦。
四、病句辨析
病句辨析主要考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序不当、不合逻辑等常见的病句类型。
1.搭配不当
(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例:半个世纪以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全国20多个省,800多个县,测量、摄影、分析、研究的古建筑和文物达2000余项之多。
应删去“的足迹”,或将“踏遍”改为“遍及”,因为“足迹”无法“踏遍……”。此外,“摄影”与其修饰的“古建筑和文物”也不能搭配。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六年间,我国航天技术完成了从单舱到三舱,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的进步。
“完成”应改为“实现”。
(3)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1:“一本杂志编的《野性大地》”。
应改为“一家杂志社编的《野性大地》”
例2:“你把这个意思应该跟你师傅说说。”
把字结构应作状语,“应该”应置于“把这个意思”前。
(4)主语和宾语意义上不能搭配。
例:世界是一个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和转化的过程。
世界不是过程,因此主语与宾语不能搭配。
2.成分残缺或赘余
(1)成分残缺
①主语残缺
有两种情况:
a.由于滥用介词和“介词……方位词”格式,造成主语残缺。
例: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介词误用,造成主语残缺,去掉“在……中”。
b.暗中更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
例:蒙古族同胞长期生活在马背上,随身携带精美的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作餐具。
前半句的主语是“蒙古族同胞”,后半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作餐具的是小刀,可改为“长期生活在马背上的蒙古族同胞随身携带的精美小刀,既可以……又可以……”二是“宰杀、解剖”与“肉”搭配不当,应删去“的肉”,全句可改为“长期生活在马背上的蒙古族同胞随身携带的精美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解剖牛羊,又可在肉熟之后作餐具使用”。
②谓语残缺
有两种情况:
a.一句话说了主语,还没有说完谓语,却又另外起了个头,因此造成谓语中有残缺。
例:大伙通过提高工效,合理调配和技术改造,干劲更大了。
b.由于缺少谓语中心语造成谓语残缺。
例: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
③宾语残缺
往往由于宾语前的定语太长,使得中心语残缺。
例: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深刻的主题,使得金庸的小说具有大气、深沉。
④定语、状语缺少或者不完整
例:这个集团目前已成为拥有11个专业公司、2个研究所、3个生产厂,现有固定资产8500万元。谓语“成为”,宾语残缺。应在最后补上宾语“的大型企业”。
(2)成分赘余
①主语有多余成分;
例:新来的老王的助手登台唱了一首歌。主语“新来的老王的助手”是一个结构层次不同的多义短语,既可以理解为小王是新来的,也可以理解为老王是新来的。
②谓语有多余成分;
例:人民日报社论见诸于各大报刊。“诸”是“之于”的意思。删去“诸”或“于”即可。
③宾语有多余成分;
例:她因不堪忍受雇主的歧视和侮辱,便投诉《人间指南》编辑部,要求编辑部帮她伸张正义、编辑部对此十分重视。
是“投诉”雇主,还是“投诉”编辑部,宾语不明确,有歧义。
④定语多余;
例:采访这位英雄的是三个报社的记者。
“记者”的定语为“三个”、“报社”,可理解为报社的三个记者或三个报社的记者。
⑤状语多余;
例:如果我所管的“闲”事能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时,我也很幸福。很快乐。
“时”字多余,最后的“我”前加上“那么”
⑥补语多余。
例: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应删去“也参加了学习”
3.结构混乱
(1)词序不当
①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②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③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④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这次拍卖会的一个亮点,就是拍卖了一件一个世纪以前新发现的艺术品。
“一个世纪以前”和“新发现”相矛盾,应将“新发现”移至“一个世纪以前”之前。
⑤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太监是我国封建皇宫中特有的产儿,是封建帝王的被阉割过的奴仆。
对太监的介绍应先将其特点说明“是……的奴仆”,再言其“是……的产儿”。否则“特有的产儿”的概述没着落,交代不清。
(2)句式杂糅
①两种说法混杂;
②前后牵连。
例:客房内均设有闭路电视、国际国内直拨电话、音响、房间酒吧等应有尽有。
该句把两种句式拼在一起造成杂糅。一种是“客房内均设有……酒吧等”,另一种是“客房内闭路电视……应有尽有”。两种句式应删去一种,从而使句子表达明确。
(3)复句中暗换分句主语,造成混乱
例: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该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老工人的一席话”;第二个分句的隐含主语是“小邱的心”。由于句子是隐含转换主语,因此造成句式混乱。
(4)层次不清
例:新华社发出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全合成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重视,科学界人士也非常重视,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新华社发出的这条消息,就重视程度而言,科学界人士重于广大读者,因此,应先说“科学界人士”的反应,再说广大读者的动态;最后一句“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属于抽象性语言,应先说,然后再说具体的。
4.不合逻辑
(1)强拉因果
例:由于今天是公园里游园活动的最后一天,因此游人寥寥无几。此句强拉因果,“游人少”可能不是因为游园的最后一天所致。
(2)自相矛盾
例: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就没有死,可又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犯了前后矛盾的错误。
(3)概念误用
例:图书馆增添了许多文学作品,如《语文知识指南》《教师语文大全》《辞海》等。文学作品与语言教学用书是不同的概念,可改成“图书馆增添了许多教学用书”。
(4)主客倒置
例:那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该句应改为:“我与报纸接触”,“我”为主动,“报纸”为被动。
(5)否定不当
例: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人不否认,素质教育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句应去掉“否认”前的“不”字。
(6)前后失衡,缺乏照应
例:有没有人毁树,是树能成活的重要条件。
该句前面是两种条件“有没有”,后面只说了“能成活”这一个结果,两面失衡,应在“能成活”前加“是否”二字。
五、歧义句辨析
歧义句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可能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
1.词汇多义
例:“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句中的“看不上”既可以理解为“收看不上”,也可以理解为“瞧不起”。
2.指代不明
例:“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句中“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包含两个内容,因此,后一分句中“此”就指代不明,不知道指代前面的哪个内容。
3.修饰不定
例:“刘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句中的“部分”,可直接限定“福利院”,也可理解为限定“孤儿”,从而造成歧义。
4.关系含糊
例:“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句中肯定是“警方表示愤慨”,但“愤慨”的对象,一种是“报案者”,一种是“围观者”。或者说“愤慨”的原因,一种是因为“报案者说了些不实的话”,另一种是因为“围观者坐视不管”。
5.语音、停顿、标点歧义
例:“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晚”和“上”连读,意与“白天”相对;“上”和“来”连读,意即“后上来的”。
六、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例:
(1)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2)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3)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4)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例:
(1)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2)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例: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2)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扩大夸张)
(3)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
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例: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例:
(1)满招损,谦受益。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4)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去。例: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例:
(1)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2)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例:“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例:
