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兆伟治疗脾胃病经验撷粹
- 单兆伟 沈洪
- 5424字
- 2020-08-28 17:50:33
九、消化道肿瘤及其术后论治
消化道肿瘤发病率高,常见的有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等。关于其证治,散见于“噎膈”、“反胃”、“胃脘痛”、“胃痞”、“积聚”、“癌病”、“痢疾”、“便血”等病证中。早期消化道肿瘤经过治疗大多预后良好,但对于不需手术、不愿手术或广泛转移、失去手术时机者,或术后经过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之后出现体质虚弱、白细胞减少等毒副作用明显者或不能耐受这些治疗的患者,均可配合中药辨证施治,扶正抗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能减轻其临床症状,减轻化疗、放疗等的毒副反应,防止肿瘤复发,增强体质,延长生命。笔者在近50年的从医生涯中,在消化道肿瘤治疗方面累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兹与读者共飨。
(一)发病部位虽异,病机特点则同
《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机体正气亏损,正不胜邪,各种致病因素才能入侵而发生肿瘤。正如古人所云:“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由此可见,消化道肿瘤虽有食管、胃、肠等发病部位之异,但“正气耗损,正不胜邪”却是其相同的病机特点。究其病因,主要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邪毒,或久病失养所致,涉及的脏腑主要是脾、胃、肝、肾,正气不足,脾胃虚弱,邪毒侵袭,生痰成瘀,积湿成浊,郁久化热,积久蕴热成毒,以脾虚、湿热、痰瘀最为重要。迁延日久,伤阴耗血,脾胃升降失司,脾胃受损,病机重点在痰、湿、瘀、热、虚。
一方面,肿瘤的生长需耗损大量的气、血、津液,而另一方面,“脾胃为气虚生化之源”,素体亏虚,脾胃运化功能减退,又影响人体营养物质的生成,导致全身正气更加亏虚。正气愈虚,抗邪乏力,则邪实留着尤不易消,形成“虚虚实实”的恶性循环。对于经过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治疗的肿瘤患者而言,“正气亏虚,余毒未尽,伏邪内蕴”是肿瘤复发与转移的前提,“正气亏虚,正不胜邪”仍是肿瘤复发与转移的关键。
(二)证辨虚实主次,治当邪正兼顾
所有消化道肿瘤的患者,无一不表现为正虚邪恋,虚实夹杂。但本虚与标实之间尚有主次之分,临证当详察细辨。首先就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而言,局部为实,整体为虚。其实有热毒、气滞、血瘀、痰凝之辨,其虚则有气血阴阳之别。其次,就肿瘤的病程阶段性而言,早期以实为主,病久正虚为主。肿瘤的发生,虽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但因其发展的阶段不同,而有虚实主次之分。
另外,笔者尤为重视察舌脉辨虚实,认为舌脉在中医辨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能充分反映机体虚实的情况。《临症验舌法》云:“即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其舌。是以验舌一法,临症者不可不讲也……于是临症之下,于舌必看其形、审其色,合诸脉症,而有心得其秘焉。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大凡脉弦、滑、数、大者,多属邪实,为病进之象;脉细、弱、沉、缓者,多为正虚;若虚体见有实脉,乃为肿瘤迅速发展之象,多预后不良。古人云:“舌为胃之镜、脾之外候”,《辨舌指南·辨舌质生苔之原理》云:“舌之苔,胃蒸脾湿上潮而生。”可见舌诊在消化道肿瘤的辨证中尤其重要,舌淡、舌体胖大、舌边有齿印为气血不足;舌红或红绛为内有郁热毒火;舌黯或紫,舌面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纡曲、增粗、紫黯,甚则延至舌尖者,为夹瘀血。舌苔白属寒,黄腻苔属湿热,灰黑水滑属阳虚,苔花剥甚或舌光红、无苔,舌中部有裂纹者为阴虚。
消化道肿瘤术后属正虚和邪实并存,且互为因果,故治疗当邪正兼顾,扶正与祛邪并施。手术和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均是祛邪的治疗手段。众所周知,手术虽可直接祛除肿瘤的实体,但是其对人体元气的损伤也是显而易见的,而放、化疗则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缺乏理想的靶向作用,因而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损害某些正常组织,产生一些毒副作用,如抑制骨髓导致造血功能障碍,作用于呕吐中枢引起胃肠道反应,对肝、肾功能的损害及神经毒性反应等,迫使多数病人无法坚持而不得不中断治疗,其主要原因则是一味地祛邪损伤了正气,即使是现今流行的分子靶向治疗,虽然是针对肿瘤细胞而产生杀伤作用,不会损伤正常细胞,但由于其靶点相对简单,对比肿瘤的多靶点分子表达而言,常常显得微不足道,且其费用很高,绝大多数的病人难以承受,在治疗效果上也逊于化疗,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是消化道肿瘤的治疗首选方案,且其仍存在一定的副反应。若单纯扶正则有恋邪之弊,一味祛邪则正气愈伤,邪更难除,反易促其复发、转移。邪正兼顾不仅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修复手术或放、化疗等对机体的组织损伤,而且能够杀灭肿瘤细胞,或抑制残留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转移,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故扶正和祛邪是消化道肿瘤术后的两大治则,应贯穿始终,不可偏废。
