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妇人胃病诊治规律探析

古人云: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妇女由于月经、妊娠、分娩、哺乳等生理特点,使其更易受到致病因素的侵袭,患病后病情复杂多变。且反复难愈,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笔者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逐渐总结出妇人胃病诊治规律,并不断探讨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认为治疗妇人胃病必须紧扣病因病机,抓住疾病本质,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重心理调治。
(一)推病因,情志不和居先
导致妇人胃病的病因很多,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外邪侵袭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妇人胃病的发生,而尤以情志所伤最为突出。《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情志异常,伤及内脏,主要影响内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气血功能紊乱。正如《素问·疏五过论》说:“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妇人多愁善感者居多,遇事难解,情志不和,气血运行遂受影响。胃本为多气多血之腑,主纳主降,若气血转运乖戾,日久其功能失常,易导致疾病发生。
现代医学认为,紧张、焦虑、恐惧等强烈感情与不良的情绪使大脑皮质兴奋过度,可引起神经细胞衰竭,以致发生超限制性抑制,从而使皮质产生停滞性兴奋灶。而皮质中枢神经发生紊乱,尤其是自主神经中枢失常可引起胃肠功能障碍,使胃肠功能失调,随后可发展为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病。待溃疡已经形成,则病灶又可通过体内感受器不断向大脑皮质发出不良信号,加深皮质功能的损害,造成恶性循环。如果高级中枢神经损害不严重,没有引起器质性病变,有时导致胃肠分泌与运动功能的紊乱,成为胃肠神经官能症状。在胃部主要表现为反酸、嗳气、厌食、上腹饱胀疼痛等症状,在笔者治疗慢性胃炎的验案中,多数为女性,一般治前均有胃肠动力障碍或慢性胃炎反复发作史。所以在治疗用药的同时,笔者一般都要考虑其有无情志不和的诱因,适当给予心理疏导。
(二)举病机,胃病常及肝胆
情志不舒,郁郁寡欢或情绪紧张,肝气郁结,疏泄无能,或急躁易怒,疏泄太过,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受伤,运化失常,可见胸闷太息、胃脘疼痛胀满等症;胃气失于和降,可致呃逆、呕吐、嗳气等症;或暴怒之下,肝气暴张,火动于内,气逆于上,胃络受伤而致吐血。情志失常,引起肝胆疏泄不利,气机失调,而导致胃疾者不胜枚举。曾治王某,女,26岁,亲属与农民吵架后,呕吐不止,不思饮食,苔腻脉弦,后经笔者施以疏肝顺气和胃之法而愈。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因情志因素导致胃疾屡发的患者,同时多伴有肝胆疾患,如伴胁痛、黄疸之证。曾治刘某,女,24岁,工人。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胃痛频发,伴有右胁作痛,且与情绪关系密切。B超检查结果显示:胆囊内结石,胃排空延缓。采用疏肝和胃之剂,药施:柴胡5g、枳壳10g、佛手5g、陈皮5g、炒白芍12g、合欢花5g、茯苓15g、炒麦芽15g、百合30g。前后调治2月余,症情稳定。对于此类患者笔者强调,不要为病象所迷惑,应力求抓住共同病机,解决主要矛盾,即使是多脏腑同病,也未必难治。
(三)析症状,把握病情本质
妇人胃病往往症状复杂多端,轻重差别很大。因受情志因素影响,妇人胃病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表现为胃的功能异常,更多的是伴发郁证、脏躁、梅核气等精神类疾病症状。所以从实质上讲,相当一部分妇人胃病是复合病例,且疾病间相互影响,使症状更为错综复杂。因此不能仅从症状表现来判断病情轻重,而要四诊合参,紧抓疾病实质,不为主诉症状所困惑。曾治一女,胃痛时作,发时疼痛难忍,精神抑郁,胸闷,善太息,屡查胃镜,结果均显示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局部萎缩。患者常与人言,自己胃病多年,胃疾深重,恐为不治,每逢来诊,泪水涟涟。笔者每次接诊均耐心抚慰,详析病情,同时给予疏肝解郁之法,后其病渐复,精神亦有转佳。此例患者郁证病情甚于胃病,所以治疗重在疏肝解郁,而不能因其胃痛夸张而舍本逐末。
(四)论治疗,重视心理疏导
妇人胃病,病情复杂,治疗用药改善症状容易,真正痊愈很难,往往病情反反复复,用药或情绪好转后病情减轻,一遇情志不遂又复发作。所以治疗上常应配合心理疏导疗法。曾治一老妪,胃痛反复发作病史逾30年,每因情绪失意而作。虽屡经名医诊治,难以痊愈。经笔者诊治10余次,每次皆因胃痛而来,服7剂水药病情好转后,即自行停药,再发再诊。笔者以为:此妪欲根治其疾,唯移情易性,别无他法。所以心理疏导治疗历来是笔者治疗妇人胃病的一个重要方面。经常揣摩病人心理,给其耐心引导,在此基础上配合方药,收效确佳。“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所以对病人应该“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灵枢·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