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佛教哲学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述中国佛教哲学思维方式的类型与特点看,中国佛教哲学思维方式是中国佛教学者的创造,它是既继承又不同于印度佛教哲学思维方式,既吸取又区别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既对印度佛教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双向吸取和选择后,又加以创造性转化而形成的颇具独特风格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由于中国佛教学者的创造和运用,而又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佛教哲学给中国传统哲学贡献了直觉思维方式。中国儒道学派也运用直觉思维方式,但应当承认,中国佛教对直觉思维方式作了最充分的发展和阐述,诸如顿悟与渐悟、知见与证悟、日常修持与行事、教学与顿悟、潜意识与意识、直觉与逻辑、直观与语言等等的关系都作了自觉或不自觉的阐发,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思维的内容。这一方面是开拓了体验人生理想境界的新途径,对于哲学、文学、美学、伦理学以及思维科学作出了贡献;一方面是遏制了逻辑思维、分析思维的发展,间接地影响了自然科学的进步。

中国佛教哲学的内向性思维方式为宋明理学所吸取。儒学一贯重视修身,就性与情、欲望与道德的关系进行不断的探讨、争论。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的排除妄念、返归本性、成就佛道的学说,为唐代儒家李翱和宋明理学家所吸取,作为主体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形成为内向性的道德思维定势,影响甚为深远。

最后,唐代玄奘法师将印度佛教瑜伽行派的学说介绍到中国,此派的心理分析和逻辑学(“因明”)的思维方式,一时影响很大,但流传不久即趋衰竭。直至近代,瑜伽行派的典籍再度引起佛教界和有关学者的重视,一些进步思想家正是经过佛教的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训练而接受西方文化和哲学的。它充分表现了佛教哲学的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正面作用。

[原载《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