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商品流通企业

一、商品流通企业概述

1.商品流通企业的概念

(1)商品流通企业是指独立于生产领域之外,专门从事商品流通和流通服务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

(2)商品流通企业处于流通领域中,应当保证经营上的独立性、组织上的完整性、要素支配上的自主性、财务盈亏上的自负性以及社会地位上的合法性。

(3)商品流通企业是处于流通领域中,以自身的投资和经营活动将生产者和供应者向社会提供的资源送到消费者和需求者手中,并凭借这些经营活动获取收益。

2.商品流通企业的特征

与生产企业相比,商品流通企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门从事商品(含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经营和流通服务活动

生产企业通过工业性生产活动,即利用科学技术与设备,改变原材料的形状与性能,为社会生产所需要的产品,主要从事生产,谋求生产的专业化利益。

商品流通企业通过商品实体转移或价值交换,为社会提供所需商品或服务,并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而是专职于交易,谋求交易的专业化利益,是沟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一种渠道形式,是交易的寿业化生产者(或提供者),它的产出直接表现为交换效率。

(2)经营业务主要是购、销、运、存

商品流通企业担负将商品由生产领域向大众消费领域转换的职能,以此来满足社会消费的需要。商品的流通过程主要包括产品购进、产品运输、产品储存和产品销售四个基本环节,这些环节地位不同,分别处于商品流通产业链的不同阶段,共同决定了商品流通企业的日常运营。

(3)经营周期短,流动资金占用比例高,资金周转快

商品流通企业的货币流通表现为:货币资金—库存商品—货币资金。商品的流通过程省略掉了许多生产环节,这样使得商品流通企业不会局限于生产技术、产品特殊性等因素的要求,可以很大程度上缩短经营周期,节约企业总体成本,流动资金在商品流通企业中所占的总量比重较大。同时,商流和物流的分离加速了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周转。

(4)经营的商品种类多

生产企业从事的生产活动在技术上属于“互补活动”——需要相互协调的活动,生产领域里的各个阶段之间或各道工序具有一定程度的信息私有性和技术独特性,而它们之间必须在时序、节奏、数量、空间等方面保持协调,某一环节的故障可能导致整个生产过程无法继续,因此,生产企业经营的商品种类较为单一,通常只有一类主营商品,

流通企业从事的交易活动属于“类似活动”——需要相同能力的活动,各项交易活动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互外部性,各项交易活动没有必然的先后时序联系,多项交易活动可以同时进行,而且这些交易活动之间影响较小。因此,流通企业却可以同时进行多项交易,经营的商品种类五花八门。

(5)消费者(含生产性用户)数量多

商品流通企业是生产企业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处于第三方中介的地位,因此企业与消费者接触的机会很多。企业对信息的获取更快捷,也更容易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通过自身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来引导生产和消费,从而降低企业市场交易的成本。

3.商品流通企业的职能

(1)集散职能

商品数量重组

包括:将零散商品收购形成大宗商品,以方便进行工业加工(如农产品的收购);为方便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把生产企业生产的(大包装)商品分解分装(分销)。

商品品种组织

商品品种组织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商品流通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确定经营品种的多少;另一方面是指选择每类商品的经营深度。

(2)时空转移职能

时间转移职能

时间转移职能是解决商品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的时间矛盾。可以有三种方式:

a.预订。即商品流通企业接收顾客订单后,将订单转给上游生产企业组织生产。

b.储存。在市场需求不连续的情况下,商品流通企业可以通过储存商品解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时间矛盾。

c.赊销。在顾客暂时没有能力购买某种商品,或因为有其他需要优先采购的商品而无法购买某种商品时,商品流通企业可以提供销售贷款促使顾客购买该商品,这是解决商品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时间矛盾。

空间转移职能

空间转移职能是指商品流通企业要将商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实现空间上的转换。包括:

a.储存职能。从长期来看商品流通企业必须建立相应的仓储基础设施。

b.运输职能。从短期来看,履行商品的空间转移职能是通过商品运输实现的。

(3)销售组织职能

商品流通企业的销售组织职能包括:

定价

定价要兼顾企业和消费者双方的利益。商品价格一方面必须保证商品流通企业不至于亏本,并能实现一定的赢利;另一方面必须保证能被消费者接受。

销售保证

a.保证商品质量能满足市场的基本要求。

b.商品流通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公开或隐含的供货条件,如调换、质量保证卡等保障消费者权益。对于某些复杂商品,商品流通企业还需要向顾客提供操作指导。

