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肿瘤的四诊与辨证

一、肿瘤的四诊

中医学四诊,即望闻问切,就是医生运用望、闻、问、切4种诊察疾病的方法,收集疾病发生的症状、体征和其他情况,为辨证求因提供依据,是辨证论治的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是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和证候鉴别的指导法则。在肿瘤诊治上,中医学十分重视辨证,而西医更重视诊断,即中医学所谓的辨病。西医治病,首先要搞清楚是什么病,对于肿瘤疾病,若不能明确病理学诊断,至少也要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否则就无从下手,更不能采用放化疗等治疗。中医学则不管肿瘤有没有明确诊断都必须辨证,搞清阴阳五脏寒热虚实,证不明则无法施治,可能犯虚虚寒寒之误。由于肿瘤患者来中医科就诊时通常都已经明确疾病诊断,辨证往往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确定了病名,便可根据该病的一般病机演变规律而提示常见的证型,在不违反辨证原则的基础上某些疾病往往有些药物有特殊疗效,临床加减得当往往能提高疗效。肿瘤的四诊虽然在肿瘤诊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下面主要对重点的内容进行简述。

1.望诊

望诊是指通过视觉,去观察患者的精神、色泽、形态及舌苔、皮肤黏膜等变化的一种方法。对肿瘤患者望诊时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1)望神

有神:目光奕奕,神情爽朗,是精力充沛的表现;失神:目光无彩,神情呆板或萎靡不振;晚期肿瘤患者,缺乏信心,悲观失望,常可见神志淡漠,精神颓废等。

2)望口唇

正常人唇色红润,为胃气充足,气血调匀的表现;唇色淡白,多属血虚或失血;唇色深红,多属热盛;若红肿而干,多属热极;口唇青紫,多属血瘀证;口唇青黑,多属寒盛或痛极。口唇干裂,为津液已伤,多属燥热伤津或阴虚液亏;口唇糜烂,多为脾胃积热。

3)望指甲

甲下色淡白,多属血虚或气血两亏;色苍白者,多属阳虚有寒;色深红者,多属里热盛;色青紫者,多属血络瘀阻;甲薄无华,或有明显棱纹,或凸凹不平,或反凹如匙者,多属肝血不足,或气虚血衰。

4)望舌象

望舌象是中医肿瘤诊断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辨证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舌为心之窍”,通过经络气血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一般而言,舌质可反映脏腑气血的虚实,舌苔可反映邪气的深浅与胃气的存亡,舌下络脉则反映体内瘀血情况。正常舌象的特征是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简称“淡红舌,薄白苔”。随着对肿瘤舌诊的广泛和深入研究,肿瘤患者的舌象不仅与证候性质密切相关,而且有助于制订治疗方案,评价疗效和判断预后。

(1)舌质:①淡红舌:多数健康人都是淡红舌,不深不浅,红活润泽,不腻不燥。早期肿瘤患者也以淡红舌为多,表明正气尚盛;②红舌:红舌是体内有热的表现,鲜红无苔是阴虚火旺,红舌起芒刺是阴分热盛,按部位说舌尖红为心肺热盛,舌边红为肝胆热盛,舌心红为胃热伤阴,舌光边无苔,又称“镜面舌”,为津液大伤,临床上鼻咽癌、腮腺癌及头颈部肿瘤局部放疗后多见镜面舌,中医学认为此属热毒(放疗)伤阴;③青紫舌:一般为气血瘀滞之象,肿瘤患者多见舌质青紫或紫暗,或伴有瘀斑、瘀点;④淡白舌:舌色淡白,主气血两虚、阳虚;⑤肝瘿线:常出现在舌左侧或右侧或双侧,为紫或青紫色,成条纹状或不规则斑块或瘀点,偶见于舌尖。肝瘿线可作为肝癌诊断的辅助体征和早期发现肝癌之参考。

