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严宗哲学理论架构

华严宗因以《华严经》为建立义理显示旨归的根本经典而名。实际创始人是法藏(643—712),其先驱者一般上溯到杜顺(557—640)、智俨(602—668),法藏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澄观(737—838,一说738—839)和宗密(780—841)。宗密去世后四年,恰值唐武宗灭佛,华严宗由此渐趋衰落。

华严宗崇奉的《华严经》的基本内容是,描述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境界,谓在释迦牟尼的心中,一切万有无不印现,即不仅能现出森罗万象,而且连所谓地狱、天堂乃至十方诸佛世界,都能一时印现出来。不仅能印现一切万有的现在相状,而且也能印现过去和未来的相状。总之,在释迦牟尼的“一心”之中,所有时间和空间的、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无尽无量的现象都能印现出来。《华严经》还以“海印三昧三昧:梵文音译,即定。谓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来比喻释迦牟尼的大觉大悟,说在此“一心”中一切万有犹如海水一样地被显现出来,而一滴海水具万川之味。由此推论一切万有的相互关系是“无尽圆融”,即是无限广大而又互相包容,有个体区分而又互相贯通的整体,是无穷无尽的、无矛盾的统一体,这也就是所谓的华严境界。

华严宗立教的理论意图在于统一当时各宗各派新旧异说,以别树一帜。因此,它十分赞赏《华严经》的“无尽圆融”的理论,并以此为主导,融合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观派(空宗)万物无自性的空观,和瑜伽行派(有宗)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梵文音译。指产生万物的精神性的神秘实体,众生轮回转生的承负者。缘起说,特别是继承中国南北朝以来地论师和摄论师的理论,它还吸取了《大乘起信论》真如真如:梵文音译。意为事物的真实状况,实指绝对不变的“真理”或本体。缘起说以及中国天台宗、唯识宗的见解,表面上又带着批评两家的色彩,最后归结于以华严义理为最高理论准则,从而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宗派学说。

华严宗的理论是由两大部分构成的:一是判教理论,二是性起缘起(也称法界缘起、无尽缘起)理论。所谓判教是对全体佛学加以分科组织,不以互相否定的态度来确定各派思想信仰之间的关系,而是把各派思想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个别情况来区分高下等级,并把自身一派的理论置于各派之上。华严宗把其他各派判为“偏教”,是不全不正的,而把本宗的教义称为“圆教”,是圆满无碍的。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哲学思想比较少,本文略而不论。我们要着重探讨的是性起缘起理论。这一理论也分为互相联系的两方面:一是信、解、行、证,顿入佛地,即关于宗教实践的内容;二是对世界万有、世间和出世间的看法,即关于哲学思想的内容。本文的兴趣和重点是在第二方面。为了着重阐明以性起缘起为中心的理论架构,首先必须简述这一理论的历史演变。

性起缘起说源于缘起说而又和缘起说不同。缘起说是佛教全部世界观与宗教实践的理论基础,佛教各派都有重要论述,从而逐步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学说。华严宗认为以往有三种缘起理论:一是业感缘起,以人的思想和活动(业)来解释说明社会不平等和人生痛苦的根源;二是“阿赖耶识”缘起,以主观的识为世界的本原,主张“唯识无境”;三是“如来藏”缘起,以先天的成佛根据为世界的本原。华严宗继承和发展这些学说而主张性起缘起。按照华严宗人的理解,佛讲缘起是因众生见事迷理,为了使众生契理舍事,而阐发一切诸事毫无分别,以明事物的真实本性。性起缘起就是认为一切万有都从性而起。所谓性就是心,性起就是心起。“性起”一词,见于六十卷《华严经》的《宝王如来性起品》,而为智俨、法藏所确立。智俨引《性起品》说:“菩提心,名为性起。”他在《华严经搜玄记》中说:“如来者,如实道来成正觉。性者体,起者现在心地耳。此即会其起相入实也。”《华严经搜玄记》卷4下,《大正藏》第35卷,79页。“如”,指佛教的绝对真理,循此真理达到觉悟为如来。“性”就是“体”,众生心中的本觉。由此本觉所阐发的心地,以直接把握真理,谓性起。可以说,“如”就是“性”,“来”就是“起”,“性起”就是“如来”。一切万有都是“性起”或“如来”的展相。慧远《大乘义章》卷一中讲到佛性,认为“性”具种子因本义、体义、不改义与性别义四种含义。详见《大正藏》第44卷,472页。这是华严宗性起说的性性义的源流,智俨深受《大乘义章》的影响,认为性即体义,此体指真识心、佛性及一切事物的本体。关于缘起和性起的关系,智俨说:“因缘生内有二种义:一无自生义故空;二因缘有力故生得果法。”《华严经搜玄记》卷3下,《大正藏》第35卷,66页。缘生是无性,而因缘有力则生,可见缘起离自性生,是不起之起。又说:“由是缘起性故,说为起,起即不起,不起者是性起。”《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卷4,《大正藏》第45卷,580页。一切事物均无自性,所以起即不起。然本为不起的果法,依缘起的起而有性起。总之,不起而起,故为性起;起而不起,故为缘起。若非性起,则无缘起;若非缘起,则无性起。