销售执行

销售执行是指商品流通企业的各项具体销售活动,包括收回货款。

(4)信息交流职能

引导

引导是指针对商品流通企业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有意识地去刺激和引导消费,如在零售商业中,采用广告促销或以能刺激顾客购买欲望的方式摆放商品等。

反馈

反馈是商品流通企业向上游生产企业反馈市场信息,包括顾客对商品的反馈、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以及对商品存在问题的批评意见。通过这种信息反馈,上游生产企业可以更好地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另外,商品流通企业还可以向上游生产企业提供市场需求量及需求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二、商品流通企业的运行

1.商品流通企业运行目标

(1)商品流通企业运行的基本目标

商品流通企业运行的基本目标是满足顾客需求,获取利润。商品流通企业通过其商品经营活动,满足消费需求,促进生产发展,繁荣社会经济。

(2)实现商品流通企业运行基本目标的措施

保存好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而且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流通企业只有在运行中完好无损地保存商品的使用价值,重视对使用价值的消费需求的存在及变化,才能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商品的价值,实现商品流通企业的利润目标。

缩短商品流通时间

商品流通时间是商品在流通领域停留时间的总和,即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过程中所经历的时间。商品流通时间短,商品流通速度快,可以减少流通过程中的损耗,降低流通费用,加快资金流转,从而提高商品流通企业的经济效益。

使商品流向合理化

商品流向是指商品在流通领域中从产地到销地的空间运行方向。通常情况下,商品的产地与销地总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这就存在商品从产地到销地的最短路线、最快速度、最低费用的流动方向选择,这就是商品合理化流向。商品流向合理不仅要符合从生产到消费的流向,而且应该尽可能避免商品在流通过程中运行路线的迂回或对流。

降低运行成本

商品流通企业是以实现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转移为其基本业务内容的经济实体,只有降低运行成本,才能提高其经济效益。商品流通企业要保持较低的运行成本,应当在确定适度的运行环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各个环节上的人、财、物的耗费。

实现经营规模化

商品流通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是追求企业“规模收益”的重要手段。商品流通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是指企业在固定投入如运输设施、仓储设施等投入增加的情况下,获取更大比例的产出及收益增长。

2.商品流通企业运行模式

(1)个人独资制模式

定义

个人独资制模式是最早的商品流通企业运行模式,是指由个人出资兴办并直接由出资者进行经营管理的商品流通企业。目前在商品流通企业中的数量相当庞大。

特点

a.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组织机构简单,经营方式灵活;

b.业主集决策、经营、管理、责任、权利于一身,决策机制快捷;

c.贷款获取能力较差,难以享有规模投资收益;

d.企业对业主个人素质依赖强,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很强;

e.个人独资制商品流通企业是自然人企业,业主负有无限清偿责任。

(2)合伙制模式

定义

合伙制模式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资人联合经营的企业运作模式。

特点

包括:a.合伙人共享收益、共担亏损;b.对合伙人的个人信誉要求高;c.适用于小规模的服务性流通企业。

(3)公司制模式

定义

公司制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目标之下,由两个以上的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一种运作形式。公司制模式是不同资源联合起来并对其进行有效配置的运作模式。

特点

包括:a.法人企业;b.投资主体多元化;c.财产支配独立化;d.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化。

(4)企业集团模式

企业集团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a.商品流通企业集团模式是指由若干个商品流通企业结合并组成的大型商业经济实体的运作模式,通常是以一个大型商品流通企业为核心,联合多个商品流通企业共同组成的一种运作模式。

b.企业集团模式的特点表现为:规模化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企业集团模式的分类

a.商品流通企业集团按照成员企业的构成不同,可分为国营、集体、个体等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联合,批发、零售、储运等不同流通环节企业之间的联合,工商、农商、商商等不同部门企业之间的联合,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联合和跨地区企业的联合。

b.商品流通企业集团按照联合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松散型联合、半紧密型联合及紧密型联合。

3.商品流通企业运行机制

商品流通企业运行机制,即商品流通企业为生存与发展,其各组成部分、各经营要素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有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在功能与运行方式。具体包括:

(1)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是推动企业经营的启动力量,是企业运行的原动力。就商品流通企业而言,这种启动力量就是经济利益。对商品流通企业来说,经济利益体现在追求经济效益或营业利润、社会效益或商誉上。动力机制可分为内动力机制和外动力机制。