(2)舌体:①胖大舌:舌体比正常人大而厚,伸舌满口,称为“胖大舌”。舌体胖大,舌色淡白,多为气虚、阳虚;舌体胖大,舌色红,多为里热;②齿痕舌:即舌边出现齿印,舌体胖大常常见舌边齿印,但也有舌体不胖大而出现齿痕。凡齿痕,多属虚证,如舌体胖,色淡有齿痕,为脾气不足,体瘦舌红有齿痕,为气阴两虚;③瘦薄舌: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是舌失滋养的表现。舌体瘦薄,舌色淡白,为气血两虚;舌体瘦薄,舌干少苔或无苔,为阴虚火旺;舌体瘦薄,舌色红绛,为热极津涸,多见肿瘤久病,热毒耗阴;④裂纹舌:舌面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深浅不一,多少不等,统称为“裂纹舌”,是精血亏虚,或阴津耗损,舌体失荣,舌面乳头萎缩或组织皲裂所致。舌色浅淡而有裂者,为血虚;舌色红绛而有裂者,热盛伤津,阴津耗损所致;⑤芒刺舌:舌的蕈状乳头增大,高突,并形成尖锋,形如芒刺,抚之棘手,称为“芒刺舌”。舌生芒刺,为脏腑阳热亢盛,或为血分热盛之象,芒刺越大越多,邪热越重。舌尖生芒刺,多属心火亢盛;舌边生芒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生芒刺,多属胃肠热盛。

(3)舌苔:舌苔主要反映胃肠道消化功能状态和邪浊深浅。正常舌苔是胃气所生,薄白而清净,厚苔是胃气夹湿浊邪气熏蒸所致。①腻苔:为湿浊、痰饮、食积,多由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②剥苔:为胃气匮乏,胃阴枯涸或气血两虚,也为全身虚弱之象;③滑苔:为水湿内聚之象,主寒、主湿;④燥苔:为津液亏耗,或阳气为阴邪所阻,津失输布之象。

2.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肿瘤患者闻诊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声音嘶哑:若声音嘶哑,日渐加重,经抗感染治疗无效者,多为肺癌或纵隔肿瘤压迫喉返神经所致。

(2)呼吸:呼吸的强弱、快慢、长短也是观察肿瘤患者的主要内容。若出现呼吸急促,动则加重,应考虑肺癌或纵隔肿瘤压迫或侵犯气管,或胸腔积液,或肿瘤肺内广泛扩散所致。

(3)咳嗽:肺癌、纵隔肿瘤、食管癌,或乳腺癌等放射治疗后出现干咳、咳声嘶哑,应考虑放射性肺炎所致。

(4)呕吐:食入即吐,应考虑食管癌或贲门癌,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应考虑胃窦部癌,均为肿瘤引起的梗阻。化疗常常引起呕吐,如果十分剧烈,也可表现为食入即吐。

(5)嗅气味:宫颈癌或乳腺癌、黑色素瘤破溃之气味腥臭,上颌窦癌、喉癌及口腔肿瘤晚期溃破时,口中秽气,腐臭难闻,多为肿瘤溃烂合并感染所致。

3.问诊

问诊在中医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人总结有“十问歌”,如问患者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头身胸腹等情况,以及睡眠、饮食、二便、经带等。对于肿瘤患者除上述问诊外,还要注意询问肿块、发热、疼痛、出血、消瘦等情况。同时应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询问肿瘤的西医诊断,病理类型、分期,既往采取的治疗方法,如是否手术切除,是根治切除,还是姑息切除;是否进行放射治疗,放疗的部位和方法;化疗的具体方案,化疗几个周期,进行过几线的化疗等,各种治疗的不良反应程度如何,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如何,以及与肿瘤相关的各种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全面了解患者的诊治情况,对中医辨证论治肿瘤都有很大的帮助。下面对肿瘤重要的问诊内容简述如下。

1)问寒热

寒热是指怕冷、发热,是疾病过程中极为常见的症状。怕冷是患者的主观感觉,细辨又有恶寒和畏寒之别。凡患者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仍感寒冷不缓解的,称为恶寒;若患者身寒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寒冷能缓解的,称为畏寒。所谓发热,除指体温高于正常者外,还包括患者体温虽正常,但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如五心发热等。

临床常见的寒热症状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4个类型。

(1)恶寒发热:是指患者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多见于外感表证阶段。恶寒重,发热轻为外感风寒之邪所致;发热重,恶寒轻为外感风热之邪所致;发热轻,恶风自汗,伴体倦乏力,多为体虚外感。许多肿瘤初期如白血病等,常有恶寒发热表现,此为邪正相争于表所致,与外感有根本区别。

(2)但寒不热:是指患者只感怕冷而不发热的症状。新病恶寒,无风自冷,或突然恶寒,四肢不温,或腹部冷痛,多因感受寒邪较重,阳气郁遏,皮毛失去温煦所致。久病畏寒,患者畏寒肢冷,得温可解,多因阳气虚衰退,形体失于温煦所致。

