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蝉·夏日歌者

慷慨的歌唱家

几乎人人都知道蝉,很多人也听过《蝉和蚂蚁》的寓言。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在冬天到来之前,蚂蚁储备了很多粮食。而蝉在整个夏天和秋天都在欢唱,没有为冬天做任何准备。一天,又冷又饿的蝉来到正在晾晒粮食的蚂蚁门前,想乞讨一点儿食物吃。蚂蚁不但不给蝉,还对蝉挖苦、嘲笑了一番。

如果你仅凭这个寓言就认为蝉是个懒虫,可真冤枉它了。因为蝉的寿命很短,只能活五六个星期,怎么可能在冬天去乞讨呢?而且蝉根本不会吃,只会喝,粮食对它来说没有任何价值。如果你了解蝉的习性就会知道,蝉其实是个乐于助人的“热心肠”!

在炎热的夏天,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许多小池塘的水都干了,昆虫们找不到水喝,都渴得要命。可蝉才不怕呢,它们有自己的妙招解渴。它们找到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飞过去,用长在胸前的突出的嘴——一根精巧而尖利如锥子的吸管刺穿树皮,就可以吸里面的汁液了。蝉一边唱着歌,一边吸着美味的汁液,那感觉肯定很美妙。

在大自然里,总有很多“强盗”喜欢不劳而获,不管是身躯高大的还是身躯瘦小的。过了一会儿,因为找不到水而饥渴难耐的黄蜂、苍蝇、玫瑰虫、金匠花金龟等纷纷来到蝉的身边舔食树的汁液。而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蚂蚁。

虽然蚂蚁个头很小,但它们却一点儿不客气,拼命挤开别的昆虫,径直冲向洞口,有的蚂蚁甚至从蝉的身下向里挤。好心的蝉不与蚂蚁计较,大方地抬起身子让蚂蚁过去,让它们舒服地喝汁液。可蝉的谦让却助长了蚂蚁的野蛮,有的蚂蚁爬到蝉的背上,还有的抓住蝉的吸管,使劲往外拔,一心想把蝉赶走。蝉被这些小蚂蚁弄得心烦气躁,拍拍翅膀飞走了。

这样看来,向别人乞讨,抢别人东西的,原来是那些小蚂蚁;勤劳工作,热心帮助别人的,倒是蝉。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冤枉蝉。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真该为蝉“平反”了。

耳聋歌者的欢乐颂

我有很充分的条件观察蝉的习性,因为我家周围树木很多。刚进入七月份,蝉便来到了树上,用欢唱向大家宣告它们的到来。虽然我是房子的主人,可它们却根本没向我打招呼就擅自住了下来,反正它们趴在高高的树上,知道我是拿它们没办法的。

住在乡村的人都有这种感觉,天气越是炎热,蝉唱得越欢。劳累了一上午的农民很想好好儿地睡个午觉歇息一下,可蝉才不给你这个机会呢,它们扯着“嗓门”,尽情地唱着那一成不变的奏鸣曲。

说也奇怪,蝉非常喜欢唱歌,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唱歌,它们甚至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让我们来了解下蝉的身体构造吧!蝉翅膀后面的空腔中有个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还安着一个响板,这个响板可以提高声音的强度,蝉的歌声就可以传得更远些。可是因为这个响板占了很大的位置,蝉的其他生命器官就不得不挤在狭窄的地方了。

尽管蝉非常热爱唱歌,也很希望它们的歌声能被大家喜欢。可它们这种单调的鸣唱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反而让人感觉很烦躁。当然人们也很奇怪,蝉唱歌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虽然这么多年来它们一直与我做邻居,在夏天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天天都能听到它们的歌声,看到它们趴在筱悬木树枝上,有时是夫妻两个,有时是许多同伴一起。唱歌是为了吸引同伴?看来不是,因为同伴就在它们身边,许多蝉往往是排成一队趴在树干或树枝上肆意欢唱的。在干燥而闷热的夏天,看着太阳一点点西沉,蝉找个喜欢的地方,一边吸着树的汁液,一边唱着喜欢的歌,它们觉得这样的生活很舒服,也很惬意,这就足够了。

蝉有五只眼睛,视力很好。它们唱歌时也是眼观六路,不管是来自上方还是左右的偷袭,都能被它们迅速捕捉到,看到危险来临,它们会立即停止欢唱,飞走逃生。蝉的听力很不好,即使人在它们后面大声说话,或是吹口哨、拍手,吵闹的声音多大都不会影响它。看来,蝉的耳聋还是超重度呢!