法藏继承和发展智俨的性起缘起思想,其特点是从不改义来解释性起缘起,即以性起为佛性。他说:“从自性住来至得果,故名如来;不改名性,显用称起,即如来之性起。”《华严经探玄记》卷16,《大正藏》第35卷,405页。“不改”是指因果自体不改,一切万有的体不改。不改的性就是佛性。性起就是佛性之起,如来之性起。又说:“若国教中佛性及性起皆通依正……是故成佛具三世间,国土身等皆是佛身,是故局为佛果,通遍非情。”《华严经探玄记》卷16,《大正藏》第35卷,405页。认为一性本觉皆成为佛,虽现起于众生心中,但和如来的性起一样。“依体起用,名为性起。”《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大正藏》第45卷,639页。性起是自体的显现,由此性起与缘起是相由而生,从性上说是性起,从相上说则是缘起。或者说性起为缘起的根据,缘起为性起的展相。法藏还强调不变的性在众生中名为佛性,在非众生中则名为法性。“法性者,明此真体普遍义,谓非直与前佛宝为体,亦乃通与一切法为性。即显真如遍于染净,通情非情深广之义。”《大乘起信论义记》,《大正藏》第44卷,247页。法性是一切现象的共性。佛性和法性都是真如。

法藏在其创宗的奠基性著作《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对华严义理举出四门:三性同异、因门六义因门六义:法藏依据种子的六种特征,并用体的有空、用的胜劣和待(发动时对其他条件的关系)的有无三类加以区别:(一)“刹那灭”,不断变化——为空,有力,无待;(二)“果俱有”,种子生现行后仍然存在,并支持着现行——为空,有力,有待;(三)“恒随转”,永远与藏识共存——为有,无力,有待;(四)“性决定”,种子的善恶无记等性质,始终不变——为有,有力,无待;(五)“待众缘”,种子之成为现行,要具备其他条件——为空,无力,有待;(六)“引自果”,种子只能引自类的果——为有,有力,有待。、十玄无碍和六相圆融。前两门是构成缘起说的原理,后两门是说明法性缘起的内容。三性同异,是用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详后)同一的观点来阐明性相融通,无障无碍,进而说明染和净、妄和真是不可分离,没有差异的,即是统一的。因门六义是通过对万有缘起的原因(种子)的六种特征的分析,说明缘起法之间有同体,有异体,在异体上又有同一和包含的关系。十玄无碍是继承智俨的十玄说,从性相、一多、隐现等十个角度说明宇宙万有的互相依赖、互相包含,从而形成复杂的无穷无尽的无碍关系。六相圆融是用总别、异同、成坏三对相状范畴去论述现象与现象的关系,描绘现象之间圆融无碍的图景,并得出一与多、一与一切相即相入的结论。总之,这四门义理,是进一步更深入、更细致地发挥性起缘起的思想,使之具备更加完备的理论形态。