(3)但热不寒:发热不恶寒但恶热,多见于阳盛阴虚里实热证。根据发热的轻重、时间、特点之不同,临床又分为壮热、潮热、微热3种类型。

①壮热:高热持续不退(体温持续在39℃以上),不恶寒反恶热,口渴饮冷者,称为壮热。多因风寒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邪正相搏,蒸达于外所致。外感温热病气分阶段多见壮热。

②潮热:发热如潮汐之有时,或按时热更甚者,称为潮热,类似于弛张热,在肿瘤疾病中大多为肿瘤热。按中医辨证应分清虚实。

若日晡之时(下午3:00~5:00)发热明显,或热势更张,称为日晡潮热。由于阳明经气旺于日晡之时,加之胃肠热盛,故此时发热,并见口渴饮冷,腹满硬痛,大便秘结等症,又称阳明潮热,多由胃肠燥热内结所致。

若午后或夜间潮热,并有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得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伴身困重,头如裹,苔黄腻脉滑者,属湿温发热。此系湿郁热蒸之故。

若午后渐热伴有五心烦热,骨蒸发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属阴虚发热。此系阴液亏损,阴不制阳所致。湿病热入营分、血分、灼伤营分,身热夜盛,是其主要标志之一。

③微热:热势不高,一般体温在37.5℃左右,或仅自觉发热,称为微热或低热。阴虚潮热者也可长期低热;气虚清阳被郁,亦可导致长期低热,称为气虚发热;情志不舒,气郁化火,亦可表现时有微热,称为郁热。

许多恶性肿瘤患者常有发热。造血系统肿瘤,特别是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伴发热者最为常见。其他肿瘤如肺癌、肝癌、肾癌、膀胱癌、直肠癌等也常伴有发热。其肿瘤生长缓慢,坏死范围小,自身中毒轻者,多出现低热;若肿瘤生长迅速,有进行性急性坏死,或继发感染者,多出现中度以上发热或持续不退的高热。肿瘤发热多属里证,初期多为正盛邪实,热毒较盛,中晚期则正气已衰,瘀毒热邪内结,形成正虚邪盛之势,问诊时务须详察明辨。

2)问疼痛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由外邪和内生毒邪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不通则痛”者,属因实而致痛;若因气血不足,或阴精亏损,脏腑经络失养而“不荣则痛”者,属因虚而致痛。

在癌症患者中,约有50%的患者在肿瘤的不同时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问疼痛对于肿瘤患者尤为重要。

问疼痛,应注意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喜恶等,以利辨别疾病之寒热虚实。

一般而言,如病急痛剧,痛无休止而拒按者,多属实证,多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如病缓隐痛,痛有休止而喜按者,多属虚证,为脏腑经脉失养所致。

(1)问疼痛的部位。

①头痛:是指整个头部或头的某一部位疼痛。由于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均直接循行于头部,故有“头为诸阳之会”之说。此外,足厥阴肝经与督脉相交于头部,因而其他阴经也间接与头部联系。临床即依据经络循行确定病在哪一经。例如,头痛连项者,属太阳经;头两侧疼痛者,属少阳经;前额部连眉棱骨痛者,属阳明经;巅顶痛者,属厥阴经;若突然头痛,伴发热恶寒者,多属外感头痛;头痛日久,绵绵不休,多因中气不足或精亏血少;头痛而沉,如裹重物者,多为痰湿内盛所致。整个头部胀痛伴精神亢奋,血压上升者,多为肝肾不足,肝阳上亢所致;头痛如裂,自觉有脑内搏动感,伴心烦易怒者,多为肝火上炎,郁怒扰思所致。

脑肿瘤及肿瘤转移至头部者,多伴有头痛,且日渐加重,痛无休止,常伴有颅内压增高症,此为痰热瘀聚结于脑,脑脉阻滞所致。放疗或化疗后隐隐头痛,时作时止,多为气血亏损,中气不足所致。

②胸痛:是指胸部正中或偏侧疼痛。胸痛多与心肺疾病有关。如胸前彻背,背痛彻心,多为心阳不振,痰浊阻滞所致之胸痹;而胸前“虚里”(心尖搏动处)弊闷,痛如针刺刀绞,或痛彻左臂内,面色青紫,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是“真心痛”,属病危证;胸痛伴发热,咳吐大量腥臭脓痰,属肺痈,多由热毒壅肺,郁结成脓所致;胸部压迫性疼痛,部位固定,持久难愈,常为气血瘀滞,痰毒内结所致,多见于中晚期原发性肺癌。早期肺癌亦常有胸部隐隐作痛,呈游走性,可痛引肩颈,为气血郁滞,气滞偏盛;胸骨后疼痛如梗,伴发热、吞咽困难者,多为食管癌穿孔或破溃,属热毒内盛,气血瘀滞所致;胸骨柄压痛,对诊断急性白血病有诊断意义,多由温热毒邪侵淫骨髓所致。