有一次,我从乡下人手里借了一个办喜事用的土铳,在里面装上火药,看到树上正好有一只蝉,就来到树下,反正蝉也看不到下方。过了一会儿,我“砰”地开了一枪,声音简直震耳欲聋。再看那只蝉,根本不受任何影响,音调都没有变化,依然不紧不慢地唱着歌,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这个试验让我知道了,蝉就是个聋子。虽然它们每天唱歌,可它们根本听不见自己的声音。所以我得出结论,蝉唱歌不过是与生俱来的一种习惯罢了!

蛰伏后的曙光

蝉若虫要在地下度过长达四年的时间。每年夏至,阳光照射到的路上会出现很多圆孔。这些圆孔和地面相平,大小刚好可以伸进一根手指。这就是蝉若虫从地里钻出来的出口。蝉若虫钻出后,经过一次蜕变,就可以变成蝉了。钻出地面的蝉若虫很喜欢待在干燥、阳光充足的地方,可能是在地底下待得太久了,得好好地享受一下温暖的阳光才过瘾。那些圆孔用手根本挖不动,只能用铁铲挖。看来,蝉若虫的“挖掘工具”一定非常强大有力,否则它们怎能穿透那“焙过”的泥土和沙石呢!

细看那些圆孔,会发现它的四周一点儿泥土也没有,仅仅是一个光秃秃的圆孔,不像金蜣,在它们的巢边总有一小堆土。这两种巢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被挖掘的方法不同,其外貌必然不同。金蜣一般是从洞口开始工作,因此挖出的土必然堆在洞的两边;而蝉若虫是从地下往上挖,把大门打通是最后一道工序,当然就不会往门边堆土。

蝉若虫很聪明,很懂得利用自身和环境的特点。它们一般将穴选在带汁液的植物根须上,在挖掘洞穴时,一边挖一边用自己体内的黏液拌灰泥,让泥土变成泥浆,然后再涂抹在墙壁上。蝉若虫把自己肥胖的身体压在泥墙上,这样泥浆就会被挤入干土的裂缝中,所以,我们有时在出口看到它们的身上带着泥点。如果自己体内的黏液不够了,它们就利用植物根须里的汁液来拌灰泥,是不是很聪明呀?

能够在穴里自如地爬来爬去并知晓外面的天气,对蝉若虫来说很重要,因此,穴里一定要足够光滑,适合它们爬上爬下。这项工作耗时很久,它们甚至会用几个月来干这件事。当洞穴快到地面时,蝉若虫会很小心,不轻易把洞挖破,留一层手指一样厚的土,如果外边天气不好,蝉若虫就猫在穴里。如果外边阳光明媚,蝉若虫就用爪打破“天花板”,钻出地面。

首次钻出地面的蛴螬会缓慢地在附近来回走动,找个合适的地方蜕皮。这些地方可以是一棵树、一片野草或一根灌木枝。找到以后,它们就爬上去,用前爪用力抓住这些支撑物,然后一动不动地待着。接下来,蝉若虫外面的皮会从背部裂开,露出里面浅绿色的身体,这时,头先露了出来,之后是吸管和前腿,接着是后腿和翅膀。这会儿,除了身体最后的尖端,基本已经全蜕出来了。

现在,它们开始做一种奇怪的体操动作,全身腾空,只有一点附着在蜕皮上,让头冲下转动着身体,翅膀向两侧张开,尽量伸展,然后用一种人眼几乎察觉不到的慢动作竭力翻过全身,用前爪抓住空壳。在这种体操中,蝉将身体的尖端由鞘里蜕出,整个过程需要半小时左右。

蝉成虫终于出来了。可是,这时的蝉很柔弱,它们必须在阳光和空气中养精蓄锐,等到身体的表面呈现出棕色,它们就能够飞了,这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而蝉蜕下的皮会一直在树枝或灌木上挂着,直到风把它们吹走。

经过四年的地下生活,蝉终于从若虫变成了成虫,可是蝉成虫的生命却只有一个月,这就是它们的一生。虽然它们吵闹着向世人宣告存在,这种方式甚至引起了世人的反感,但蝉自己很快乐,虽然生命很短暂,但毕竟充分享受了阳光和雨露,还有什么遗憾呢?

昆虫小教室

蝉中明星

全世界大概有1500种蝉,其中绝大部分栖息在热带、温带等比较温暖的地方。来认识一下蝉中的“明星”吧!

帝王蝉:身长10厘米,是目前所知最大的蝉。

十七年蝉:它的幼虫在破土而出前,有着长达十七年的潜伏期。

苍蝉:苍蝉的外形相对多变,有的蝉头部比较宽大,而有的比较细长,身长则比较统一,大约六七厘米。

台湾鸣蜩:身长大约7厘米,是我国台湾的“特产”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