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案

王女士,24岁,两年前外出务工时被暴雨淋湿,当时正值行经期,月经突然停止,此后每逢经期即出现小腹疼痛,从月经开始持续到月经干净后才有所缓解,有时疼痛还会放射到外阴、肛门或大腿,严重时伴呕吐。除经期小腹疼痛外,还出现月经推迟,以往30天左右来一次月经,变成40~50天左右才来一次。因不好意思到妇科就诊,而且听有人说结婚以后就不痛了,所以王女士一直忍着,每次经期疼痛忍受不了时就服用去痛片,开始还能止痛,到后来服药也止不住疼痛。一天,王女士在工作中,突然晕厥在地,工友们急忙把她送到了我的诊室。经询问才知道王女士正值月经第二天,小腹剧痛,四肢厥冷,面色苍白,月经量少色暗淡,夹有血块,舌质淡,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紧。自诉曾经在单位体检时,B超检查未发现异常。四诊合参,诊断为痛经(寒凝血瘀)。治以温宫散寒,活血行气止痛。方药:当归10g,川芎6g,赤芍10g,生蒲黄15g(包煎),五灵脂10g,吴茱萸5g,延胡索10g,肉桂6g(后下),小茴香6g,香附10g,没药10g,益母草15g,炙甘草6g,水煎服。此外,用热水袋热敷小腹部。用药3剂后疼痛缓解。二诊时在原方基础上去五灵脂,生蒲黄,没药,加鹿角霜15g,黄芪15g,3剂后月经干净,继用归芍地黄汤、四物汤加减善后,并嘱其用中成药附桂八味丸和乌鸡白凤丸交替服用,每次月经将来时到医院服用活血化瘀、温宫散寒、行气止痛的方药5剂水煎服。如此治疗了三个月,王女士月经终于恢复正常,经期腹痛消失。

女性在月经期或月经期前后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为经行腹痛。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一个“痛”字,从中医理论而言,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或胞宫失养所致,即“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均可引起经脉阻滞,血行不畅;或因脏器虚损,血海亏虚,气血运行乏力,经脉失养,不荣而痛。人体是一个整体,临床上还要根据患者疼痛的时间、性质、部位和年龄来审证求因,辨别虚实。一般来说,经前、经中刺痛、胀痛并见,经血紫黑夹血块者,多为气滞血瘀之实证;经后绵绵而痛,经血色淡质稀者,多为气虚、血虚之虚证。剧痛而拒按属实;隐痛而喜按为虚。绞痛、冷痛、得温痛减者属寒;胀痛、灼痛、得热加重者属热。从疼痛部位上来区分,痛在两侧少腹属肝;痛在中间小腹属肾。从年龄来说,少女肾气初盛,冲任功能尚未协调,多为虚痛,也可因对月经认识不足,精神紧张,表现为气滞痛经;婚后妇女,因房事、产乳等原因易损伤气血,导致肝肾不足,冲任失调,邪侵胞宫,易导致月经紊乱,气血失调,此时发生痛经还要配合B超检查子宫是否存在异常。

针对痛经或为气血运行不畅,或为经脉失养的机理,治疗上以畅通气血为主,寒证温而通之,热证清而通之,虚证补而通之,实证泻而通之,皆在使气血调和,经血畅通,其痛自止。

治疗痛经的关键,在于适时服药,根据月经的周期性变化,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一般要坚持服药3个月左右(即三个月经周期)以调理气血,恢复内脏机能。例如在月经前出现胸闷,乳房胀痛者,应在经前就服用疏肝理气的中药,使肝气调达,气血流畅,不仅可使痛经缓解,还能使月经“如约而至”;如果是月经来潮1~2天腹痛剧烈者,应在月经来潮前一周就开始服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使瘀滞消散,气血调和;因虚而痛者,如气虚、血虚、肝肾冲任虚损者,均应在平时服药调理,使气血充盛,胞宫得养,如此调治,能使得气血平和,行经时经血畅通无阻,再无痛经之虞。如王女士之案,乃正值经期时淋雨受寒,寒邪客入胞宫,血气凝涩,不通则痛,故出现月经骤停,经行腹痛,治法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方中用小茴香、肉桂、吴茱萸温经散寒,五灵脂、生蒲黄化瘀止血止痛,当归、川芎、赤芍、延胡索、香附、没药行气活血止痛,诸方针对痛经之主证,采用温而通之,行而通之之法。嗣后,月经后用中药丸剂以治本,月经前用汤剂治标,如此标本同治,使瘀散血调,痛经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