内动力机制

内动力机制是指由于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商品流通企业自发做出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各项经营决策,实质上是指由竞争的压力所产生的刺激力。内动力机制是企业运行中客观的、自发的力量。

外动力机制

外动力机制是指来自宏观的调控政策对流通领域经济利益的调整,使商品流通企业做出有利于宏观经济目标的决策。

(2)决策机制

决策机制包括决策点、决策权力分配、决策权力授予等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决策点

决策点指实际决策者所处的位置。由于商品流通企业面临的决策性质及影响范围、重要性程度不同,决策者就有可能处于企业的不同层次上,存在多元决策点。

决策权力分配

商品流通企业在经营中,考虑决策问题不同、时间要求不同及各层管理者掌握的信息量的不同而进行的决策权力在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不同职位上的分配。

决策权力授予(即授权)

由于商品流通企业经营决策时效性强、短期决策比重大、反馈周期短等特点,常常会对已经分配好的决策权力通过授予的方式进行重新调整。

(3)调节机制

商品流通企业调节机制以动力机制和决策机制为基础,贯穿于商品流通企业经营管理整个过程的始终。商品流通企业的调节机制可分为外部调节机制和内部调节机制。

外部调节机制

a.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主要是通过市场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由供求而引起的价格变化来调节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活动;

b.自觉调节,主要是国家或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法律的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干预来调节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活动。

内部调节机制

内部调节机制指商品流通企业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力量的作用下,为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通过决策机制自发地保持对环境的灵敏反应,以及保持企业的运转协调和平衡。这种内部调节机制实质是企业内在活力、效率的具体体现。

(4)约束机制

约束机制是指商品流通企业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社会道德的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经营行为。商品流通企业的约束机制主要有:

市场约束

商品流通企业运行目标中的利润目标是同市场密切相关,特别是同市场上的竞争、风险等结合在一起的。企业经营者不能随心所欲,必须自动地服从市场的信号,决定自己的经营规模、经营方向和经营方式。

预算约束

预算约束就是商品流通企业以其预期的收入控制其支出。这种收入对支出的约束,不是事后的结算,而是事前的预算约束。

另外,商品流通企业作为独立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要强化法律约束。这主要是通过对商品流通企业加强财务核算与审计,通过企业法、公司法、银行法、商业法等约束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行为。

【过关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各项属于商品的是(  )。

A.空气

B.自产的粮食

C.在市场上买卖的粮食

D.生日礼物

【答案】C

【解析】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些东西虽然有使用价值,如空气、阳光等,但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不具有价值,所以不是商品;还有一些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但不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仍然不是商品。C项,在市场上买卖的粮食符合商品的含义。

2.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商品具有(  )。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交换价值

D.社会价值

【答案】C

【解析】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商品可以被其所有者用来与其他商品相交换,即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3.(  )是指商品种类,又称商品品类或品目,是若干具有共同性质或特征的商品总称。

A.大类

B.中类

C.小类

D.门类

【答案】B

【解析】一般将商品集合总体划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小类、品类或品目以及品种、细目等。中类是指商品种类,又称商品品类或品目,是若干具有共同性质或特征的商品总称,它包括若干商品品种,如针棉织品、动物性食品、家用化学品等。

4.消费品制造商零售商以品类为业务单元的管理流程,通过消费者研究,以数据为基础,对一个品类做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决策思维称为(  )。

A.供应链管理

B.商品品类管理

C.产品性能管理

D.商品流通管理

【答案】B

【解析】商品品类管理是指消费品制造商、零售商以品类为业务单元的管理流程,通过对消费者研究,以数据为基础,对一个品类做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决策。品类管理是高效消费者回应的重要策略之一,是扩大需求、最大化店内资源的主要手段。通过商品品类管理,可以从整体上使产品供应链更有效率。

 

5.关于商品流通调节功能的作用,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商品流通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B.商品流通是调节社会资源合理流动,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

C.商品流通是生产企业、消费企业经济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D.商品流通是增加商品价值的惟一途径

【答案】D

【解析】商品流通对于社会再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商品流通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商品流通是调节社会资源合理流动、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商品流通是生产企业、消费企业经济利益关系的调节器,能满足各方面经济利益的要求并使其合理化;商品流通是调整社会生产力布局的有力工具,能促进社会生产分工及专业化发展,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商品流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保持优化比例关系和合理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D项,商品的流通并不能够增加商品自身的价值,而是实现自身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6.下列关于商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产企业主要从事生产,谋求生产的专业化利益

