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慢性结肠炎论治

慢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病,随着纤维结肠镜的普及,检出频率增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常兼有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张锦坤在《中华消化志》上曾对慢性结肠炎提出如下诊断标准:①慢性腹泻,粪便带黏液甚至脓血;②粪便检查未发现痢疾杆菌及阿米巴原虫;③X线钡剂灌肠提示黏膜象紊乱;④纤维结肠镜仅见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增生,但无溃疡;⑤结肠黏膜活检示有慢性炎症。该病属中医“泄泻”、“久泄”范畴,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又兼有久痢。病位主要在脾,可涉及肝肾。治疗当健脾化湿,结合抑木补肾,部分病人需要配合中药保留灌肠。在生活上要谨慎调摄,防治并举。
(一)脾虚湿盛为主,兼夹湿热瘀血是其主要病机
1.脾虚湿盛为其病理基础
脾居中焦,与胃相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运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相混,水走肠间而为泄泻。故张景岳曾谓“泄泻之本,无不出于脾胃”。若湿浊内停,肠腑传导失司,通降不利,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则便血赤白黏冻,状若“痢疾”。慢性结肠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久病脾虚,运化失健,而致水湿内生。脾喜燥恶湿,湿邪困遏中土,则复伤于脾,以致脾胃日益虚弱,湿滞不化,迁延难愈。故脾虚湿盛是慢性结肠炎的病理基础。
2.以脾为主,恙及肝肾
肝属木,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有调畅气机功能;脾属土,其运化、升清有赖肝之疏泄,固有“土得木而达”之说。若情志忧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横逆犯脾,则可使脾运失健,导致泄泻;或久泄脾虚,土虚木贼,肝木乘土,而成脾虚肝郁之证。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命门之火能助脾胃腐熟水谷。若年迈体弱,或久病之后,损伤肾阳,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不能温煦脾土,脾运失健而致水湿停聚,下注大肠而泄泻,《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部分患者可在脾虚基础上出现肝木乘脾、脾病及肾的病理变化,久则病机错杂,脾、肝、肾三脏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三脏同病。
3.兼夹湿热、瘀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湿胜则濡泻”,湿邪是导致泄主要的病理因素。慢性结肠炎患者,由于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因而水湿内生,湿邪久蕴肠腑,每易郁而化热,若热伤血络,则可出现便血。慢性结肠炎患者临床常表现出大便带有黏液、脓血、口苦、舌红、苔黄腻的肠腑湿热症状。本病也可因脾气亏虚,推动无力,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肾阳虚不能温煦而致肠络瘀阻。部分患者兼有腹痛如刺如绞、舌黯、舌下青紫等血瘀征象。所以湿热、血瘀是本病主要兼证。
(二)健脾化湿是主法,不忘调理肝气
1.健运脾胃法
脾胃虚弱证是慢性结肠炎最常见的证型。而脾胃虚弱证有气虚、阳虚、阴虚之别,临床当需细辨,方能药证相符,丝丝入扣。脾气虚证,大便时溏时泄,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便次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疗当健脾化湿,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脾阳不足证,大便溏泄,脘腹胀满,肠鸣辘辘,腹痛喜温,形寒肢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缓。治拟温中健脾,方选附子理中汤加减;脾阴不足证,大便时干时溏,形瘦神疲,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数,此证型临床亦较常见。治当健脾养胃,可选参苓白术散或《慎柔五书》中的慎柔养真汤加减。在选养阴药时需注意避免易加重腹泻的药物,常用药物有山药、扁豆、薏苡仁、白芍、白术、黄精、乌梅等;如久泻脾虚气陷,肛门下坠可宗东垣之法,升阳举陷,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的补气之品有荷叶、葛根、升麻、桔梗等。曾治一患者葛某,女,35岁,2013年11月诊。大便溏,日行1次,腹痛腹鸣,大便不尽感,饮食生冷后明显,小便黄,舌红,苔薄少,脉弦。2010年6月22日查肠镜:回肠末段炎症,直肠、乙状结肠炎症。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施用太子参10g、炒白术10g、淮山药15g、薏苡仁(炒)15g、葛根10g、大贝6g、马齿苋15g、升麻5g、荷叶15g。1周后大便成形,每日一次,腹胀减轻,唯久立稍感腹作胀,纳谷不香,原方加煨木香5g。药后诸症悉除。嗣后服用健脾丸,每服5g,每日2次,调理而愈。