③胁痛:是指胁的一侧或两侧疼痛。胁痛多与肝胆胰疾病有关。胁痛在一侧或两侧,以胀痛为主,游走不定,因情绪波动而增减,则属肝郁气滞所为,若右胁疼痛,部位固定,疼痛呈进行性加剧,伴消瘦者,常为原发性肝癌之瘀血停滞所致;若左胁痛牵扯中上腹并向肩背放射,短期内明显消瘦,或伴黄疸者,常为胰腺癌晚期,瘀毒壅结,气血阻滞所致。

④脘腹痛:脘,指上腹部,在剑突下,是胃所在部位,故又称“胃脘”,若脘腹胀痛,伴厌食、嗳气或呕吐酸腐食物者,为食滞;胃脘胀满疼痛,吞酸嘈杂,伴烦躁易怒者,为肝气犯胃;胃脘冷痛,遇寒加重,得温痛减者,为寒邪阻胃。若胃脘隐痛日久,时发时止,而突然变胃脘疼痛剧烈,进行性加剧,常提示病情转化,应警惕胃癌发生。

腹部可分为大腹、小腹、少腹三部分。脐上为大腹,属脾胃;脐下为小腹,属膀胱、大小肠及胞宫;小腹两侧为少腹,属肝经。腹中结块疼痛,部位固定,推之不移者,属积、癥,为瘀血内结;腹中结块、胀痛,部位不固定,时聚时散,属聚、瘕,为气结所致。小腹疼痛,硬满拒按为蓄血证;少腹肿块,状如怀子,按之则坚,月水按时下,多为“肠覃”(卵巢肿瘤);绕脐痛,可触及包块,按之可移者,为虫积腹痛;少腹冷痛,牵引阴部,为寒凝肝脉。

⑤腰背痛:腰为肾之府,若腰脊或腰骶部疼痛,多属寒湿痹病或为瘀血阻络;若腰痛绵绵不休,酸软无力,多属肾虚;若兼见畏寒肢冷,阳痿早泄,小便清长者为肾阳亏虚;若兼见口干咽燥,小便黄赤者为肾阴虚损;中老年腰痛,久站或行走、弯腰等加剧,多由腰椎病变引起,属肾虚骨痹范畴;青壮年腰酸痛伴面目水肿,肾区叩痛者,应注意肾病发生;腰或背部痛如锥刺,痛处不移,多由血瘀或瘀毒内结所致。肿瘤患者,当出现骨转移时,常出现腰背疼痛,临床应特别注意详察辨治。

(2)问疼痛的性质。

由于导致疼痛的病因、病机不同,因而疼痛的性质特点各异,故询问疼痛的性质特点,可作为辨证的主要依据之一。

①胀痛:痛而且胀,为胀痛。多见胸胁脘腹等处胀痛,时发时止,窜痛不定,均属气滞作痛之特点。

②刺痛:疼痛如针刺或锥戳之状,为刺痛,常见于胸胁、胃脘、小腹、少腹都刺痛,部位固定,均属瘀血作痛之特点。

③灼痛:疼痛有灼热之感而喜冷恶热,为灼痛。多由火热毒邪攻窜经络,或阴虚火旺,灼伤脉络所致。

④冷痛:疼痛有冷感而喜暖,为冷痛。多由寒邪阻络,或阳气不足,脏腑、经脉及肢体失于温煦所致。外邪阻络者,属实证,脏腑失养者属虚证。

⑤绞痛:疼痛剧烈如刀割样,为绞痛。多由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是寒邪凝滞而郁闭气机所致。

⑥隐痛:疼痛不甚剧烈,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持续时间较长。常见于头、脘、腹等部位,多由精血亏损,或阳气不足,机体失于充养、温煦所致。

⑦重痛:疼痛有沉重的感觉。多由实邪困阻气机所致。

⑧掣痛,亦称引痛、彻痛。多由经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

3)问出血

出血是指血不循经,溢出脉道而见出血症状。临床上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可分衄血、呕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有寒热虚实之别。