澄观早年曾广泛参学禅宗各派,亦深受天台宗和《大乘起信论》的影响。他继承智俨、法藏的思想,也以自体上说为性起,以一切事物的相上说为缘起。但是又强调性起应有两种含义:一是从缘无性而为性起;二是法性随缘故名性起,即从见缘而推知性起,不同意性起就理、缘起就事的提法,认为这样两者就不能相即。他从理事相融相即来论证缘起即为性起,缘起性起不二,理事具足。澄观将散见于法藏著作中的法界思想系统化,明确地提出四法界说。他认为“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引,《大正藏》第45卷,684页。。“法界者,是总相也,包事包理及无障碍。”《大华严经略策》,《大正藏》第36卷,702页。“一心”是指宇宙万有的本原。“四法界”指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无碍”是统一、无矛盾的意思。澄观的四法界说是对性起缘起说的重大发展。它阐述了华严宗对于世界认识的不同层次,即由世俗认识进到佛智认识的不同观点与过程,并强调以事事无碍法界为最高境界。由于澄观在陈述事理无碍、真妄交彻的义理时,还吸取了天台宗人的性恶不断说,而表现出不同于智俨、法藏传统观点的异彩。

宗密也着重发挥智俨以来的性起说。他在《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一中,根据《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学说,认为一真法界有性起、缘起二门。性起是讲一真法界的体性,湛然灵明,全体即用,全体起为宇宙万法。他说:“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全是性起,则性外更无别法。……纵诸缘互相资发,就此门中,缘起亦成性起。”《续藏经》第1辑第7套第5册,399页。世间出世间一切万有全是性起,法性之外并无事物。宗密以此进一步论证诸佛和众生交彻,净土和秽土融通。法藏是以唯一真性全体成就一切万有,宗密进一步强调一切万有为性所起,起不待外缘,由性自体而起,即性即起,故性与起不一不异,从而最充分地阐发了自体性起之义。澄观在《华严法界玄镜》中将周遍含容观视为事事无碍法界;并将十玄门称为事事无碍观。宗密承此宗脉,将理事无碍融摄于事事无碍法界观中,认为一切万有全是性起,事事物之互收,以至重重无尽。这实际上是以性起法门为事事无碍法门。关于缘起,宗密分为净缘起和杂缘起,强调以净缘起门对治染缘起门,进而和性起门相符合。

从上述华严宗学说的演变来看,性起缘起(法界缘起)是该宗整个学说的基础和核心,全部理论的主干和栋梁。正是由于华严宗以法界缘起为根本宗旨和理论特色,因此又称法界宗。围绕着法界缘起这一理论轴心,华严宗历代代表人物展开了一系列的论证和发挥,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为什么宇宙万有是性起缘起(无尽缘起)呢?华严宗提出三性同异和因门六义两种学说来说明。前者着重贯通万事万物的真妄,后者着重说明万事万物相即相入关系的根据。华严宗人以此说明性起缘起的原因,从而奠定了性起缘起的理论基础。二是,什么是性缘起的内容呢?华严宗人提出六相圆融和十玄无碍两种学说来说明。六相圆融也称“六相缘起”,着重说明一切事物各有自性而又融合无间,由此而得出“一即多,多即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无尽无碍说。十玄无碍是在六相圆融基础上,用理事(即体用、性相)并举来说明事事无碍的道理的。三是,如何认识、理解性起缘起的义理?华严宗人提出法界观和唯识观两种方法。法界观是讲四重法界,由“事”、“理”、“理事无碍”再到“事事无碍”,逐步提高对“性起缘起”的认识,而以“事事无碍”为最高境界。“十玄”就放在“事事无碍”观里,称之为“周遍含容”。唯识观是要求把法界归于一心,一切万有都是心中的概念。这样在心中事事都归于无碍。华严宗人宣扬这一套理论的目的是,说明他们所描述的缘起就是“佛境”出于“法性”(“法界”、“一心”),是最圆满、最究竟的。众生也应在性起上讲缘起,并尽力符合于性起。众生依此修学,破除无明,从而显示自性功德,就能逐渐地达到佛境,成就佛果。

总之,围绕性起缘起这一基本理论,三性同异和因门六义阐发其原由,六相圆融和十玄无碍描述其内容,法界观和唯识观则是理解的方法,由此形成性起缘起完整的、全面的体系,这就是华严宗哲学理论的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