2.调理肝脾法
肝脾失调证有土虚木侮和木横克土两个证型,前者偏于虚,后者偏于实。土虚木侮是在脾虚基础上,肝木乘土,临床表现为大便溏泄,腹胀腹痛,胸胁痞满,饮食减少,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细弦。治疗以健脾为主,佐以疏肝,常用参苓白术丸或香砂六君子汤加佛手片、香橼皮等疏肝理气之品。木横克土证则是由于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木旺乘脾,脾失健运,症见平时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发作或加重,发时腹痛泄泻,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疗以疏肝为主,佐以健脾,可选用痛泻要方或柴胡疏肝散加健脾药组方。
(三)虚极主以温肾,适时收涩固脱
1.温阳补肾法
肾虚泄泻多在黎明之前、阴寒极盛,阳气未复之时,每日必泻,累月连年,久久不止。肾阳虚衰则命火无以温煦脾土,水湿不化而下趋;肾虚开合失司、胃关不固,故泻久难愈。临床见症,黎明之时脐周疼痛,腹痛即泻,泻后则安,大便完谷不化,滑脱不禁,甚则脱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当温补肾阳。用四神丸加附子、肉桂或附子理中汤加淫羊藿、仙茅、仙灵脾,亦可用张景岳“九丹”合理中汤去荜苃,加茯苓、诃子。对于高龄老人,脾肾阳虚,大便或完谷不化,滑脱失禁,或便秘者,笔者常用半硫丸治疗。半硫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硫黄、半夏、姜汁组成,也可用细辛、鹿角霜、淫羊藿先煎,再用硫黄0.6g,装胶囊吞服,每日1次,颇有良效。常用药物有熟地(砂仁拌炒)、制附子、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补骨脂、党参、白术、茯苓、伏龙肝(煎汤代水)。而五更泄泻不全是肾虚,亦可由肝郁引起。正如《张聿青医案》说“肾泄又名晨泄,每至黎明,则暴迫而注者是也,然亦有至晨而泄者,以寅卯属木,于旺时辄乘土也。疑似之症,将何以辨之哉,盖肾泄是命火衰微而无抑郁之气”。临床不可不知。
2.收涩止泻法
对于洞泄已久,或滑脱不禁者,可使用收敛固涩止泻法,方用真人养脏汤、赤石脂禹余粮汤、桃花汤等。真人养脏汤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由诃子肉、罂粟壳、肉豆蔻、人参、当归、白术、木香、官桂、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其中罂粟壳用量最大,为白术的6倍、诃子的3倍。罂粟壳的用量以10g为宜,无外邪积滞时可用,收效甚捷,不可久用,以防成瘾。赤石脂禹余粮丸及桃花汤均系《伤寒论》方。笔者对久泻不止,滑脱不禁,腹痛隐隐,喜温喜按,畏寒肢冷,舌淡,脉迟而弱或微细者,于上述二方加人参、肉豆蔻益气涩肠,固脱止泻。临床并见久泻患者,滑脱不禁,而舌苔又腻。一般认为舌腻为兼夹湿邪,用收涩药有闭门留寇之弊,易致湿邪难去。此时泄泻不止,正气已虚,若径用苦燥化湿之品,则更伤正气,病体难复,当收涩为主,酌配化湿药同用,每能收到很好效果。
(四)慢性结肠炎病在广肠,灌肠给药,直达病所
药液灌肠可直达病所,发挥疗效,对于肠道炎症、溃疡有较好疗效,故对于一些病在左半结肠、病情缠绵难愈的患者,笔者主张采用内服结合灌肠的方法。灌肠的具体方法是:病人取左侧卧位,臀部垫高20cm,药液温度以40℃为宜,灌肠药液用量为100~200ml为宜,常用方:地榆30g、白及10g、石菖蒲20g。如有脓血便加云南白药1g、锡类散1g、黄柏20g、败酱草30g。曾治胡姓男士,45岁,教师,南京溧水人。1990年5月诊。多次查纤维结肠镜慢性结肠炎,长期服用中西药物,无明显疗效,大便稀薄,日行4~5次,夹有黏液,左下腹痛,胃纳欠香,舌质红,舌苔薄,脉细滑数。予中药保留灌肠,药用地榆30g、白及10g、石菖蒲20g,每日1剂。3天后腹痛明显减轻,大便每日2次。继续灌肠15天,腹痛缓解,大便日行1次,基本成形。
(五)注意生活调摄,可防病情复发
慢性结肠炎常可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倦过度、感受外寒而诱发或加重,因此笔者常嘱患者在生活上谨慎调摄,防治并举。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慢性结肠炎患者尤应注意饮食有节。苔腻者不可服用滋腻之品,阴虚者少食辛辣之物;脾肾阳虚者不要贪凉饮冷;大便稀薄者少食粗纤维蔬菜。并要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防止外感。平时可用山药、薏苡仁、白术磨粉,调米汤常服,有健脾止泻作用;脾肾阳虚的患者每日可用硫黄0.6g喂鸡,1个月后杀鸡炖汤服用。连服3只这样的鸡,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