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皮肤病分册
- 宋坪
- 1411字
- 2021-03-26 08:34:11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临床症状
白疕初起皮损为粟粒至扁豆大的炎性红色丘疹,常呈点滴状分布,迅速增大,表面覆盖银白色多层鳞屑,状如云母。鳞屑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基底浸润,可有同形反应。陈旧皮疹可呈钱币状、地图状、蛎壳状等。部分患者可见指甲病变,轻者呈点状凹陷,重者甲板增厚,光泽消失。发于头皮者可见束状毛发。
本病呈慢性病程,易于复发。常有明显季节性,多冬重夏轻,亦有与此相反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3.1.2 组织病理
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角层内或其下方有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堆积(Munro微脓疡),颗粒层变薄或消失,棘层增厚;表皮突呈规则性向下延伸,真皮乳头水肿,血管扭曲扩张,上方表皮变薄;真皮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释义
●本病为慢性病程,反复发作。大部分患者冬重夏轻,少数患者夏重冬轻,或者没有明显季节变化。病程一般分三期:①进行期:新皮疹不断出现,原皮疹不断扩大,颜色鲜红,鳞屑较多,炎症明显,痒感显著,皮肤敏感性增高,针刺、摩擦、外伤处可出现皮疹,即“同形反应”阳性;②静止期:病情稳定,基本无新疹出现,原皮疹色暗红,鳞屑减少,既不扩大,也不消退;③退行期:皮损缩小,颜色变淡,鳞屑减少,或从中心开始消退,遗留暂时性的色素减退斑或色素沉着斑。
●白疕之鳞屑易于刮脱,刮净后见淡红发亮的半透明薄膜,轻刮簿膜,数秒钟内红斑表面出现小出血点,称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又称为Auspitz征。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是白疕的特征性表现。
●白疕在发展过程中,皮损形态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如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环状、带状等。根据皮损特点,又有脂溢性皮炎样银屑病、蛎壳状银屑病、扁平苔藓样银屑病、疣状银屑病等名称。皮损可以局部发生,亦可以泛发全身。
●白疕病程经过缓慢,多于青壮年发病,持续十余年或数十年,甚至迁延终身,反复发作。亦有少数治愈后不复发者。大部分患者冬季症状加重或者复发,夏季减轻或者消失,称为冬季型白疕;少数患者病情夏季加重,冬季减轻或者消失,称为夏季型白疕;若病情迁延不愈,发病常常没有明显季节性变化。
3.2 鉴别诊断
3.2.1 风热疮 (玫瑰糠疹)
风热疮皮损为椭圆形淡红色斑片,其长轴与皮纹方向一致,边缘附着细小糠秕状鳞屑。初发皮疹为直径达3~5cm的母斑。继发皮疹好发于躯干与四肢近端,一般不发生于头皮及四肢远端。皮损有自限性,病程6~8周左右,较少复发。
3.2.2 面游风 (脂溢性皮炎)
面游风常发生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皮、颜面“T”型区、多毛的部位、腋窝等处,皮损为淡红色或褐色局限性的红斑,鳞屑细薄,有油腻感。
3.2.3 紫癜风 (扁平苔藓)
紫癜风多为紫红色的扁平、多角形的丘疹或斑块,表面有蜡样光泽和网状白色细纹。
释义
●白疕主要与风热疮、面游风、紫癜风相鉴别,亦要与慢性湿疮相鉴别。
●风热疮:相当于玫瑰糠疹。其特点为椭圆形淡红色斑片,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鳞屑细小而薄。初发为母斑,继发于躯干四肢近端,无薄膜及筛状出血现象。病程仅数周,消退后不易复发。
●面游风:相当于脂溢性皮炎。多发于头面、胸背、颈部等,红斑边界不清,基底部浸润较轻,鳞屑少而薄,多呈油腻性,无筛状出血,头发不呈束状,病久有脱发现象。
●紫癜风:相当于扁平苔藓。皮疹为紫红色扁平多角形丘疹或斑块,密集成片状或带状,表面有蜡样光泽和网状白色细纹,鳞屑薄而紧贴,不易刮除,伴有瘙痒。
●慢性湿疮:相当于慢性湿疹。其特点为对称发生,皮损多肥厚粗糙,部分呈苔藓样变,抓之有渗出倾向,伴有色素沉着,鳞屑不易刮落,瘙痒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