(1)衄血:是指鼻腔、齿龈、耳及皮肤等部位的出血症状。

鼻衄:鼻腔出血可见于鼻、鼻窦或鼻咽部恶性肿瘤溃烂出血,也可见于鼻腔和鼻窦炎及外伤等。鼻腔出血,量少,伴鼻咽部干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口渴喜饮,舌红,苔薄黄,脉数者,是风热或燥邪犯肺之鼻衄,中医学又称之为“红汗”。肺开窍于鼻,外邪犯肺,肺热移行鼻窍,灼伤脉络则鼻衄;鼻腔出血,量较多,色鲜红,伴口渴喜饮,口臭,大便不通,齿龈肿痛,舌红,苔黄,脉数者,是胃热鼻衄。胃脉起于鼻,胃热循经上炎,灼伤脉络则出现鼻衄;鼻腔出血,量少,伴咳嗽,痰少而稠,盗汗,午后低热,头昏,耳鸣,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是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鼻衄。肺肾阴虚,津液亏损,虚火上炎,灼伤脉络则鼻衄。鼻腔出血,量少,伴烦躁易怒,目赤,头痛头胀,胁痛,舌红,脉弦数者,是肝火之鼻衄。肝郁化火,灼伤脉络则鼻衄;鼻腔出血,量少,伴鼻内或鼻外见小疖肿,有红肿热痛,成熟后顶部见脓血,并舌红、苔黄、脉数者,是鼻疖之鼻衄。为热毒之邪壅于鼻部,热伤脉络所致;鼻腔出血,量少,伴鼻孔赤痒,溃破生疮、疼痛,舌红,脉数,发于小儿者,是鼻疳之鼻衄。为上焦有热,或热邪犯肺,移于鼻,脉络灼伤所致。

牙衄:齿龈出血,可以是牙龈局部性原因,如牙龈炎、牙周炎或牙龈癌等,也可见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或维生素C缺乏症等全身性疾病。齿龈出血量少,色鲜,伴齿龈红肿热痛大便不通,口臭,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者,是胃热齿衄。为胃肠实热之邪,上行灼伤脉络所致;齿龈出血,量少,色淡,伴齿龈肿痛或齿龈动摇,口干喜饮,头晕耳鸣,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是肾虚火旺齿衄证。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损伤脉络所致。

肌肤见瘀点瘀斑,或见紫癜,伴头眩头昏,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怔忡,舌淡,脉细无力者,是气虚衄血证。为气虚,气不摄血,血不循经所致。

外耳道出血,伴耳部疼痛如锥刺,发热,头痛,或流脓血,舌红,脉数者,是耳疖,为热毒壅结耳部,损伤脉络所致。

女性经期或经前经后见鼻衄,为“倒经”或“逆经”。是经期血热妄行所致。

(2)呕(咯)血:是指血液从口腔吐出,可夹有食物,主要是胃和食管的病变所致,可以是炎症、也可见于肿瘤,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门脉高压也是引起呕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呕血有虚实寒热之分。

呕血,色紫或暗,夹有食物,伴脘腹疼痛胀闷,口干,口臭,大便干结,色黑,苔黄腻,脉数者,是胃热呕血证。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气机升降失司,血热灼伤脉络所致;呕血,色淡或暗,伴胃脘疼痛,喜温喜按,面色苍白,四肢欠温,大便呈柏油状,舌淡,脉细者,为脾虚呕血。为脾气虚,固摄无力,血不循经所致;呕血,色紫或鲜红,可夹有胃内容物,伴头痛头胀,胁痛,口苦,心烦易怒,舌红,脉弦数者,是肝火犯胃之呕血。肝气郁结,化火犯胃,灼伤脉络则呕血。

(3)咳(咯)血:是指血液从呼吸道随痰咳出。可以是血丝、血点,或血块,或呈泡沫状,与肺关系密切,主要见于肺癌、肺部炎症、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有外感与内伤之分。

痰中带血丝,伴干咳少痰或无痰,鼻燥咽干,口渴喜饮,发热微恶风寒,青红,苔少而干,脉数者,是燥热犯肺。燥热之邪侵袭肺脏,灼伤肺络所致;痰中带血丝,伴咳嗽,痰多色黄,口渴,咽痛,发热恶风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者,是风热犯肺或邪热壅肺证。为热邪侵袭肺脏,灼伤脉络所致;咳血,色鲜红,或呈血块,伴形体消瘦,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咳嗽,痰多色黄,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是肺痨咳血。为肺阴不足,虚火内扰,损伤肺络所致;咳血或痰中带血,伴咳嗽,引胸胁痛,烦躁易怒,胸闷,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弦数者,是肝火犯肺之咳血。为肝火犯肺,灼伤脉络所致;咳血或血中带泡沫,量多,伴喘息不得卧,胸闷,心悸怔忡,颧红,咽喉干燥,舌红,脉细数或结代者,是心肺气阴两虚之咳血。气虚则摄血无力,阴虚火旺则灼伤肺络。

