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什么叫“方剂”?“方剂”是导源于“汤液”的。相传伊尹制“汤液”,闻有《汤液经》的著作,但其书已不可考。只有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可说是集古代“方剂”的大成。这些古方,或称为“经方”,实为“方剂”的鼻祖。其次为《小品方》《外台秘要》《千金方》等,也概称为古方。自宋以后诸方,则称为“后世方”,亦称“时方”。方剂的种类有“汤液”“醇醴”“丸”“散”“膏”“丹”等。“汤液”即近世的“浸出剂”“煎出剂”等。“醇醴”等于“酒剂”(酊几)。“膏剂”即“流膏”(越几斯)。丹、丸、散剂,等于片剂、丸剂、粉剂。这是各依其适应证而调制成各种形式,取其便利服用,以及利于效用的发挥而已。因为中药是“生药”,生药内所含成分是很复杂的,目前还不能一一分析化验。但是分析研究,目的是在求知。而综合研究,目的是在应用。即使将来一一分析而彻底明了各药所含的成分,但是那时综合的应用,似乎仍有研究的必要,例如由鸦片中分析而得的“吗啡”“可待因”等,各有它的作用与疗效,但鸦片酊的应用,仍不失它的价值。至于方剂,由数种药物组成,尤具复合的效用,古称君、臣、佐、使、相须、相使等,当有“协同”或“拮抗”等作用,调剂在里面。我们感到中药的应用,往往因配伍的关系而改变其方向,例如桂枝汤本方为和表(恶风发热有汗)剂,若加重芍药而配伍饴糖,则为和里(虚寒腹痛)之方。麻黄汤原为发汗剂,麻黄加术汤则变为利尿剂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则又用为镇痛剂了。古方中类似情况举不胜举。所以我们研究方剂,应以经方为主,后世方为辅。不过自古迄今方剂多至不可胜数。本书只取《伤寒论》《金匮要略》所集之经方,以及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日本汉方医家常用之方剂汇为一篇。唯整个方剂应用于临床时,设非平时熟读,即使记忆力极强之人,仍不易完全记忆其中药物的配伍,故不得不编成歌诀,以便诵读。一般识中医药之浅当者,辄谓“读几首汤头歌诀以应付治病”云云。不错,这本汤头歌诀,确实为中医临床最实用、最便捷的工具。化学家范凤源著有《中医药物化学及其生理作用》一书,他尊称汪讱庵汤头歌诀是“医药名著”,我和他颇有同感。本书中有许多歌诀,移自汪著,因这些歌诀较普遍而且实用,便于阅读者的记习。不过现在中医要科学化,方剂的应用也需与时代配合,所以本书方剂的主治项尽量改用现代病名。本书与《现代实用中药》同样是类似桥梁工作的尝试,因为筚路蓝缕,牵强不妥之处定多,希望读者随时指正,以便再版时改正。

1951年新中国第2届国庆日

叶橘泉识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