B.商品流通企业从事的交易活动属于“互补活动”

C.商品流通企业是沟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一种渠道形式

D.流通企业专职于交易,谋求交易的专业化利益

【答案】B

【解析】从技术意义上看,生产企业从事的生产活动在技术上属于“互补活动”——需要相互协调的活动,生产领域里的各个阶段之间或各道工序具有一定程度的信息私有性和技术独特性,而它们之间必须在时序、节奏、数量、空间等方面保持协调,某一环节的故障可能导致整个生产过程无法继续;流通企业从事的交易活动属于“类似活动”——需要相同能力的活动,各项交易活动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互外部性,各项交易活动没有必然的先后时序联系,多项交易活动可以同时进行,而且这些交易活动之间影响较小。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

1.商品的属性包括(  )。

A.自然属性

B.时间属性

C.社会属性

D.空间属性

E.价值属性

【答案】AC

【解析】商品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是指商品具有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属性,是指商品可以被其所有者用来与其他商品相交换,即具有交换价值,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2.商品品类的确定应围绕满足顾客需求来达成(  )的目的。

A.可识别

B.可观察

C.可分类

D.可规划

E.可操作

【答案】ADE

【解析】商品品类是指商品的结构,包括次品类、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等,还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细分。品类的架构是由供货商与零售商协调确定的,但最主要的仍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这是一组在满足其某一方面需求时可以相互联系或相互替代的产品。在确定商品品类时,要围绕满足顾客需求的目标达成的三个基本目的包括:可识别;可规划;可操作。对供方来说,每一品类应达到既定的但却是存在差异的经营目标。

3.商品品类管理的决策分析内容主要包括(  )。

A.促销分析

B.数量分析

C.新品分析

D.利润分析

E.定价分析

【答案】ACDE

【解析】商品品类管理的决策分析的内容包括:品类优化分析,是根据零售客户自身的销售份额以及市场的销售份额数据对品类中的各规格商店进行分析;促销分析,是指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精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流通企业总体营销战略的要求,对某一时期各种产品的促销活动做出总体规划,并为具体产品制定详细而严密的活动计划;定价分析,是流通企业面对市场做出有效反应的决策支持;新品分析,需要细致的深度调研,以市场需求和消费者为导向,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及喜好,从而为各个层次的消费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新品营销方案;利润分析,不仅属于财务的范畴,更是流通企业将品类管理进行到高层阶段所致力解决的问题。

4.关于商品流通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流通速度的快慢决定着流通时间的长短

B.流通时间的增加和减少,不仅影响社会再生产总时间,也影响生产时间

C.流通时间的增加,会使社会再生产总时间缩短,从而加速再生产过程

D.流通环节越多,流通时间就越长;流通环节越少,流通时间就越短

E.流通时间缩短,使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减少、流通费用降低、资金流转加快、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流通过程得以合理

【答案】ABDE

【解析】C项,流通时间的增加和减少,不仅影响社会再生产总时间,而且影响生产时间。流通时间的缩短,一方面会使社会再生产总时间缩短,从而加速再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又使生产时间相对增加,流通时间与生产时间的比例关系发生改变,而生产时间的增加意味着社会总产品的增加。

5.商品流通时间包括商品购进时间、运输时间、储存时间和销售时间,其中销售时间的长短取决于(  )等因素。

A.商品是否适销对路

B.生产间隔期

C.价格是否合理

D.销售服务水平

E.谈判进度

【答案】ACD

【解析】商品购进以后,要进行销售,完成商品到货币的转化,其转化过程所需的时间是商品的销售时间,销售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商品是否适销对路;价格是否合理;销售服务的水平;促销策略的选择;市场占有率等因素。

6.商品流通企业的运行模式主要有(  )。

A.个人独资制模式

B.合伙制模式

C.联营制模式

D.公司制模式

E.企业集团模式

【答案】ABDE

【解析】商业流通企业运行模式主要包括:个人独资制模式,是最早的商品流通企业运行模式,是指由个人出资兴办并直接由出资者进行经营管理的商品流通企业;合伙制模式,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资人联合经营的企业运作模式;公司制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目标之下,由两个以上的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一种运作形式;企业集团模式,是指由若干个商品流通企业结合并组成的大型商业经济实体的运作模式,通常是以一个大型商品流通企业为核心,联合多个商品流通企业共同组成实体的一种运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