(4)便血:是指血液从肛门排出,可随大便排出,如黑便,柏油样便,也可完全呈鲜血。多见于胃肠肿瘤、溃疡、胃肠息肉或痔疮,盆腔恶性病变接受放射治疗后,局部肠黏膜受到损伤后导致出血,常出现反复、小量的便血等。

便血呈黑色或柏油样大便,伴神疲乏力,胃脘隐痛,纳呆,舌淡,脉细者,是脾胃虚寒之便血。为中气不足,脾不统血所致;便血,色鲜红,伴肛门疼痛或肿胀,或有痔核、肛裂,为痔疮之便血。为湿热蕴结,灼伤脉络;便血,色鲜红伴小便色黄,大便秘结,口苦,舌红,苔黄,脉数者,是肠风下血。为热邪灼伤肠络,血不循经所致。

(5)尿血:是指血液从尿中排出,常与尿液一起排出,又称溲血。可见于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肿瘤或炎症,也可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结石、肾囊肿等及肾小球疾病等所致。

尿血鲜红,伴尿道灼热,心烦,失眠,口渴,口舌生疮,舌尖红痛,脉数者,是心火下移小肠之尿血。为热伤脉络所致;尿血或夹有血块,伴小便刺痛热涩,心烦,舌红,苔黄,脉数者,为血淋。为湿热下注膀胱,血热妄行所致;尿血夹有砂石,小便不畅,或排尿中断,窘迫难忍,腰痛或放射痛,苔薄黄,脉数者,为石淋。为湿热下注,蕴结成石,损伤脉络所致;尿血,伴小便短赤,目眩耳鸣,腰腿酸软,舌红,脉细数者,为阴虚火旺之尿血。肾阴虚,虚火旺,灼伤脉络则尿血;小便频数带血,色淡红,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纳差,舌淡,脉虚者,为气不摄血证。为脾气虚,统摄无权,血不循经所致。

(6)崩漏:是指女性非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出血淋漓不尽。量多势急者称“崩”,量少绵延者称“漏”主要见于生殖器肿瘤出血、生殖系炎症如宫颈息肉、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

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断,色淡,伴面色苍白,心悸,气短,懒言,四肢欠温,纳差,舌边齿印,苔薄润,脉细者,为心脾气虚之崩漏。脾气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而下血;阴道出血量少或淋漓不尽,色鲜红,伴头晕耳鸣,腰腿酸软,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肾阴虚之崩漏。为肾阴不足,冲任失调,血不循经而崩漏;阴道出血淋漓不尽,或下血量多,兼有瘀块,少腹疼痛,舌暗红,脉弦者,是血瘀之崩漏。瘀血阻滞脉络,血不循经则崩漏;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不尽,色鲜红,伴心烦易怒,胸胁胀痛,口干喜饮,目眩,舌红,苔黄,脉弦,为肝郁化火之崩漏。肝气郁久化火,冲任失调;阴道大量出血,或淋漓不尽,色红质稠,伴小便短赤,口渴,神疲乏力,大便秘结或溏泄,苔黄腻,脉数者,为湿热下注之崩漏。湿热下注,迫血妄行,脉络受损则崩漏。

4.切诊

脉诊是中医学的一种独特的诊病方法,也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的依据,中医学的脉象有28种之多,对于肿瘤患者临床常见的有沉、细、弱、弦、滑、数、浮、濡、涩、促、结、代等。

(1)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为病在里的主脉,脉沉有力,属实证,如食积、痰饮、癥瘕等实邪阻遏;脉沉无力,多属脏腑虚弱,正气不足,或阳虚气陷,不能升举。内脏部位肿瘤、毒邪深闭内伏,其脉多见沉象。

(2)细脉:脉细如线,中取应指明显,细直而软,沉取仍然不绝。为气血虚弱,诸虚劳损;肿瘤患者术后、放疗、化疗后常见此脉象。肿瘤术后,气血亏虚,身体虚弱,其脉来多沉细而弱;放疗后,阴血津精不足,余热未尽,其脉多细而数;化疗后,脾胃受损,胃气不和,脾失健运,湿邪内阻,其脉多细而缓。

