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有“艾”也有希望

电影《暹罗之恋》里有句台词“有爱,就有希望”,这句话曾鼓舞了很多在爱情中迷惘和挣扎的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爱情,选择更好的方式去面对和争取自己的爱情。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说,在当前尚无彻底治愈可能的前提下,就真的只有绝望,真的只能在痛苦和挣扎中度过余生吗?其实,有“艾”,也有希望,虽然不能完全斩尽体内所有的病毒,但现在的医学却有十足的把握让它处于可控范围之内,患者还能憧憬美好的明天,因为一切都还有希望。

纵观艾滋病的历史,1981年6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5例艾滋病患者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首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艾滋病”被正式命名。1983年5月,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分离出了一种逆转录病毒,被命名为淋巴结病相关性病毒(lymphadenopathy-associate virus, LAV)。后来,这种病毒被认为是AIDS的致病因子。1984年美国政府宣布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Gakko医师分离出了一种引起AIDS的病毒,被称为HTLV-Ⅲ(2年之后,LAV和HTLV-Ⅲ被认定为同一种病毒,1986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其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987年,第一个抗HIV药物齐多夫定(AZT)被FDA批准。同年,美国总统里根首次在公众场合提到AIDS这一名词,美国也开始了第一个AIDS教育项目。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宣布每年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1992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双脱氧胞苷(DDC)和AZT联合使用治疗进展期HIV感染。1996年,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的何大一发明了“鸡尾酒疗法”,又名“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该疗法通过3种或3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最大限度地抑制了病毒的复制,保存和恢复了免疫功能,使艾滋病成了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可控慢性病,让人们看到了一丝曙光。“鸡尾酒疗法”自应用于临床之后,已使许多患者受益。联合国的UNAIDS项目启动,取代了此前WHO的全球项目。有研究显示,3种药物联用(“鸡尾酒疗法”)比2种药物联用更有效。“鸡尾酒疗法”使控制HIV的前景变得乐观。1998年,首例AIDS疫苗人体试验在美国开始。2001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呼吁,每年至少需要70亿~100亿美金的资金投入,用以有效控制艾滋病在全球的传播和蔓延。越来越多的药物被应用于临床治疗艾滋病,人们也更加关注于降低抗HIV的高毒性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治疗的失败率。

艾滋病发现至今不过三十余年,而现在已经有数十种药物用于临床治疗,更多的药物和疫苗也在积极开发中,无论是国际组织还是民众,对艾滋病的重视程度都越来越高。虽然现在临床上还无法实现彻底治愈艾滋病,但是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的应用,抗HIV的疗效被大大提高,显著改善了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使艾滋病的治疗前进了一大步。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所带来的可喜疗效曾经让大家觉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但是随着应用时间的延长,人们发现由于艾滋病病毒可以藏身于感染细胞中,使药物无法触及它们,尽管联合治疗能够抑制血液中的病毒载量,将其降到测不到的水平,但是要清除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神经组织内藏匿的病毒目前来说还是无法实现,患者可能要治疗几十年甚至终身服药。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除了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等常见不良反应以外,这些药物还可引起其他严重毒副作用,使得患者的依从性、顺应性比较差,加上HIV的抗药性越来越强,抗药性毒株的传播越来越严重等,因此,为使疾病得到很好的控制,更加需要患者和医生密切配合,定期复查,按时服药,长期用药。

就目前来看,艾滋病已经不再是大家印象中短时间内致死的“世纪瘟疫”了,它更像是一种“潜伏”型的疾病,只要我们合理治疗,不给它伺机而动的机会,它在人体内会一直被我们牢牢压制住。所以,对于艾滋病,我们现在有方法控制它的病情发展,以后攻克它也是非常有希望的。很多HIV携带者最需要面对的是治疗药物的副作用,以及因为晚服、漏服药物,依从性不强等引起的耐药性和交叉感染不同病毒株等带来的不良后果。所以,与其绝望无助,惶惶不可终日,不如看清楚现实,提高自己的治疗依从性,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增强自身体质,保持好的心态,正确看待艾滋病,要相信,有“艾”,也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