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宁波农村文明示范线创建记录
- 史文静
- 1517字
- 2021-04-04 06:41:20
余姚人物志
梁弄诗社:四明山下,诗路漫长
“五桂书香地,诗词文化荣。”梁弄不单是一方红色土地,还是一个诗词文化盛兴之地。全国第一个乡镇级“中华诗词之乡”,全国最早的诗教基地——梁弄诗社就诞生于这方土地。1992年,余姚梁弄师范的一批老师集结梁弄诗词爱好者创办了梁弄诗社。25年来,诗社一直坚持创作四明诗词,保护并传承梁弄诗词文化。“农民占诗社成员很大一部分,”胡忠尧是诗社最早一批成员,2000年成为诗社第二任社长,他告诉我们,“诗社目前有近百名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多为退休教师、文化站成员,但是占比最大的还是梁弄本地的农民。”
梁弄诗社社长胡忠尧
诗社管理严格遵照章程,以理事会的形式,一年召开四次社员会议,五年一换届。“目前诗社的运营一年得花几万元,这笔钱基本上是政府的支持和当地企业给的赞助。这几年经费越来越少,诗社很多活动也难以坚持下去了。”胡忠尧坦言,这次任期结束后,就不打算继任社长了。从他的言语中能听出他对自己精力有限而感到遗憾,但更多的是他对诗社今后发展的担忧。
诗刊《梁弄诗讯》
诗社创办刊物《梁弄诗讯》,自创刊起到现在共发行41期,多用于诗社成员间的相互学习,以及与各地方民间诗词组织的交流。刊物设有五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唱响红歌”、“山水游记”、“吟唱感怀”的作品均为诗社成员所作。“唱响红歌”部分的诗词创作,充分发挥了梁弄的红色地方背景,记录了梁弄地区爱国志士的红色故事,更添红色文化之新风。近年来,除了红色诗词,梁弄诗社还举办了“抗战胜利70周年歌咏活动”、“红五月·红土地”浙江省首届乡村诗歌大赛等活动,为梁弄的红色诗词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山水游记”部分则是诗社成员在余姚地区采风,对乡间邻里、湖光山色的有感而发。“吟唱感怀”更加贴近生活,记录了诗词爱好者对身边所见、社会新闻等生活方方面面的事件的感触,小到对秋雨、酷暑、同学会的点滴感悟,大到对台湾关系、G20峰会的个人见解,他们从生活中提炼诗词,用诗词赋歌生活。
刊物第四部分“诗教新声”中收录的诗词来自梁弄镇中、镇小的学生习作。“应该让更多的孩子感受中华传统诗词之美,诗词文化应该传承下去。”在主持梁弄诗社的过程中,胡忠尧着力开展“诗词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在梁弄镇中、镇小建立两个省级诗教基地,多年来《梁弄诗讯》也一直收录来自梁弄中小学学生的诗词作品。胡忠尧希望这个发表平台能给予年轻一辈以鼓励,鼓励他们在诗词创作的路上越走越远,将诗词文化传承下去,将来学成归故里,能继续将梁弄的诗词文化发扬光大。
诗刊最后部分“诗路拾遗”,与“浙东唐诗之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由新昌县一位学者兼社会活动家竺岳兵先生首先提出。从《全唐诗》和有关方志中发现,到过浙东的唐代诗人有400多位,而浙东又分会稽、天台、四明三条路线。胡忠尧告诉我们,古时的梁弄镇被称为四明乡,就是唐代诗人们所经过的四明山脉,经他们考证,来到四明这条线的诗人不算太多,有名有姓的诗人有20多位,均有诗作留下,证明他们确实到过四明山。现在,《梁弄诗讯》也将他们的诗作作为刊物内容的一部分予以刊出,一方面用以展示唐诗中的四明风光,另一方面与“浙东唐诗之路”相互呼应,传播与四明山有关的唐代诗作。
采访快结束时,胡忠尧社长为我们展示了厚厚一摞手抄诗词,一笔一画都是他近两年来积累的与四明山脉有关的唐代诗词。他对这些书稿如数家珍:“我们现在要把诗词从创作层面延伸到研究层面,借助留下来的唐诗资料,把对诗词的研究变得更加专业化。”这本未成型的书稿暂时命名为《四明诗脉》,当我们问起这本书何时能编辑出版时,他有些无奈:“这得看资金情况,我到各个单位、企业再去争取争取,资金到位,这本书才能如愿出版啊。”
文/罗婕
图/杨婷伊
指导老师/史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