(3)弱脉:极软而沉细之脉,举之不应,按之乃得,沉细而软。主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虚。多见于素本虚弱之人,或失血过多等。

(4)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主痰饮内停,实热内蕴,食滞等。呼吸系统肿瘤、恶性胸腔积液,或肿瘤继发肺部感染,痰凝邪实常见此脉。

(5)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病在肝胆,痰饮内停,或诸痛之证。肝胆系统肿瘤及妇科肿瘤、癌性疼痛多属实者及其他肿瘤初期多见弦脉。若脉来往数者,多为肝胆实热,或肝胆火盛;若脉弦而滑者,多为痰饮内结或肺热壅盛;若脉弦而沉者,多为内停悬饮,或肝郁气滞;若脉弦而紧者,多为瘀血胁痛。早、中期肝癌、胰腺癌多有弦数脉。

(6)数脉:脉来急促,一息5~6至(每分钟90次以上)主热证。常提示邪热内蕴,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肿瘤患者并发感染,或有癌性发热常有数脉。胃肠癌,胰腺癌,属脾胃湿热者,其脉多滑数;肝癌、胆囊癌湿热毒邪内蕴者,其脉弦数;放疗后、肿瘤晚期恶病质阴血亏虚者可有细数脉。

(7)浮脉:轻按即得,重按反减,举之有力,重按不足,主表证。癌症术后,化疗后阳气虚弱或兼有外感者常见浮脉。浮而有力为表实,应指浮而无力为表虚。部分癌性发热但无外感证者亦常有此脉。若久病气血亏损,阳气无根上浮,脉象浮大无力,乃属危候。

(8)濡脉:浮细而软,应指少力,轻手相得,重按不显,故又称软脉。主诸虚或湿困。肿瘤患者见此脉象,多为脾气虚弱。若脉濡细则多为湿盛之证。

(9)涩脉:脉来缓怠,缓而时止,止无定数。常提示气滞血瘀,痰食内停,或为伤精、血少,涩而有力为实证,涩而无力为虚证。

(10)促脉:脉来急数,一息七八至以上,速而时止,止无定数。主阳盛实热或邪实阻滞之证。脉来急数有力,止无定数,多为气血痰食等有形实邪郁滞,阴不和阳,脉气不续所致;若脉促而无力,止无定数,多为元阴亏损,脏气衰败,心阳欲脱之证。

(11)结脉:结而有力,为气、血、痰、食停滞及寒邪阻遏经络;结而无力,为气血虚弱。

(12)代脉:脉来迟缓,脉力较弱,缓而中止,良久复来,止有定数。主脏气已衰微。若脉来缓而难以连续,间隔良久方能复还,多为心气大虚。

5.按诊

按诊是指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按压患者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俞穴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病方法。

按诊是切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辨证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四诊中不容忽视的一环。由于肿瘤多为有形实邪,因此,按诊在肿瘤诊断中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肿块是肿瘤存在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医学认为其形成主要是气滞血瘀,痰湿凝聚,热毒蕴结所致。按肿块应注意辨别肿块的性质及肿块形成的部位。

1)辨性质

通过对其肿块的形状硬度、压痛、移动度等情况来推断肿块的性质。

(1)形状:凡肿块痛有定处,按之有形,形状多不规则,边缘不清,推之不移,或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者,病属血分,多为恶候;凡肿块时聚时散,痛无定处,或按之有形,形状规则,触之光滑,推之可移,病属气分,多属善候。

(2)硬度:凡肿块按之坚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者,多属瘀毒聚滞,为恶候;凡肿块按之柔软,表面光滑,震之有水鸣声者多属痰湿凝滞,或饮邪停聚,为善候。

(3)疼痛:凡肿块按之胀痛者多属气分;按之刺痛者多属血分;按之痛减多为虚证;按之痛甚者多为实证。肿块按之不痛者病轻,按之痛甚者多为凶候。

(4)移动:肿块推之不移者为癥,病重;推之可移者为瘕,病轻。

2)辨各部位肿块

肿瘤可在全身各部位出现,但根据其发病的常见部位,下列各部位须特别注意。

(1)颈部肿块:颈部的结节、肿块、小如赤豆、大如核桃,甚如覆杯,中医学称为瘰疬。如结节肿大疼痛,根盘散漫,多由风热毒邪侵淫,痰凝气滞阻于脉络所致;如结节肿块串生,按之不硬,推之可动,为痨虫侵淫,或痰浊凝滞所致;如颈部一侧或双侧出现单个肿块,硬实,无压痛,表面正常,继后常多个肿块互相粘连成为移动性团块,常为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肿大,其特点为单侧增大,早期质地较软,活动,无压痛,增大迅速时则质地较硬并有压痛。

