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瘢痕疙瘩

【概述】
瘢痕疙瘩中医称为蟹足肿,是一种良性纤维组织增生性皮肤病,多发于外伤、烧烫伤、手术等创伤后。临床上好发于胸部、肩背部以及上臂部,为边界清楚、表面光滑、隆起的、坚实的丘疹及斑块,缓慢增大,初起呈红色或粉红色,并逐渐转为褐色、白色,大小不一,小如豆、大如核桃;可形成蟹足状、蜈蚣状等。多无自觉症状,部分人可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或刺痛感。由于本病所生形如蟹足、蜈蚣、肉龟等,故中医谓之“蟹足肿”、“肉龟疮”等。
【病因病机】
陈彤云教授认为本病多因先天禀赋,后天受金、刀、水、火之伤,余毒未净,复受外邪侵入肌肤致湿热搏结,血瘀凝滞肌肤络脉而成。
【辨证论治】
陈彤云教授认为本病因先天禀赋异常,受外伤后局部余毒未清,阻滞脉络,致脉络不通,气血运行瘀滞,致血瘀、痰凝聚结局部,而成本病。属气滞血瘀证,治疗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则,除口服中药外尚强调适当采用中药外用软坚散结、内外合治。
辨证要点:
局部皮损坚硬,皮色淡红或发白,自觉痒痛不适。舌脉一般无明显异常。部分患者可见舌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
治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可口服健脾除湿汤或大黄䗪虫丸。健脾除湿汤主要药物有茯苓、白术、陈皮、枳壳、薏米、猪苓、泽泻、丹参、鸡血藤、红花、鬼箭羽、夏枯草。方中丹参、红花、鸡血藤、鬼箭羽活血化瘀通络,陈皮、枳壳行气活血,茯苓、猪苓、白术、薏米、泽泻健脾除湿化痰,夏枯草软坚散结。瘢痕质地坚硬,加三棱10g,莪术10g,炮甲10g,软坚散节;瘢痕坚硬伴疼痛,加炮山甲10g,浙贝母12g,解毒散结。
联合黑布药膏外敷。药用老黑醋2500ml,五倍子840g,金头蜈蚣10条研面,冰片3g,蜂蜜180g。制法:将黑醋放于砂锅内煎开30分钟,再加蜂蜜煎沸,然后用铁筛将五倍子粉慢慢均匀筛入,边撒边朝同一方向搅拌,撒完后改用文火煎成膏状离火,最后兑入蜈蚣面和冰片粉搅拌均匀,储存在搪瓷罐或玻璃罐中备用(勿用金属器皿储存)。用时厚敷患处(约1~3mm厚),上用黑布覆盖,每2~3天换药1次。
【典型医案】
梅某,女,70余岁,2008年初诊。
主诉:
胸部长疙瘩多年,痒,痛。
现病史:
患者前胸长有一茶杯口大小的增生性斑块,色红,微肿,自觉痛、痒,影响休息。同时患者患有高血压,体质较弱,来诊时有人搀扶,行动缓慢。大便正常,小便频,舌质嫩淡,脉象沉细。
辨证:
气滞血瘀。
治则:
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药:
夏枯草20g,连翘30g,生牡蛎30g,浙贝10g,丹参20g,僵蚕10g,红花10g,桃仁10g,当归10g,川芎6g,三棱10g,莪术10g,双花30g,公英30g,野菊15g,白芷10g。14付水煎服,早晚饭后分温服。外用化毒散膏加黑布药膏。
二诊(具体时间不详):
患者按期就诊,诉疼痛转轻,查:病灶大小无变化,红肿略消,方药:前方加川山甲10g,加大活血祛瘀之力,20付水煎服,早晚饭后分温服。
三诊(具体时间不详):
患者诉疼痛进一步减轻,查:局部病灶略见平、萎缩,红肿全消,舌脉无变化。方药继以前方加生皂角刺6g消肿托毒,20付水煎服,早晚饭后分温服。
四诊(具体时间不详):
患者诉疼痛减轻,轻痒,查:病灶范围见小,红肿较前减轻。方药:前方加元胡12g加大止痛之力,20付水煎服,早晚饭后分温服。
五诊(具体时间不详):
病灶较前萎缩,痛痒均减轻。方药:前方加黄芪20g,太子参20g,增强益气,以强活血之功,20付水煎服,早晚饭后分温服。
六诊(具体时间不详):
查:病灶继续好转,变小、萎缩,患者自诉夜尿频,影响休息,脉细无力,舌质淡嫩,暂停上方,改为黄芪30g,党参10g,茯苓15g,白术15g,乌药10g,山药15g,益智仁10g,桑螵蛸10g,覆盆子10g,金樱子10g,20付水煎服,早晚饭后分温服。
七诊(具体时间不详):
患者病灶情况稳定,可见病灶缩小,痒大大减轻,但诉夜尿频,一夜7~8次,影响休息,因此疲倦无力,服上方略有好转,遂继续使用外用药,转院治疗夜尿症。
【医案分析】
此方以活血化瘀的红花、桃仁、三棱、莪术为主,夏枯草、连翘、生牡蛎、浙贝软坚化痰为辅,佐以解毒的双花、公英、野菊,白芷止痛。
本例患者非常合作,按时治疗,按时敷药,瘢痕疙瘩逐渐萎缩,痛止痒轻,内服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方,外用黑布药膏加化毒散膏约一年之久,后因夜尿过频逐渐消瘦,遂入院检查,但外用药一直未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