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
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自问自答)。例: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七、句子及语法结构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语言单位,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能完成一次简单的交际任务,在语音上有一定的语调,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的语气,在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感叹号表示出来。一个句子主要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等组成。
1.句子结构
完整的句子结构是:
(定)主/[状]谓<补>+(定)宾
例:(我们)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课程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2)谓语
谓语是陈述、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例: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3)宾语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什么叫(信息)?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例:(三杯)美酒敬亲人。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例: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在中心词的后面,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例:[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例: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
(7)独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的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模拟语气等。
例:十分明显,不大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2.句子的分类
句子按照结构方式可以分成:
(1)单句,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包括:
①主谓句:由主谓短语构成的句子,例:今天‖星期五。她‖身份特殊。赵州桥‖[非常]雄伟。(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
②非主谓句:由其他短语或单个词构成的句子,例:呀!好漂亮的彩虹呀!快一点吧!禁止吸烟!去吧。
③特殊单句:句式特点比较特殊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类:
a.把字句:用“把”(或“将”)将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之前的一种句型。把字句在结构上有:“把+宾语”作状语。语义上,把字句表示主动。主语是施动者,发出动作,处置某一对象。处置的对象是指定的或已知的事物。例:你简直把我吓死了。
b.被字句:用介词“被”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并且表达被动语义的句子。被字句的典型格式是:主语+被+宾语+动词短语。语义上,被动句表被动。主语是受动者,接受动作。例:凶手被警察抓住了。
c.连动句:用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旬,其主要特点是:连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共同陈述一个主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有先后、目的、方式或手段关系;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也没有关联词语。例:他上街买书去了。
d.兼语句:用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其主要特点有:它的谓语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接而成;动宾短语中的动词通常是使令性动词。例:叫、让、派、使、请、教、劝、命令、禁止、任命、号召、选举等。有时还用“有”。例:你让他下午到我办公室来一下。
(2)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句子;包括:
①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几件事情或一件事情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例:
a.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b.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②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地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例:
a.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
b.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
③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例:
a.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b.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④选择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分句之间构成选择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或者……或者……,不……就是……,要么……要么……,或许……或许……,可能……可能……,也许……也许…… 。例:
a.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男儿,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b.武松这一去,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别无选择。
⑤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例:
a.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
b.我们几个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没听进去。
⑥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常见的关联词语是:如果(假如、倘若、若、要是、要、若要、假若、如若)……就(那么、那、便、那就)……,即使(就是、就算、纵然、哪怕、即便、纵使)……也(还、还是)……,再……也……。例:
a.即使天塌下来,这件事也得继续做完。
b.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⑦因果复句,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说明因果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常用关联词有:因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以……是因为……。推论因果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论是主观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实。常用关联词有:既然(既是)……就(那就、便、又何必)……。例:
a.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
b.由于病魔缠身,两次体检未通过,他只好第二次踏进补习班的门槛。
⑧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分为充分、必要、完全等三种类型。常见关联词语有: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不)……,无论(不管,不论)……都……。例:
a.只有具备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才能昂首阔步于成功的大道之上。
b.我们除非预先作了准备,这次行动绝无成功的可能。
⑨解说复句,一个分句说明一种情况,其他分句对这种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或总括。一般不常用关联词语。例:
a.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地站着纺。
b.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两种都是主观主义。
⑩目的复句,一个分句表示实现或避免某种目的,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用关联词语有:为了,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例:
a.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
b.答题之前,我们应仔细思考,省得过后又来修改。
(3)多重复句,结构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叫多重复句
有两个层次的叫二重复句,有三个层次的叫三重复句,其余依次类推。多重复句是由一重复句扩展而成的。例:
①有些人背上虽然没有包袱,‖(并列)有联系群众的长处,|(转折)但是不善于思考,|‖(并列)不愿多动脑筋多想苦想,‖(因果)结果仍然做不成事业。
②他后来还托他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并列)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转折)但从此没有再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