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诊疗精粹(第2版)
- 毛定安 易著文
- 1182字
- 2020-08-28 15:01:13
第二节 液体疗法常用的液体
包括饮用水及葡萄糖溶液等,5%~10%葡萄糖是临床最常用的非电解质液,它在体内迅速被代谢而氧化为水、二氧化碳及能量,不产生张力。5%葡萄糖溶液渗透压为278mOsm/L,接近血浆渗透压,红细胞不被破坏,可安全地作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静脉输入速度应保持在每小时0.5g~0.85g/kg,输入过快或溶液浓度过高,可引起高血糖及渗透性利尿。
此类溶液根据电解质的渗透浓度又分为等渗电解质溶液和不同比例的稀释液。液体疗法时常用的电解质液种类有:
0.9%氯化钠溶液,即生理盐水,为等渗液。它的渗透浓度虽与体液相近,但钠/氯比值为1∶1,而正常血浆钠/氯比值为3∶2,故在严重失水大量补充生理盐水时,易产生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临床上常用等渗碱性含钠液取代1/3量的生理盐水,即构成儿科常用的2∶1溶液。3%氯化钠溶液,为高渗电解质液,主要用于治疗低钠血症。
1.4%碳酸氢钠溶液为等渗碱性含钠液,能增加体液碱储备,中和H+,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市售碳酸氢钠针剂一般为5%溶液,使用时应稀释至等渗水平,临床上常将此5%溶液1份,加葡萄糖液2份配制成1.4%碳酸氢钠溶液。乳酸钠针剂为11.2%溶液,使用时需稀释6倍,使其成为1.87%的等渗溶液。乳酸钠进入体内需有氧代谢后才具有纠酸作用,显效慢,禁用于休克、缺氧、心力衰竭、肝功能不全或未成熟儿等。
市售氯化钾针剂一般为10%溶液,静脉输入氯化钾,溶液浓度一般不宜超过0.3%,且必须等患儿有尿后缓慢滴入,否则易引起高钾血症。快速静脉注射钾盐,可发生心肌抑制甚至死亡,必须绝对禁忌。
液体混合后可避免或减少各自的缺点,适合于不同情况补液需要。简言之,等张含钠液占混合液体量的几分之几,混合液即为几分之几张。临床常用张力溶液的配置见表2-3,以下各种混合液钠/氯比值为3∶2,与血浆一致。
口服补液盐(oral rehydration salts,ORS)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用以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
其理论基础是基于小肠的Na+-葡萄糖耦联转运吸收机制,即葡萄糖在小肠内主动吸收时,需同钠离子一起与小肠绒毛上的同一载体结合形成耦联转运,因此在葡萄糖的主动吸收过程中,钠也同时被吸收,水和氯离子的被动吸收也随之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2年推荐的低渗透压口服补液盐配方与传统的配方比较同样有效,但更为安全。该配方中各种电解质浓度为Na+ 75mmol/L、K+ 20mmol/L、Cl- 65mmol/L、枸橼酸根10mmol/L、葡萄糖75mmol/L。可用NaCl 2.6g、枸橼酸2.9g、氯化钾1.5g、葡萄糖13.5g,加水到1000ml配成,总渗透压为245mOsm/L。ORS中葡萄糖浓度为1.35%,有利于钠和水吸收;钠75mmol/L,适用于纠正累积损失量和粪便中电解质丢失量;含有一定量的钾和枸橼酸根,可补充钾和纠正酸中毒。
ORS一般适用于轻度或中度脱水无严重呕吐者,在用于补充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时需适当稀释。
严重腹泻、休克、新生儿、心肾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并发症。