(三)益气养阴活血,抗癌防止复发
笔者通过对消化道肿瘤多年的临床经验探讨,发现气阴两虚、痰湿内阻、血瘀热郁是消化道肿瘤的主要病机,并因此研制了益气养阴清热、活血抗癌抗复发为主的芪竹汤,该方由黄芪、玉竹、法半夏、麦冬、仙鹤草、薏苡仁、莪术、蛇舌草、灵芝等药组成,并通过临床试验证明了芪竹汤可明显降低人胃腺癌细胞MGC-803细胞Caspase-3及端粒酶的活性,对MGC-803细胞VEGF表达具有下调作用,对胃癌SGC7901细胞PPARγ基因表达有上调作用并可下调COX-2表达,通过多途径、多靶点而实现其抗肿瘤的作用。方解:胃癌患者术后或放化疗后多体虚,故用黄芪、灵芝益气扶正;玉竹、麦冬清养胃阴;久病入络,癌肿多由痰瘀热毒互结所致,故用莪术活血化瘀;法半夏燥湿化痰;薏苡仁清热利湿,健脾化痰;仙鹤草补虚消积;蛇舌草清热解毒。其中薏苡仁、蛇舌草、半枝莲、灵芝等均有抗肿瘤防止复发的作用。该方至平至缓,药味醇正,扶正而不碍邪,祛邪而不伤正。
验案:
李某,男,50岁,2008年4月8日初诊。患者胃脘胀满疼痛半年余,2个月前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查胃镜诊断为贲门癌,随即住院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示贲门腺癌。现上腹部胀满,纳食不香,时有嗳气,口干,神疲乏力,形体消瘦,有时咯白色黏稠痰,量多,夜寐不佳,大便干结,3日一行,舌暗红,苔薄黄腻少津,脉细。证属气阴两虚,湿热痰瘀,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利湿,化痰活血,处以芪竹汤加减。处方:黄芪10g,玉竹15g,法半夏6g,麦冬15g,仙鹤草15g,薏苡仁15g,莪术10g,蛇舌草15g,灵芝10g,大贝10g,炙远志6g,炒莱菔子15g,炒谷麦芽(各)15g。服药7剂。二诊:胃脘胀满不适较前稍好转,饮食稍增,夜寐转香,精神转佳,咯痰较前明显减少,仍大便干结,3日一行,舌暗红,苔薄少,脉细。治再前方出入,原方加杏桃仁(各)10g,继服14剂。三诊:胃脘胀满不适较前又有好转,饮食转香,夜寐尚安,偶有咯痰,大便渐畅,1~2日一行,舌暗红,苔薄少,脉细。上方去远志,加炒枳壳10g。再进14剂。四诊:胃脘稍有胀满不适,纳食尚可,夜寐安,无咯痰,大便畅,日行1次。此后用上方加减出入,共调理半年余,患者精神可,纳食香,二便调,夜寐安。
胃癌术后患者胃气多弱,用药不宜剂量过大,用药不可过猛,宜缓图之以收佳效,正如费伯雄所曰:“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一诊因患者痰多色白黏稠,胃纳不香,故初诊用芪竹汤加用大贝润肺化痰,炙远志化痰兼以安神,炒莱菔子降气化痰,兼以消食和胃通便,炒谷麦芽消食和胃,本案辨证准确,且所加药物多一药多功,故服药7剂咯痰、脘胀、夜寐等不适即见好转;二诊患者仍大便干结不畅,故加杏桃仁既降气化痰,又润肠通便;三诊因患者夜寐尚安,故去化痰安神之远志,改为降气化痰、消痞通便的炒枳壳;后继用芪竹汤加减,缓缓图之,以收全功。
(四)同病不同治法,贵在对症治疗
辨病与辨证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中医的辨证施治,对每一位消化道肿瘤的患者,西医辨病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理、临床分析及整体状况,采用手术或放疗、化疗等方法治疗,中医根据疾病全身和局部的症状,结合舌苔、脉象,辨证选用不同的方药进行施治,同时注意随症加减,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用药,参考现代药理研究,处方中常加入几味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抗癌抗复发的药物,如灵芝、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如患者有胃脘疼痛,痞满,苔黄腻,多为脾胃湿热证,治宜合用连朴饮加减;痞满,苔黄腻伴有厌食生冷或畏寒、四肢不温,多为寒热错杂证,治宜合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胃脘隐痛,舌淡苔白,舌边有齿印,苔薄黄,多为脾虚湿热证,治宜合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口干喜饮,舌红苔少或苔花剥,多为胃阴亏虚证,治宜合用慎柔养真汤加减;胃脘刺痛,痛有定处,夜间痛甚,舌淡紫或紫黯,舌下静脉怒张,多为瘀血内阻证,治宜合用丹参饮或活络效灵丹等。
中药治疗是否有效,决定于辨证是否精当。立法应消补并用,通补兼施,时时注意顾护胃气,制定理、法、方、药,是为正道。处方不在大,用药不在多,药物对症,抓住主要矛盾,也可轻可去实,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兹以一例随症加减变换处方的案例与读者共飨。
验案:
王某,女,59岁,2008年8月18日初诊。患者胃脘胀痛间作10年余,自诉七八年前曾查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3个月前因呕吐时作,时有吞咽困难,遂至淮安人民医院查胃镜诊断为贲门癌,随即住院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示贲门腺癌,并行化疗1个疗程。因患者呕吐等反应较重,不能耐受,遂要求中医治疗。就诊时患者时有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夹有少量白色黏稠痰,不思饮食,稍多食则胃脘胀满,甚则呕吐,时有嗳气,口干,神疲乏力,有时咯白色黏稠痰,夜寐不佳,大便干结量少,3~4日一行,舌暗红,苔薄黄腻,脉细。证属气阴两虚,胃失和降,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和胃,处以《济生》橘皮竹茹汤加减。处方:橘皮10g,竹茹10g,枇杷叶10g,麦冬15g,姜半夏10g,生甘草5g,太子参10g,茯苓10g,芦根15g,莱菔子15g,炒谷麦芽(各)15g。服药14剂。二诊:呕吐未作,咯痰已愈,饮食稍增,有时嗳气,口干,乏力,夜寐转香,大便干结3日一行,舌暗红,苔薄少,脉细。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和胃,扶正祛邪,处以芪竹汤加减。处方:黄芪10g,玉竹15g,法半夏6g,麦冬15g,仙鹤草15g,炒薏苡仁15g,莪术10g,蛇舌草15g,灵芝10g,炒莱菔子15g,炒谷麦芽(各)15g。继服28剂。三诊:患者服完上药后纳食转香,偶有嗳气,乏力好转,大便调,日行一次。此后继用芪竹汤加减出入治疗2个月后患者无明显自觉不适症状,纳食香,二便调,夜寐安。嘱原方续服巩固治疗,定期随访。
本案患者初诊时以呕吐为著,辨为胃热失和,气阴两伤,故首诊用了《济生》橘皮竹茹汤。该方清热和胃,降气化痰,益气养阴,用于该患甚为合适。方中橘皮、姜半夏降气和胃化痰止呕,竹茹、枇杷叶清热和胃,化痰止呕,四药相合止呕效佳。太子参、麦冬、生甘草益气养阴,茯苓利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加用芦根清热生津和胃止呕,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炒谷麦芽消食和胃。后患者呕吐止,咯痰愈,遂改用芪竹汤加减,益气养阴,扶正抗复发治疗,经调理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精神好转,纳寐香,二便调。因辨证准确,选方用药严谨有度,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胃癌术后患者多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时当扶正祛邪兼顾。以正虚为主者,当以扶正为首;以邪盛为主者,当以祛邪为要。如案例中先用《济生》橘皮竹茹汤祛邪扶正,次用芪竹汤扶正祛邪,故我们在临证时要灵活变通,使方随证转,绝不可胶柱鼓瑟,机械套方。
(五)定期体检复查,坚持长期治疗
笔者根据“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病防传”的治未病思想,主张消化道肿瘤患者认真治疗,按时服药,坚持长期服药,定期复查B超、CT、胃肠镜等,随访患者各项检查指标,特别是肿瘤相关指标,以监测病情的发展变化。对于消化道肿瘤术后病人,早期以服用汤药为主,兼以膏方辅助治疗,待症情缓解后,再考虑每年只服膏方调理,延迟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秦伯未曰:“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溢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故俗亦称膏滋药”,“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括救偏却病之义”。膏方具有治病与调补的双重作用,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精血亏虚,适合用膏方调养,可以起到治疗疾病作用,同时可以全面调理身体,改善体质,使患者阴阳气血平衡,从而达到预防复发与转移的作用。
(六)注意饮食摄生,调畅精神情志
消化道肿瘤患者由于部分或全胃被切除,甚则部分小肠也被切除,因此,出现暂时或永久性的消化功能障碍,李东垣《脾胃论》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因此,饮食调节对于消化道肿瘤患者非常重要,笔者用药常处以药性平和之品,重视药食同源之品,以顾护胃气,在长期用药过程中使患者能够坚持服药而不戕伐胃气,嘱咐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之品,逐步增加食量和食物种类,可食用百合、山药、薏米等药食同源、益胃健脾之品,起到食疗的作用,同时嘱患者“忌辛辣刺激、坚硬粗糙、油腻之品、发物”等,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情志抑郁的患者,笔者常引用魏·嵇康《养生论》“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说道“金针菜即黄花菜,又名忘忧草”,而嘱患者可多食金针菜。
此外,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思想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常表现为性情急躁或抑郁等不良情绪,消化道系统存在脑—肠轴神经网络,情绪不佳影响消化液的分泌及胃肠的蠕动,进而出现或加重某些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佳、腹痛腹泻等。不良情绪还可以导致大脑皮质神经以及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疾病。因此,笔者常通过移情、疏导等方法消除恐癌心理,以达精神养生调摄的目的,指导病人根据个人喜好,适当做一些有益健康的娱乐活动,转移悲观情绪,保持健康的心态,从而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