(2)甲状腺肿块:若喉结旁出现可随吞咽上下移动之肿物,多为甲状腺肿大,属中医学瘿瘤范畴,多为痰湿凝滞,气机不畅所致;若肿块较硬,青筋盘曲,推之不动,进展较快,多为肝经热毒,气滞血瘀所致。甲状腺腺瘤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缘清楚,表面光滑,质地柔软,不与周围粘连,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甲状腺癌则相反。

(3)乳房肿块:乳房内出现肿块为各种乳腺肿瘤的首发症状,包括中医学之乳疬、乳癖、乳岩等。若乳块光滑,不红不肿,多由肝脾不和,气机不畅,气滞痰郁所致,多见于乳腺良性肿瘤。若乳块高低不平,质硬推之不移,不红不热,甚之肿块突出,先腐后溃,形似菜花,根底坚硬散漫,多属癌毒邪盛,气血瘀结,阻滞经脉所致。

(4)腋下肿块:单侧或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往往是乳腺癌或恶性淋巴瘤的首发症状。

(5)胁下痞块:右胁下触及肿块,中医学称为痞气,属五脏积证之一。右胁下痞块多见于肝癌,其肿块为进行性增大,质硬,表面不平,有压痛。若患者素有肝病,突发右胁下肿块增大,变硬,伴形体消瘦者,多属肝郁血瘀;若右胁下肿块伴一身面目俱黄、尿黄、厌食厌油,发热者,多属湿热内蕴,瘀毒阻滞所致;若右胁下肿块,全身羸瘦,腹大青筋,尿少纳差,多属脾气亏虚,水湿内阻所致。若左胁下肿块,伴低热乏力,白细胞计数迅速增高者,多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多属中医学血证、痨热等;疟疾后左胁下痞块,触之硬者为疟母。

(6)上腹部肿块:上腹部肿块,多属中医学的癥瘕、肥气等,常见于胃、胰、脾等脏器肿瘤。胃癌肿块的特征为坚实硬块,境界不清,外形不规则,多数可以推动、疼痛不著,病已进入晚期;胰腺癌、壶腹周围癌肿块常呈结节状质地较硬,多为固定,常有恶心及黄疸,晚期常有疼痛。若肿块较软,移动不定,时大时小,多属气聚;若肿块日久,固定不移,腹部胀大,面色萎黄,形体瘦削,多属脾虚血瘀,多见于晚期肝硬化。

(7)下腹肿块:下腹肿块,中医学多属肠覃、痃癖、石瘕等,常见于膀胱肿瘤、子宫肿瘤等。右下腹肿块主要见于回盲部肿瘤及右侧卵巢肿瘤;而左下腹肿块主要见于左侧卵巢肿瘤、乙状结肠癌等。大约90%以上的盲肠癌病在右下腹可触及质地坚硬而边缘不规则的肿块。女性患者下腹球形肿块,表面光滑,有囊样感者多为卵巢良性肿瘤。乙状结肠癌向邻近组织浸润发展时,常可在左下腹触及结节状移动性较小的硬包块,并伴有腹泻、便血、大便变形及疼痛等症状。子宫体腺癌可在耻骨联合上部深层触及质地坚硬、呈结节包状肿物。

(8)腿根部肿块:腿根部肿块是指位于大腿根部腹股沟的肿块,中医学多属鼠屡等。常见于阴茎癌、睾丸附睾肿瘤、前列腺癌等。多由下焦湿热积滞气机不畅所致。若肿块变软,不红不痛或破溃流脓水者,多属阴疽,可见于结核性脓疡等。

(9)腰部肿块:腰部肿块主要是指腰部两侧之肿块,中医学多称之为癥瘕等。常见于肾肿瘤。肾癌位于肾下极时,腰部可摸到包块,包块可随呼吸移动,其质地多不坚硬。当血尿、消瘦,伴腰痛和腰部肿块时,应高度怀疑肾癌的可能。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可为良性或恶性。若肿块质硬,形状不规则,短期内迅速增大,多属恶性;肿块较软,边缘光滑而呈囊性,增长较慢,多为良性。腰部肿块无论良恶性,中医学认为其病机均与肝肾亏虚,瘀毒内结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