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宁波农村文明示范线创建记录
- 史文静
- 2314字
- 2021-04-04 06:41:20
寻找木杆秤
梁弄高耸的瓦楼马墙和纵横交错的街道小巷都颇具江南特色,步入其中不免让人忆起曾隐于其间的老手艺人,那些儿时走街串巷总能探寻到的街边画糖人、竹编人、吆喝“磨剪子嘞”的磨刀匠……木杆秤工匠亦是其中的一员。
这一带曾流传过“小孩子吃鱼子不识秤”的说法,所以父母大都不许孩子吃鱼子,因为在那时是有“不识秤花,难以当家”这种说法的。可见学习读数木杆秤的刻度对农家来说是多么重要。
追溯制秤的年代,还得从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算起,从那时候开始,制秤工艺便在这大江南北代代相传了。
然而随着电子秤的出现,木杆秤濒临消失,现如今制作木杆秤的铺子也越来越少了。
不过,在梁弄镇五桂村仍有这样一位木杆秤制作者,秉承着传统的手工艺来制作每一杆秤。
木杆秤匠人寿师傅今年69岁,入制秤这一行已有50个年头了。
木杆秤匠人寿师傅
我们来到他制秤的工作室时,天刚刚下过一场雨,空气里氤氲着木材被雨水浸透的气息。
一位老人正在屋前修整着一段树枝的枝杈,他身材精瘦,红色的T恤好像是挂在身上似的,他抬起头来看向我们,他的头发和胡子已经灰白,但面容矍铄。他,便是非遗传承人寿师傅。
寿师傅引着我们进了他的工作室,与其说是工作室不如说是一间小屋子,十分逼仄。
屋子的一个角落堆放着制作木杆秤的木头和铜皮,另外一个角落堆着一些的杂物,工作台对着窗户,台面上满是刻痕。其中一面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秤,按照杆长与称量来分类,有杆长55厘米、称量5公斤的,杆长65厘米、称量10公斤的,杆长70厘米、称量15公斤的。按挂钩的种类分为钩子秤和铜盘秤等,两者分开挂在墙上。
墙上挂满各种木杆秤
“我20岁不到就跟了师傅学做秤了,”看着一把把自己亲手制作的木杆秤,寿师傅眯着眼回忆道,“那个时候木杆秤卖得可行俏了,家家户户都要用的。”提及现况,寿师傅又颇为遗憾地表示,现在买木杆秤的人很少了,更不要说学这门手艺的人了:“这个行当好早前就开始不行了,我也只好边打小工做些零散的活,边利用空余时间做木杆秤。”
电子秤的盛行让木杆秤市场没落,单凭制秤修秤无法再养家糊口,老手艺人也只能另谋出路。如今年事已高的寿师傅不用再打零工赚钱养家,但他仍没有丢下做木杆秤的手艺。“现在就只剩一些上了年纪不会用电子秤的人还会来买,一般一个月也只能卖出个把秤,卖出一把我就做一把。”
寿师傅向记者介绍木杆秤的制作
寿师傅工作台上的工具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指向一块内里有许多大大小小洞眼的铁块,寿师傅立马说道:“这个是用来打包头的。”“打包头”就是用铝片将秤的前端和末端包裹住,再钉上细钉以固定,使其美观耐用。再问起桌上的一铁罐油,“这个是菜油,用来擦秤身的。”
“斤斤计较”的木杆秤由秤杆、秤钩、秤砣、秤花和秤卡等部件组成,看似结构简单,但手工制作工序十分烦琐。在寿师傅介绍工具的同时,我们也渐渐了解了木杆秤的制作过程。制作木杆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大小程序加起来有二十几道。
首先是原材料的选择。木头的种类有很多,制作木杆秤需要坚硬的木头。寿师傅一般使用的是从浙江永康进的铜草木。接下来把木材刨圆打磨处理,在木杆两端镶嵌上金属皮后,杆秤便现雏形。
“最难的啊,都难都难。”被问起这过程中最困难的步骤时,寿师傅这样说道,“就是我现在年纪大了,视力越来越差,在秤杆上刻度越来越不容易了。”校秤定位、制定重量刻度本来就是个精细活计,秤匠需要在打磨好的秤杆挂上秤盘后定支点,用砝码校验,这是个颇费时费力的过程,却又是一把秤称量准不准的关键。寿师傅总是一个刻度一个刻度校验过来,从不马虎,直到杆秤上出现密密麻麻的各种记号。最后的几步是在小细节上完善这杆秤——钻星眼、装秤纽、打秤星、上铜线、抛光、上油。如此一来,才能完整地制作出秤杆。步骤虽烦琐,但却饱含了木杆秤匠人对这门手艺的尊重。
“原先做一把小秤大概需要四个小时,大的也就一天左右,”介绍完工作台上的各个工具,寿师傅打开工作台下的小柜子埋头找起东西来,“现在年纪大了就慢了。”我们在那一间小屋子里交谈来往之时,有零星几个当地村民聚了过来,好奇地询问我们在聊点什么。这会儿,寿师傅正巧从柜子底下找出个铁秤砣来给我们看,介绍说这个秤砣有50年的历史了。围观的村民打趣道:“现在就是个烂铁砣了。”寿师傅看看拿上桌的秤砣,只是笑笑不去反驳。村民渐渐散去,寿师傅又拿出块铁板来,继续说:“这个我也用了有四五十年了。”
其实,木杆秤作为一种普通的衡量工具,见证了乡村商贸发展演变的过程。木杆秤的制作体现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从选材料到制作完成,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制作,全凭经验和悟性,表现了农耕文化与商贸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这个万物迅速发展的时代,具有50年历史的铁秤砣确实只不过是一块废铁了。其实,像制作木杆秤这类的老行当代表着我们过往的生活,而在奔腾的历史进程中慢慢消失的,杆秤只是其中一物,与之一起消失的,也许还会有令我们怀念不已的街巷人情。让人留恋和惋惜的,或许是以后只能在博物馆里怀念的那个年代吧。
所幸,木杆秤的制作精巧细腻,工序严谨,做工独特,难以被现代技术所替代,是一份极其宝贵的传统手艺。木杆秤制作技艺已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非遗的入选,能够使这凝聚着木杆秤传人聪明智慧的传统手艺,得到切实的保护和发展,让这一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我们离开的时候,外面又飘起了小雨,我在门口撑起伞回头与出来送别我们的寿师傅又道了一声谢。一个穿着雨衣的中年妇女骑着小电瓶车往这儿驶来,最终停在了寿师傅工作室的门口。“做秤的师傅在不在啦,”她冲里头喊道,刚准备回屋的寿师傅连忙回过头又往外走来。“30斤,70厘米的两把多少钱啊?”我们不再打扰,只听得两人的交谈声逐渐隐没在这雨声之中。
图文/应灵波 应志鹏
指导老师/史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